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这个民族曾经在华夏大地上繁衍200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7
转发:0
评论:0
这个民族曾经在华夏大地上繁衍2000年,却突然神秘消失,如今我国人口昌盛,各族人民汇聚一堂,各样血脉融汇组成华夏。实际上,在我国古代

  如今我国人口昌盛,各族人民汇聚一堂,各样血脉融汇组成华夏。实际上,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曾出现过许多现代人闻所未闻的民族,这些民族因为各种原因或断绝血脉、或融入其他民族、或演化为现代民族的雏形。《周礼》中有对奚的记载:“女桃,每庙二人,奚四人。”

  今天我们要讲的“奚族”就曾在华夏大地上繁衍两千余年,最终,却在元朝初期莫名其妙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早在殷商时期的历史资料中就已经出现了奚族的影子,那时,奚族被中原人称作“三奚”。奚族名字的由来十分微妙,商朝语中“奚”这个字代表着奴隶。可以说,在殷商统治中原的五百余年里,商朝从未停止过对奚人的征伐,并将奚族人当作奴隶大量,还将他们放血祭祀神明,甚至,将其当作牲畜进行祭祀活动。《秋官·禁暴氏》中也有“凡奚隶聚而出入者,则司牧之,戮其犯禁者”的记载。

  奚族根本不是殷商的对手,无奈之下,只能举族迁往现在的东北地区,跻身东夷民族,借此,避开商朝人的目光。之后,这种做法被奚族人延续了下去,奚族致力于让自己变得不起眼,所以,后来的中原皇朝都无视了这个低调的民族。到了唐朝时期,这个微不足道的小族在短时间内崛起,甚至,与唐朝兵戎相见。原来,奚族在常年的低调繁衍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壮大实力的办法,那就是:“依附于其他强盛的民族,成为走狗借机牟利。”

  那么,这个其他民族是谁呢?

  契丹是奚族的首选目标,这两个民族的文化类似,且都发源于东夷,还有就是这两个民族的驻地紧密相联。最初的时候,这对邻居的关系十分恶劣,动辄为了抢夺土地发动战争。唐朝初期,低调的奚族集体内附大唐,族长不但被唐太宗赐予国姓,还被封为县公,在原本奚族的驻地上修筑了都督府。

  最开始的时候,奚族碍于唐朝强大的国力,不敢轻举妄动。武则天李家政权后,奚族趁着中原大乱的机会逐渐不安分起来。后来,奚族的邻居契丹举起反旗,公然向大唐宣战,奚族也不甘示弱,站出来与契丹解除百年仇隙,缔结同盟,共同对抗大唐。

  从这以后,唐朝将这两个东夷民族并称为“两藩”。虽说,奚族比契丹历史久远,但是,其实力远不如契丹,所以,虽然两个民族名义上并称为“两蕃”,奚族更像是狗腿子般的存在。契丹连年骚扰大唐边关,奚族也借机兴风作浪,两个藩族紧密配合,让唐朝军队十分头痛。

  甚至,在与这两个东夷族作战期间,唐朝搭上了几十万将士的性命,连名将王孝杰都栽在了“两藩”战场上。其后,百年时间里,这两个蛮族时而归顺大唐,时而发动变乱,成了为祸东北的毒瘤。唐玄宗时期,原本与唐朝重修旧好的奚族和契丹做了一件伤天害理的勾当。为了能与大唐分庭抗礼,两族统治者居然同时谋害了两位大唐派过去和亲的公主,再次扯起大旗造反。

  安史之乱初期,这两个番族似乎又嗅到了造反的良机,全族加入了安禄山的叛军中,安禄山麾下的大将居然有一半出身自两藩。然而,始终看契丹眼色行事的奚族并未在连年征战中讨取便宜,每次战争的利益都由契丹拿大头,奚族只能吃残羹剩饭,这也使契丹越来越强大,奚族越来越弱小。陷入恶性循环的奚族越来越不如契丹,彻底沦为契丹的走狗。

  史载奚族人不仅能畜牧、狩猎,过游牧生活,而且,还会种植农作物,《新五代史》中记载奚族“颇知耕种,岁借边民荒地种穄,秋熟收获,窖之山下,人莫知其处。爨以平底瓦鼎,煮穄为粥,以寒水解之而饮”。唐朝灭亡后,契丹宣布建国,奚族在阿保机软硬兼施的政策中寄生在契丹国中,实则被契丹国吞并。为了安抚奚族百姓,契丹皇室世代与奚族联姻,著名的萧太后就是奚族出身。

  辽国中期,奚族基本被契丹同化,后来,金国入侵,将辽国的两大宗族赶尽杀绝,并且,金国士兵对这两族人展开了种族。残存下来的奚族人不是与同样遭遇横祸的契丹人融合,就是混进女真人中被同化。一些硬骨头的奚族人不甘心受金国人统治,所以,北上投靠铁木真,之后,被蒙古人同化。此外,还有部分奚族人投奔了耶律大石,远走西域繁衍生息。

  至此,一个延续了两年年的民族,自此名存实亡。如果,追溯它商周以前的历史当更久远,可以说,奚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不应忽视的。

  十二世纪后,中国再没有奚族人活动的痕迹,元朝后,连奚族曾经的老战友契丹族都已在中原消失。现代历史学家经研究后发现,河北省青龙县极有可能还生活着古奚族的后人。当地有个西庄村,据这里老一辈的人讲:“西庄村的西字原本是奚族的奚。”该地区还住着不少姓萧的人家,这也为这种说法增加了不少可信度。这里,笔者推测,青龙县一带聚居了众多的奚人,很可能是奚人的族居中心地,也最有可能找到“最后的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未解之谜:玛雅蒂卡尔城为何突然神秘消失?
蒂卡尔,意即“能听到圣灵之声的地方”,是最重要的玛雅城邦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座玛雅古城。10世纪末,蒂卡尔被彻底遗弃,在原始森林中默默地度过了几百年光阴。1848年,一个叫莫德斯托·门德斯的人被蒂卡尔传说所吸引,来到这里作了一次探险性考察,然而未获结果。直到上世纪,这座湮没在原始森林中的文化遗址才被正式发现。网络配图这座古城距今已有1100年至2000年的历史。整个古建筑群被一望无际的林海包围着,在树林中掩映着众多的胜景灵迹:巍峨雄壮的金字塔,金碧辉煌的神庙、殿堂,令人费解的石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雕刻,广漠宏伟的广场……让人赞叹和敬仰不已。蒂卡尔建在沼泽环绕的丘陵上,由九组建筑群和大广场组成,以桥梁和堤道相连,占地面积约2.6平方公里。整个8世纪,蒂卡尔曾连续出现三个强大的国王:阿卡高王、雅克京王和奇坦王。今天所看到的蒂卡尔城,就建于这三个国王的太平盛世。外...
· 未解之谜:强悍的契丹民族为何神秘消失?
契丹的本意是“镔铁”,也就是坚固的意思。这是一个生长在是北方草原上的剽悍勇猛的民族。他们兵强马壮,骁勇善战。他们所建立的大辽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多年,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据《魏书》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契丹作为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契丹最早分为8个部落,部落首领每3年推举一名盟主作为头领。据说这个习俗还有着一个故事:有一位男子骑着一匹白马自湟河而来,一位女子则乘青牛自上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了八个儿子。后来,他们的8个儿子分别繁衍为八个部落,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契丹。这就可以算做事契丹民族的“罗曼史”了。网络配图唐太宗时,契丹首领窟哥率领部族向唐朝称臣,唐朝在那里设置了松漠都督府,并把这一地区分为10州管辖,封窟哥为都督赐姓李。契丹定期向唐政府缴纳贡品,并从那里得到所需的日用品、兵器等。但是,令人惊异的是自明代以来,契丹人却销声匿迹了,时至今日,在中国56个...
· 乌桓:历史上消失的民族
乌桓,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1)起源乌桓,亦作“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语言与鲜卑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活动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乌桓一支逃至乌桓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即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以为号”。但乌丸之名,战国时已出现,《史记·货殖列传》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有的学者认为乌桓初为部落大人...
· 僰人悬棺之谜:僰人这个民族是如何消失的
珙县僰(音“博”)人悬棺是中国悬棺葬区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由此带来的僰文化包含着无数令人难解的千古之谜。这些山岩高达数百米,猿猴无法攀援,飞鸟为之发愁,而这个奇特的民族,却将沉重的棺木钉在绝壁之上,并且无一例外地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山崖20-100米的高处分布着223具悬棺,被世人称为——僰人悬棺。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将重达半吨以上的悬棺放置于20-100米高处的绝壁之上,这个民族又是怎样消失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四川南缘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块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300~500米的平坝,名叫麻塘坝,它位于宜宾市珙县境内,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水东西两岸对峙21座悬空欲坠、连绵起伏的山崖。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将棺木放置到悬岩上去的呢?有一种说法是:僰人先将悬棺搬上崖顶,或者就在崖顶凿木为棺。然后,将一位熟练的打桩工拴住放到放置悬棺的位置,打好孔、画好岩画,安上桩孔。最后...
· 僰人悬棺之谜:僰人这个民族是如何消失的
珙县僰(音“博”)人悬棺是中国悬棺葬区最典型最集中的代表,由此带来的僰文化包含着无数令人难解的千古之谜。这些山岩高达数百米,猿猴无法攀援,飞鸟为之发愁,而这个奇特的民族,却将沉重的棺木钉在绝壁之上,并且无一例外地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在山崖20-100米的高处分布着223具悬棺,被世人称为——僰人悬棺。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将重达半吨以上的悬棺放置于20-100米高处的绝壁之上,这个民族又是怎样消失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四川南缘的崇山峻岭中,有一块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300~500米的平坝,名叫麻塘坝,它位于宜宾市珙县境内,螃蟹溪从坝中穿流而过,溪水东西两岸对峙21座悬空欲坠、连绵起伏的山崖。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将棺木放置到悬岩上去的呢?有一种说法是:僰人先将悬棺搬上崖顶,或者就在崖顶凿木为棺。然后,将一位熟练的打桩工拴住放到放置悬棺的位置,打好孔、画好岩画,安上桩孔。最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