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从明朝到清朝女饰有了哪些变化?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4
转发:0
评论:0
从明朝到清朝女性服饰有了哪些变化?,有清一代,满族女子的服饰较明朝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形成了清朝女子特有的旗装。

  有清一代,满族女子的服饰较明朝有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形成了清朝女子特有的旗装。不过清朝有着“男从女不从”的约定,因此清朝的汉族女性仍承袭着明朝的服饰装扮,与满族女子的服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满族女子平时着衫、袍,一开始较为宽大,逐渐变窄如直筒。满族女子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外面套上一件坎肩,也就是所谓的“马甲”,坎肩并非清朝人的发明,本是汉族的服饰,清朝入关后对坎肩加以改造,形成了带有自己风格的坎肩。不过在在清初,坎肩大多是又短又紧身,一般穿在里边,到了后来逐渐宽大,并且上面装饰有滚边和绣花,就变为外罩了。有时候在旗袍里面还会穿长裤,裤腿上绣花,不过较外面的长袍短,一般不是很能看得出来。

  我们通常在宫廷剧里看到的清代命妇礼服,沿袭了明朝风格,有凤冠、霞帔,只不过清时的霞帔演变为背心式样,下方往往剪裁有彩色流苏,中间缀以补子,补子上绣的图案一般根据其丈夫或者儿子的品级来定的。能享有这种式样的服装的人非富即贵,属诰命夫人专用的服饰。

从明朝到清朝女饰有了哪些变化?

  清朝的汉族女子的服装沿用了明朝的服装形制,与满族女子所穿宽长旗袍不同,明代女性穿的是袄裙,即上衣下裳。上面是袄衫,属小袖衣,下裳多为裙,颜色以鲜丽的红色为主,这种裙子款式多样,有马面裙、月华裙、凤尾裙、鱼鳞裙等等。普通妇女中还流行穿长裤,裤口镶有花边。

  此外,明朝女装一般以对领和圆领为主,领子高约一寸许,有一二个领寸。明朝女子所穿的高领通常没有镶边,没有过多的装饰,清代旗装将结带改为纽扣后,所穿的立领与明朝存在较大区别,立领一般都有镶边,领口也会有一些图纹修饰。

从明朝到清朝女饰有了哪些变化?

  除了所穿的衣服,明、清两代女子穿的鞋式也不一样。明朝女子大多穿弓底鞋,鞋面多刺绣,镶有珠宝,以美为主,更少考虑舒适度。满族女子在入关前,没有缠足的风俗,因此到了清朝时期,纷纷开始缠足,因为穿长袍不便,所以鞋底设计为有一二寸甚至四五寸的木底,制成马蹄状。高跟鞋在鞋底中心,上宽下圆,形似花盆,因此叫花盆底鞋。这种鞋底非常结实,往往是鞋面破了鞋底依旧完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代服饰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1)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2)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宋时于较新奇的冠帽、衣裳以至鞋履,不时有“服妖”的指责,正好说明宋代的服饰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朱熹在谈到宋代服饰的渊源时,明确指出:“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冠服扫地尽矣。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朱子语类》)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3)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
· 浅谈均田制,从北魏到唐朝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到均田制,这是一种在古代北魏时期开始的制度,这是承袭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长期的战乱,大批的土地被抛弃而荒废,因此政府手头上有足够多的荒地,可供再分配,而产生的制度。同时,这个制度也是为了与世族妥协,才产生出来的。于是,北魏政府在部分公有化的前提下,对土地进行再分配。因此,此时的均田制本身的妥协性是很高的。最明显的例子是,土地的授予上,奴婢、牛只都可计口授田,这也就在事实上,保障了世族们对土地的把控与占有,而北魏政府也能经由再分配,对土地、田赋与户口进行实际控制,进而加强政府的中央集权。随是着时间的流逝,北魏至隋唐政府所面临的问题也和以往大不一样,从而有着较大的变动,中央政府手头可供分配的土地日渐减少,于是从北周以后,土地的收受便有所转变,原本可计口授田的奴婢、牛只被彻底排除在外。到了唐代,女性也部分地被排除在授田范围之外(不再授给属于永业的桑田)。这也看得出来,人口增长已然大大超过了土...
· 傈僳族服饰傈僳族女饰有什么发展变化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与特色,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僳僳族,也有着他们自己的服饰特色。他们的服饰典雅美观且大方。不同地区的僳僳族妇女也有服饰文化也有差异。今天的主题是僳僳族文化中的女饰,随着小编来看看吧!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僳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大麻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僳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僳僳族妇女的服饰样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上着短衫,下穿裙子,裙片及脚踝,裙褶很多;另一种上穿短衫,下着裤子,裤子外面前后系小围裙。妇女的短衫僳僳语称“皮度”,短衫长及腰间,对襟,满圆平领,无钮扣,平素衣襟敞开,天冷则用手掩,或用项珠、贝、蚌等压住。有的袖口以黑布镶边,衣为白色,黑白相配,对比强烈。建国前,由于各地僳僳族所穿麻布颜色的差异,就分黑、白、花僳僳三种。黑白僳僳妇女,普遍穿右衫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为饰。...
· 从战国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官制有何变化?
日本战国时代的官职,经常听到羽柴秀吉是“羽柴筑前守”,伊达政宗是“伊达陆奥守”,织田信长是“织田右大臣”之类的,他们的管制来自于当时的日本朝廷,而对于各地军阀(大名)来说,这些官职是不能随便申请的,有很严格的规定。进入战国时代,由于幕府的权威衰退,实质掌握地方的豪族,特别是下克上爬起来的国人或被官,开始重新回头寻找朝廷的权威。轻微一点的就是自称国守,例如早期织田信长的上总介、尾张守,这个其实都是随人自称问题还不大;有本事一点的,就是越过官途奉行直接向朝廷取得官位,例如织田信秀的三河守,武田晴信的信浓守,甚至是大内义隆花大把银子弄到的兵部卿。但这些以整体来看算是特例,对公家来说还不会构成大问题。这个倾向一直发展到织田政权时代出现了一项变化,从元龟4年(1573)织田信长与将军足利义昭决裂后,织田家失去以幕府作为统治权威来源,于天正年间转向以朝廷作为其统治权威来源,开始让自己的重臣任朝廷官职(...
· 女大十八变中的“十八”到底是指哪些变化?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那么“十八”是指“女孩子长到十八岁时会有变化”还是指“女孩子长大后会有十八个变化”呢?显然,这两种解释都不正确。这里的“十八”,即非专指年龄,也非确指十八个方面的变化,而是用“十八”泛指很多的含义。类似日常生活中众多含有“十八”的词语也没有具体数量指代之意,如酒有“十八里红”;地方有“十八滩”、“十八盘”;佛教中则有“十八罗汉”、“十八层地狱”;人物有“十八娘”、“十八姨”,音乐有“胡笳十八拍”;俗语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等等。在中国古代,《易经·系辞》有“十有八变而成卦”之说。另外,在中国数字文化里,“十八”是三、六、九的倍数。而“以三为全”的观念早就出现在中国文化史述中。《史记·律书》载“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太玄经·进及其他篇》有“三,终也,数之极也。”可见,“三”虽然是最小的数单元,表达的却是最低限度的多。而“三”的倍数“九”有完整化、集大成的意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