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唯一一份明朝状元赵秉忠状元卷是怎么流落到民间的?又是怎么进入博物馆?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79
转发:0
评论:0
中国唯一一份明朝状元赵秉忠状元卷是怎么流落到民间的?又是怎么进入博物馆?,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山东有个村子颇为知名,它叫郑母村,位于山东青州。表面

  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山东有个村子颇为知名,它叫郑母村,位于山东青州。表面上平淡无奇,可谁能想到,曾经这里培养了不少有才之士。他们走出村子后,都在朝廷内任职做官,上至状元尚书,下至县令侍郎,可谓风光无限。

  这也侧面映衬出郑母村的不凡,算得上一方宝地。

  几百年来,每位走出去的郑母村人,都会选择在年迈时回到这里,寻求落叶归根。其中,也包括一些在朝廷任职的官员。

  岁月飞逝,以前郑母村人带回来的许多物品都成了珍贵文物,因此,这里常常会吸引一些文物收藏者前来淘宝。尤其在建国后,前来求购文物者更是络绎不绝。1983年4月,时任青州文物管理所所长的魏振圣到访郑母村,此次他前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文物。

  头一次到达郑母村,整体上给魏振圣的感觉便是普通,太普通了。如果站在外面打量,丝毫看不出这里会是诞生出无数大官的村子。魏振圣刚去时,在村子里转了一圈,并没有发现有用的东西。这时前方有一个坐地歇息的老汉,他便主动走了上去。

  那老汉看到来人直接开口:“你是来收古董的吧,村西头的赵焕彬手里就有个古董,听前些天来看的那几个人说,这古董很值钱,你可以去瞧瞧。”魏振圣就问:“能不能跟我说下这是个什么古董?”老汉很随意道:“状元卷!”

  “状元卷?”魏振圣眉头微皱,口中默念一声,而后脸色猛然一变:“状元卷,这...不就是古代状元考试时所写的卷子吗?这可是个宝贵东西。”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唐、宋、元、明、清,有1300年的历史。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但是,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却寥寥无几。

  这也不怪魏振圣吃惊,毕竟,这东西他以前也只是听闻而没有当面见过。据说,状元卷这不是民间能见到的东西。在明清时期,选拔人才考试过后,写过的试卷都被列为重要档案,与朝廷秘档锁在一起。就算王朝覆灭,这些试卷也会随着王朝覆灭而毁掉,就算侥幸有部分流传出来,也会很快下落不明。

  普通殿试试卷都难以寻到,更别说最为珍贵的状元卷了,像明清时期的状元卷基本都已经无迹可寻,彻底消失。目前也就台湾保存着几张状元卷,大陆可是一张都没有。魏振圣越想越激动,如果,这次真能确认是状元卷,那他一定要想办法带回去,填补大陆状元卷的空白。

  在老汉的带领下,魏振圣来到了赵焕彬的家中。见面之后,魏振兴便直截了当问道:“请问你手里的古董是否便是状元卷?”那赵焕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道:“我祖上确实有人中过状元,但是,我手上根本没有卷子。再说,这状元卷为朝廷重要保存物品,又怎么可能到我手里。你可不要听轻信他人妄言。”

  魏振圣听完难免有些失望,但他不愿就此放弃,好不容易来到这里,自然要多获取一些线索。就在魏振圣想开口时,赵焕彬却是直接转身离开。魏振圣看着这一幕,自然明白对方不愿过多谈论,明显下了逐客令。他再去纠缠也没有意义,于是,便回到了管理所。

  管理所内,魏振圣始终静不下心,他总觉得赵焕彬手里一定有状元卷,他白天的反常举动也恰恰证明了这点。另外,村口的那个老汉看起来只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按理说,不应该听过状元卷。但是,他既然提到了赵焕彬有状元卷,便自然不是空穴来风。

  经过反复思索,魏振圣决定第二天一早再去郑母村一趟。

  凌晨天刚亮,魏振圣便踏上路程,赶往郑母村。到了村子,他先是走访了整个村子的人,从村民口中得到了一致的说法,那就是赵焕彬家里有状元卷!如果说,之前那老汉说的是巧合,那这全村人都这么说,状元卷很大几率就在赵焕彬手中。

  魏振圣到了赵焕彬家中,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希望他能无偿捐献给国家。

  赵焕彬听完后脸色变幻了几下,便说:“我家之前确实有个宝贝,但破四旧时,家中发生了一次大火,将宝贝给烧没了。”相比于昨日的否认,今天赵焕彬突然改口,倒是引起了魏振圣的注意,此刻他更加断定,状元卷一定就在赵焕彬家中。只不过,眼下赵焕彬显然不愿意交出,那他只能先回去想想办法。

  随后在那一年,魏振圣先后二十多次到赵焕彬家里进行劝说,然而,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一直到了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二十四次,锲而不舍的魏振圣再次到访赵焕彬家中,劝他将状元卷捐给国家。

  魏振圣说:“老哥啊,我来这么多次了,也不是贪图你的宝贝,而是想说这状元卷意义非凡,全中国也就只有台湾有,大陆地区一张都没有,堂堂大国面子上怎么能说得过去呢。在你手中,这状元卷也没有太大作用,你捐献出来,不仅可以获得国家奖励,还能留个美名。全国人民日后在博物馆看到参观这状元卷时,肯定忘不了老哥的好。”

  许是魏振圣的苦口婆心打动了赵焕彬,他轻叹一声,颇为无奈道:“魏所长,你说的很对,这状元卷对于国家确实很重要。罢了,在我手中也是糟蹋,我就送给国家了。”说完,他转身走进屋内,从墙角一个米袋子内,掏出了一个折子,打开后正是一张明朝殿试的考卷。

  卷纸正面内容是由小楷书写,约有两千四百字。在正上区域,还有当朝万历皇帝的亲自批文“第一甲第一名”,毫无疑问,这很极有可能是明朝万历年间的状元卷。赵焕彬小心翼翼收好折子,犹豫了一会才将它交到魏振圣手上。嘱托道:“魏所长,你可要好好保护它啊,这状元卷伴随了我几十年,不想它到时候受到损伤。”

  看得出来,赵焕彬与状元卷是有感情的,并不舍得就此送出,但是,他又能怎么办呢,国家需要就当趁此做贡献了。

  得到状元卷的魏振圣并没有在郑母村停留过长时间,与赵焕彬告别后,他便急忙赶回青州市。眼下之急,是需要找位专家检查一下这状元卷的真伪,毕竟,历史上民间流传的仿制状元卷并不在少数。很快,多位专家经过仔细核验,最终确认,郑母村的状元卷为真实考卷,这下魏振圣彻底放心了。

  据说,当时的专家还有些不解,这状元卷向来都是宫内秘档,基本很难流落民间。那么,这份状元卷又是如何回到郑母村的呢?

  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这状元卷的主人为明朝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当时,其父子在朝内礼部为官。而明朝礼部正是存放考试试卷的地方,历史学家推断,状元卷必然是赵秉忠利用职务之便偷出来的。其目的应该就是想传给子孙后代,以便光宗耀祖。最后,就传到了赵焕彬手中,他正是赵秉忠的第十三代孙。

  确认了状元卷的真实性,魏振圣经过上报后,将状元卷放置与青州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供百姓参观。

  那么,作为明朝状元卷的作者赵秉忠,他的一生到底经历了哪些历史事件?

  2017年,青州作家刘传祥采访了赵秉忠的后代,国宝状元卷捐赠者赵涣彬(已去世)的唯一在世的儿子赵继光先生,并查阅了大量真实的历史资料,终于,写出了国内第一部比较真实地全面描写明朝状元赵秉忠一生历程的历史小说《大明状元卷》。

  该作品首次在当地《青州文苑》杂志以《状元卷传奇》为题开始了连载,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小说描写赵秉忠从十五岁参加科举考试,到万历二十六年进京考中状元,直至经历了宦海浮沉,最后,被冤枉致死的传奇一生,以此,也揭露了明朝末期残酷的官场争斗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状元赵秉忠生平经历介绍赵秉忠状元卷简析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明万历二十六(1598)年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赵秉忠状元卷为历史仅存的状元卷,系国家一级文物。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25岁参加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状元。人们看到的状元卷,是赵秉忠的第13代孙赵焕彬先生于1983年捐献给国家的,属国家一级文物。据史书记载,中国的科举制度时间长达近1300年,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770余人,但能让后人目睹状元答卷其风采的,唯有赵秉忠这一份。作为国家的重要机密,这份卷子是怎样从宫廷传到民间的?这恐怕是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我很早就对这份卷子产生了兴趣,但直到去年年末,才下决心,用了半月的时间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见2004年12月10日、17日《潍坊学院报》),...
· 明朝赵秉忠状元卷保留至今,我国历史仅存的状元卷
赵秉忠,明朝时期非常有名的政治人物,字季卿,家乡位于现今的山东青州。他的家世良好,他的父亲是朝廷大臣,对他日后选择入仕有一定影响。赵秉忠还是明朝时期的状元,他的状元卷仍保留至今,是我国历史仅存的状元卷。赵秉忠画像赵秉忠在其二十五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在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荣登状元之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这个职位,掌修国史。之后赵秉忠一路升官,从侍读学士开始,最后做到了礼部尚书这个职位。最后由于被黄尊素弹劾而被削去了礼部尚书之职,直到明思宗时期,赵秉忠才恢复了官位,并被追赠太子太保,这时,他早已去世。赵秉忠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大的,他提出了不少有效科学的政治思想主张以及政治措施。赵秉忠主张实行实政,即治理国家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国家要设立纲纪,同时也要建立制度法规,并且要让全国上下的百姓都知道并深入了解那些法律纲纪,而且了解的同时还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他还认为治理国家还需统...
· 赵秉忠状元卷原文全文加全文翻译
赵秉忠状元卷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该卷是目前大陆唯一的殿试状元卷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宫廷档案中含有几份清代状元卷),价值连城。全文臣对: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立纪纲,饬法度,悬诸象魏之表,着乎令甲之中,首于岩廊朝宁,散于诸司百府,暨及于郡国海隅,经之纬之,鸿巨纤悉,莫不备具,充周严密,毫无渗漏者是也。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发乎渊微之内,起于宥密之间,始于宫闱穆清,风于辇毂邦畿,灌注于边疆遐陬,沦之洽之,精神意虑,无不畅达,肌肤形骸,毫无壅阏者是也。实政陈,则臣下有所禀受,黎氓有所法程,耳目以一,视听不乱,无散漫飘离之忧,而治具彰;实心立,则职司有所默契,苍赤有所潜孚,意气以承,轨度不逾,无丛脞惰窳之患...
· 状元为何要叫状元?古时科举次序又是怎么排的呢?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它为什么叫“状元”而不叫别的呢?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共1282年间,共录取有姓名记载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当时年龄都不满18岁;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他一生参加科举考试几十次,直到...
· 状元皇子赵楷简介赵楷是怎么死的?
科举制度从形成那天开始,就注定成为后世选举人才的主要途径。这一制度,打破了寒门士族的界限,挑选人才只看才华而不看门第,使得许多出身寒门却才华横溢之辈,得以为国家效力。科举制度的出现,是所有寒门士子的福音,也成为中国古代许多穷苦书生逆转人生的唯一途径。当然科举并不是寒门的考试,士族也会参加,但是门第显赫到如赵楷这个地步的就少见了。赵楷是历史上身份最高的状元,因为他出身皇家,是当朝帝王之子。这位大才明明可以高喊我爸是皇帝,却偏偏要靠自己的才华吃饭。赵楷是宋徽宗第三子,母亲为懿肃贵妃王氏。赵楷与宋徽宗一样,琴棋书画皆有成就,自幼聪慧很受宋徽宗喜爱。重和元年,国家依例举行科举考试。也许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才能,也许就单单只是心血来潮,总之皇子赵楷偷偷混入考生之中,参加了此次科举考试。赵楷的确有才,竟然一路披荆斩棘进入殿试。在随后的殿试考试中,发挥的越加出色。当阅卷官看见他的试卷之时,无不赞叹,竟纷纷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