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景亳之命发生在什么时候?最终结果又是什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8
转发:0
评论:0
景亳之命发生在什么时候?最终结果又是什么?,"景亳之命"是发生在夏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商汤从旧都商丘北迁至景亳,又称北亳、

  "景亳之命"是发生在夏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商汤从旧都商丘北迁至景亳,又称北亳、蒙亳(在今山东曹县南二十里)。商汤在此告命天下,征伐四方,最终灭夏。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景亳之命的历史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景亳之命的出处

  《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鲁昭公四年(前538年)六月,楚灵王在申举行诸侯大会,会前,楚国大臣椒举听说会盟的礼制不全,就向楚灵王进言说:"现在君王刚刚获得诸侯的信服,在礼法上一定要谨慎行事。楚国霸业能否成功,都在这次会盟上了。"然后,椒举列举了历史上的几次著名的诸侯大会:"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搜,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然后问楚灵王:"你准备模仿哪一次会盟的礼制?"楚灵王说:"我用齐桓公召陵会盟的礼制。"

  景亳的地望

  关于景亳,历史上说法不一,杜预《左传注》认为:"河南巩县西南有汤亭,或言亳即偃师",晋代的皇甫谧不同意此说,在《帝王世纪》里辨析说:"汤始居亳,学者咸以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洛河之间,今河南偃师西二十里尸乡之阳亭是也。以经考之事实,甚失其正。《孟子》称'汤居亳,与葛为邻。'案《地理志》:'葛,今梁国宁陵之葛乡'是也。汤地七十里,葛又伯耳,封域有制;葛伯不祀,汤使亳众为之耕,有童子饷食,葛伯夺而杀之。计宁陵至偃师八百里,而使亳众为之耕,有童子饷食,非其理也。今梁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师也。故古文《仲虺之诰》曰:'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即《孟子》之言是也。汤又盟诸侯于景亳,然则二亳皆在梁矣,《春秋》'会于亳'是也。"皇甫谧认为"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后来王国维在《说亳》一文中经过详细考证,认为景亳就是北亳,在今山东曹县南,因为此地有景山,故称"景亳";又因为此地古称"蒙",故又称"蒙亳"。

  景亳之命的发出者商汤人物简介

  他是商朝的建立者,原为商部族领袖。殷墟甲骨文称成或唐,亦称大乙。西周甲骨与金文称成唐。商汤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定居于亳。夏末自孔甲始,荒淫无度,力量渐衰,至桀时更甚。汤定居于亳,为灭夏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汤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的联盟韦(在今河南滑县)﹑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部落﹑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经过11次战争,无敌于天下,使得夏王朝空前的孤立,又利用有缗氏的反叛,起兵打败夏桀于鸣条之野,一举灭夏,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成为中国继夏王朝之后,第二个王朝。

  汤建国后,鉴于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又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十三年后,汤卒。因其长子太丁早殇,由次子外丙继王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澶渊之盟发生在什么时候?澶渊之盟因何闻名于史
檀渊之盟是历史上签订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合约。它除了本身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之外,结合檀渊之盟的背景以及影响来看,檀渊之盟的双方也是一个非常值得说的话题。檀渊之盟的双方是当时占据了中原南北两方的两个朝代。檀渊之盟的这两个朝代(在当时应该是被称为国家的),一个叫做辽,一个叫做宋(在历史上是叫做北宋的)。檀渊之盟签订的那个时候的辽已经不是之前的那个被嫌弃的少数民族朝代了。经过励精图治的统治者的各种改革,还是士兵们的强身健体,使得檀渊之盟双方的签订者中的辽拥有了非常丰厚的实力。檀渊之盟的双方中另一个签订者却不像辽那样发展美好。北宋因为发家的问题,所以对于各个大臣是格外的忌惮。尤其是地方的官员,怕武官再当一次皇帝。因此,这个朝代的士兵打仗就成了问题。檀渊之盟的双方的背景资料如上,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之下,仗着前辈们的积累,虽然北宋很侥幸的胜利了。但是这个朝廷的议和思维已经成了习惯,所以大家各...
· “景亳之命”的“命”有何含义?
《左传》为啥称夏启的诸侯大会为“享”,称周武的为“誓”,而称商汤的为“命”?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夏启的“享”解决的是夏族内部的权利之争问题,而商汤的举措则是货真价实的改朝换代的“革命”。《周易》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成汤灭夏是有文献可考的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场“革命”,我认为,“景亳之命”的“命”首先有这一层意思。有人会说,周武的“武王伐纣”不也是革命吗?是革命,但这已经不是首创了。所以善于用一字寓褒贬的《左传》,就独独只给商汤的诸侯大会用了个“命”字。其二、在数以千年计的中国古代史中,“王权天授”的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换句话说,凡揭起革命大旗的,没有不把“受命于天”、“替天伐无道”作为口号的,商汤是有据可考的最重视宣示自己秉承“天命”的帝王。其三,从策略上看,夏启侧重于拿祭天享神来团结诸侯;周武侧重于跟诸侯的盟誓,孟津之所以又名“盟津”,就是“孟津之誓...
· 大中之治发生在什么时候?大中之治的内容介绍
大中之治是唐代后期出现的一次难得的清明盛世,大中之治的主要缔造者是唐宣宗,所以大中之治的时间跟唐宣宗在位的时间有关系。唐宣宗李忱是唐代的第16位皇帝,他从846就开始执掌唐朝政权,直到859年他去世,在这13年中,就是大中之治出现的时间段。由此可以看出来大中之治的时间还是非常短的,从会昌六年也就是公元864年一直到大中13年也就是公元859年,一共经历了13年的时间,而唐宣宗李忱能在其位的13年中把国家治理成这个样子也算是难能可贵了,总的来说大中之治的时间这个问题后代历史学家没有太多异议,认为大中之治具体的时间段就是唐宣宗李忱在位的时间段。大宗之治出现在唐朝后期,也是在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和二王八司马事件打击后出现的第一个盛世,其实大中之治出现的时间非常碰巧,因为当时唐宣宗李忱的父亲刚刚去世,整个唐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诸位大臣为了保住唐朝的命脉也不顾什么礼法和宗教直接把唐宣宗李忱推上了帝位。大...
· 赵灭中山之战事件背景经过简介,发生在什么时候
赵国方面,当时赵国除了有强秦的威胁外,中山国也是赵国的一个心腹之患。中山自魏文侯时期复国后,便雄据在河北中部一带,几乎将赵国一分为二。在赵武灵王即位以前,就依持齐、魏两国的支持,侵略赵国,成为赵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所以当时的赵武灵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基于这种严峻的形势,赵武灵王除了有胡服骑射的改革计画外,还打算发动消灭中山的战争。中山国方面,初期的中山国采行中立外交,在马陵之战後便改为与齐、魏结盟以对抗赵国。魏国犀首(即公孙衍)发起倡议“五国相王”,“千乘之国”中山国称王之事引起齐国的不悦。燕国因子之而发生内乱,齐国率军入侵,中山国也背弃了同盟,率军北略燕国。齐国入侵燕国的行动,引起了中原诸国强烈反对。中山国因侵燕与燕国结恶。在中原其他国家中也被孤立了,使得中山国外交处境日益坚困。中原方面,此时的中原局势,齐国方面,孟尝君...
· 泾原兵变发生在什么背景下?泾原兵变结果如何
泾原兵变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兵变,那泾原兵变背景是什么呢?唐朝中期泾原的士兵受诏去援救襄阳,途径长安的时候,天气十分寒冷,士兵们饥寒交困,迫切希望得到朝廷的赏赐来度过严寒,结果朝廷什么都没给,士兵什么都没有得到就被迫离开。士兵后来又到了浐水,皇帝下令地方官员犒赏士兵,而地方官员阴奉阳违,只给了士兵很少的粗茶淡饭,就要打发士兵走,引起士兵强烈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兵变,泾原士兵攻入皇宫后大肆掠夺宫中的粮食和金银财宝。泾原兵变本质上是士兵对朝廷的不满,被野心家利用而发生的一场兵变,这也是泾原兵变背景。兵变发生后唐德宗带众人狼狈的逃跑,从咸阳城一直逃窜到奉天才停下休整,叛乱的士兵攻下咸阳之后紧追逃窜的唐德宗到奉天。叛军攻打奉天一个多月没有成功,于是退回咸阳城防守。天子颜面扫地,在此期间唐德宗听信宰相的谗言,疏远李怀光,后来迫于叛军的威胁,唐德宗不得不再次重用李怀光。泾原兵变其实是中央集权被削弱的结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