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画完《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为何就神秘消失了?张择端去向之谜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15
转发:0
评论:0
画完《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为何就神秘消失了?张择端去向之谜,供职于徽宗的宫廷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的顶峰之作,描绘

  供职于徽宗的宫廷画家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是宋代风俗画的顶峰之作,描绘宋代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无限繁荣的城市风光。画中的“上河”即“汴河”,是贯通汴京的运河,也是整个城市的命脉,张择端正是以此为主线来铺陈大都市的繁华景象。

  印象汴京——宋腔宋韵宋时风

  这幅五米多长的巨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从右至左依次为:市郊风景、汴河两岸、市内街道。几个段落如同诗歌的起承转合一般,使得整幅画面具有跌宕起伏的韵律。其中位于画面中段的河上虹桥便是整幅画的高潮——虹桥两侧摆摊叫卖的商贩和往来观景的游人熙熙攘攘,桥的中段乘轿和骑马的两队人马狭路相逢、互不相让,充满戏剧张力的场景成为汇聚目光的焦点。

  梁园遗梦——情窦初开的都市情怀

  即使第一次看《清明上河图》,面对这座七朝古都的街市生活场景,也不会感觉很陌生,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并没有900多年的距离。虽然被时光雕刻过的老建筑在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愈来愈像是承载历史的城市雕塑,散发着厚重如磐石般的气息,但这座古城的格局与现代城市相比较并未发生位移。所以,当我们由画面漫步进入北宋东京的古老街巷,悠闲地进出于街市中的大小店铺时,会有一种归乡的亲切感。仿佛跨越了十个世纪,真正从心灵深处感受到送人赋予城市的浪漫情怀,抵达了“近代型”城市发端与形成的源头。

  清明上河图收藏概况

  《清明上河图》最初是北宋内府的藏品,宋徽宗曾经接收了该图,提了画名,钤完印,将该图赏赐给了向家,向宗回将它著录在《向氏图画品论记》里,冠以“神品”。宋徽宗为当朝画家题写画名是十分鲜见的,大概是符合宋徽宗评画的基本标准:“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墨高简为工。”

  张择端画完清明上河图后去了哪里

  金军攻入汴京城后,北宋的宫廷画家去了哪里?一大部分画家逃难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最后成为南宋的宫廷画家;一小部分逃往西蜀(今四川);另一大部分画家被金军带去北方。不过,金代初期的内廷容纳不了这么多原北宋宫廷的画家,最终必然各自谋生。

  根据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的下限(1110)的年龄在四十左右,北宋灭亡时,其年龄当在五十开外。那么,张择端属于哪一部分宫廷画家呢?至少,他没有抵达临安。南宋邓椿《画继》、元代庄肃《画继补遗》、夏文彦《图绘宝鉴》等载录了来自宣和时期翰林图画院的画家,没有任何关于张择端的记述。如果他在临安,凭借他的界画和人物画技艺,绝不会默默无闻的。

  排除张择端在南宋临安的可能性,如果张择端在世,最大可能只有在金国了。根据张著跋文的语序,对张择端的记述不太像是抄录《向氏评论图画记》的内容,否则,“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之句应置于跋文之首。张著所得到的信息很像是《向氏评论图画记》以外的材料,如来自前辈的口传、或来自前辈的口传、或来自现已失传的文献。显然,张择端或多或少在金代生存过,不然,张著难以得知他的生世。

  张择端为何没有逃到南宋临安呢? 山东籍的画家都不太愿意远离故土。现今,汴京已被金军焚毁,商贸苟延,已失去昔日艺术中心的位置,在山东,宋金战争不是主战场,没有受到大的破坏,张择端等山东籍的画家返回故乡谋生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清明上河图和“清明上河学”

  上海世博会 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上海世博会 动态版清明上河图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被推举到中国绘画史乃至中国艺术史的峰巅,是北宋社会的“百科全书”,明朝苏州一带的画家,在构思和布局方面深受其影响,清嘉庆21年(1816),清明上河图被著录在《石渠宝笈》三编里,对清代画家完成《康熙南巡卷》和《乾隆南巡卷》等宏伟巨制起到了范本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任何一项印刷技术的新突破都要借《清明上河图》一展其优,使之成为出版量最大的单幅古代绘画。在新中国,几乎没有一个人物画家在初学阶段不临摹《清明上河图》,哪怕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山水画家甚至各科画家都要从中获取艺术养分。无论是如何观察社会生活,还是如何掌控宏观场景,还是锤炼绘画线条等,《清明上河图》是学艺者学习的“海绵”,给予了画者深刻的艺术启迪。

  《清明上河图》是一部历史文化的教科书,五十多年来,对它的研究,早已超出了对绘画史本身的认知范围。港台、欧美日等国的学者分别从绘画艺术、政治制度、商业经济、建筑营造、城市考古、地质地貌、民俗风物、交通运输等不同角度,发表了三百余篇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论文,使今人对它的研究更加完整和丰富。

  “清明上河学”的研究仍将继续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画家张择端的画怎样张择端生活在哪个时代
张择端此生平并未在史籍资料中有明确记载,唯一对其身世有注解的就是金人张著为《清明上河图》作题跋,提及张择端为北宋翰林,并对其身份做了简要的介绍。《清明上河图》节选可以这么说张择端花费其毕生心血,成就了《清明上河图》,而《清明上河图》也成为了其身份的标识,跨越了千百年的历史,另当代人得以一见其惊世容颜,赞叹其作者绝美的工笔。《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然《清明上河图》可谓中国最著名的绘画作品,家喻户晓。而《金明池争标图》是张择端的另一传世佳作。北宋张择端《金明池争标图》页,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纵28.5厘米、横28.6厘米,工笔设色绘于绢本之上。《金明池争标图》较高地还原了历史真实样貌,画...
· 张择端
(?—?)北宋画家。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字正道。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徽宗朝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宫室。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卷,以清明坊为主体,描绘当年汴京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是富有历史价值的风俗画。
· 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为何和羊?
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它不仅仅是一件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详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都使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清明上河图》采用传统的中国画长卷形式,使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众多的景物统一纳入富于变化的画面中,作品中塑造了五百多位衣着不同、神情各异的人物。而且人物都有自己的活动,极富独特个性的艺术审美情趣,整幅作品构图美观精致,非常注重节律感与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的运用皆很巧妙。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
· 张择端他妻子叫什么张择端与李师师的关系
似乎一提及张择端,人们心中自然而然地便会联想到《清明上河图》,甚至很多人知道《清明上河图》,但在这些人中也有一小部分是不认识张择端的。张择端画像张择端在绘画《清明上河图》的时候不知是否料想到,这幅旷世巨作今后将代替他在这漫漫历史长河中长存下去,搜索相关张择端的资料,寥寥无几,似乎《清明上河图》这几个字便能概括其作者的一生。传说当年在北宋东京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青年画师,他说可以把首都东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这个青年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张择端住在相国寺的香积厨里,潜心作画。一天宋徽宗赵佶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赵佶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宋徽宗赵佶命宰相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张择...
· 齐鲁文化—山东往事—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或作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虽曾在徽宗赵佶朝(1100-1125)供职翰林图画院,但《宣和画谱》中并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人们只是通过《清明上河图》认识了他。《清明上河图》问世之后,历代备受关注,至今有多本传世,主要的有存于美国的“元秘府本”,上有北宋宣和年间徽宗赵佶的瘦金体题跋;存于台北多本,一卷题款“翰林画史张择端呈进”,工笔重彩;但学者大多还是比较认同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为真迹,流传有绪,卷后有金代张著的题记:“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宋哲宗死后,后继无人,皇太后力保赵佶继位,是为徽宗。徽宗亲掌图画院,画了无数营造欢愉祥和的盛世气氛的瑞应图,为自己造势。《清明上河图》即是其一。图为绢本,纵25.8厘米,横534.6厘米,浅设色。画卷描绘清明之际,发生于京师汴梁(今开封)郊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