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最初的“衣冠禽兽”竟然是个褒义词,是什么时候变成贬义词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99
转发:0
评论:0
最初的“衣冠禽兽”竟然是个褒义词,是什么时候变成贬义词的?,衣冠禽兽一词在辞海和成语词典等很多工具书中几乎都被解释为贬义。比如上海辞书出

  衣冠禽兽一词在辞海和成语词典等很多工具书中几乎都被解释为贬义。比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释为:衣冠禽兽,比喻品德败坏的人。

  谓这种人虚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禽兽。出自明·陈汝元《金莲记·构衅》:“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

  在明清两朝:文官衣补饰禽,武职饰兽。是为“衣冠禽兽”,本意指官员,但是因为明末时期宦官当政,官员的作为着实让人失望,所以“衣冠禽兽”渐渐变为贬义。

  “衣冠禽兽”。殊不知,这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在诞生之初,却是个万众仰慕、光彩照人的“体面”词儿。­

最初的“衣冠禽兽”竟然是个褒义词,是什么时候变成贬义词的?

  按照朝廷官制,根据品级不同,彼此“工装”的颜色和图案各不相同。单说装饰图案吧,不外乎“飞禽”、“走兽”。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从明朝就已经开始了。

  据明、清两代正史中的《舆服志》记载,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任何人不得擅自逾越。“衣冠”上的“禽兽”自然和文武官员的品级一一对应。

  到了明朝中晚期,社会的语言环境发生了变化。乌烟瘴气的宦官政治,彻底颠覆了“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

  无论是京官还是外臣,都人人自危、明哲保身。很多官员甚至干起了鱼肉百姓、为虎作伥的勾当。文武官员的名声越来越臭,曾广受推崇的“衣冠禽兽”,渐渐堕落为“披着人皮的狼”。­

  其实,明朝以前,原本有个成语,指斥那些道德沦丧、行为卑劣的“伪君子”,叫做“衣冠枭獍”(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枭”,是一种穷凶极恶的鸟儿,传说它为了存活,不择手段,不惜吞吃母亲。“獍”,传说它饥不择食,杀气腾腾,居然咬死自己的父亲。”

  明朝之前“衣冠枭獍”所处的位置,就像现在的“衣冠禽兽”。“衣冠禽兽”彻底掉价,恐怕也是明末清初的“语言发酵”。汉语,在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催生出了新词汇、新词意。­

  明末文人陈汝元写《金莲记·构衅》时说:“妆成道学规模,飞语伤人……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窃贼)。”

  清朝小说家李汝珍也在《镜花缘》里写道:“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显然,这时的“衣冠禽兽”,已经沦为风度翩翩的活畜生了。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呆若木鸡最初的意思是什么意思?还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要是形容一个人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人们往往会用“呆若木鸡”这个贬义词。然而,“呆若木鸡”最初的含义和现在的用法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一个褒义词。“呆若木鸡”出自《庄子·达生篇》,原本是个寓言。故事讲的是,因为周宣王爱好斗鸡,一个叫纪子的人就专门为周宣王训练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子是否训练好了,纪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次询问,纪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了十天,纪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宣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呆若木鸡”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
· 为何骂古人的时候说他衣冠禽兽他会很开心呢最后为何会成为贬义词了么
骂古人衣冠禽兽为何他会美滋滋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如果现在有人骂另外一个人是“衣冠禽兽”,那足以说明被骂的那个人坏到了极点。衣冠禽兽这个词在现在特指那些表面上衣冠楚楚,实际上道德败坏到极点的人,算是有特指人群吧!这个词一般不会轻易动用,一旦动用,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大杀器,贬义词里面的巅峰王者级别的杀手锏。但是你知道吗?在古代,其实“衣冠禽兽”这个词语也是有特指人群的,古代什么人能穿绘制有“禽兽”的衣服,老百姓吗?不不不,老百姓大部分是粗布麻衣,可没有钱去制造有图案的衣服,而且国家规定也不让啊,你去绣条龙穿在身上走在大街上试试?三分钟不到估计就上断头台了。所以,古代能穿“禽兽”制服的只有当官的。明朝年间的官府,官员的衣服上根据级别不同绘制不同的动物,比如一品文官的仙鹤官府,二品锦鸡官服,三品孔雀官服,武将则是一品二品是狮子官服,三品老...
· 下跪这种礼仪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最初的的意义是什么?
大家看宫廷剧的时候可以看到,在剧中见到皇上通常是要下跪,这是一种表示忠诚的方式吗?纵观封建历史,想必这也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无形体现。那么这种礼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叔孙通在历史上最大的名气大概是因为他给刘邦制定了朝仪。朝仪这东西是用来规范礼仪的,对于西汉那些建国功臣们来说,要制定这,比上战场杀敌立功难。但是交给叔孙通后,什么都制定的好好的。说起叔孙通这个薛县人,起初他是当秦朝的待诏博士的,学问自然是不用说的高。他很会说话。叔孙通曾在秦二世朝中为官,陈胜起义,二世皇帝召人议论此事。人们都说是造反,秦二世一听就发了火,脸都变了色。这时叔孙通走向前去说:“当今有贤明的君主君临天下,给下面制定了完备的法令,使人人遵法守职,四方八面都归附朝廷,哪有敢造反的!这只是一伙盗贼行窃罢了,何足挂齿。郡官们正在搜捕他们治罪论处,不值得忧患。”秦二世这才转怒为喜。就这样,说人话有人造反的被治罪,说是盗贼的都...
· 揭秘历史:在古代“衣冠禽兽”竟然是夸人的成语
提起“衣冠禽兽”一词,想必很难有人对这四个字产生好感,通常这个成语都是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某些人徒有人的外表,穿着人的衣服,却干着禽兽不入的坏事。其实,在最初,这个成语原意并非如此。“衣冠禽兽”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在当时,“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在官服上绣以飞“禽”走“兽”,来显示文武官员的等级。等级制度在官服上就体现出来了。据明、清两史的«舆服志»记载,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绣兽,而且等级森严,不得逾越。“衣冠”上的“禽兽”于文武官员的品级一一对应。具体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只有官员才能穿上描禽画兽的官服,享受一定的待...
· 中国的姓氏最初的意义是什么
最初“姓”是区别贵贱和婚姻的需要关于姓氏之现象,历代学者都在研究。姓氏是由“姓”和“氏”组成,现在是一个意思,但在先秦时,两者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和作,“姓”和“氏”之间,如果讲究先后的话,那是“姓”在前,“氏”在后。“姓”何意?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这样说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清马骕《绎史》引《三坟》所作的解释则相对好理解:“男女媾精,以女生为姓。”许慎和马骕所说的,大概意思是,“姓”的产生最早与女人生子现象有关,无数个女性繁衍后代,再后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为了把从同一个老祖母传下来的人加以区别,这样便产生了“姓”。因为这个原因,上古时的“姓”,直接写作“生”,如《尚书·舜典》中所谓“帝座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其中的“生”就是“姓”,此外,“姓”还写作写作“X(生下自)”、“X(人+生)”等。这些不同的写法,说明了“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