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大同兵变:深刻影响国运的不起眼兵变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92
转发:0
评论:0
大同兵变:深刻影响国运的不起眼兵变,正德三年三月,明武宗正德皇帝因南巡落水,染疾而驾崩。他逝后无子嗣,原本只是藩

  正德三年三月,明武宗正德皇帝因南巡落水,染疾而驾崩。他逝后无子嗣,原本只是藩王的兴王朱厚熜,被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人迎立为皇帝,并定年号为嘉靖,世称嘉靖皇帝,即明世宗。

  (嘉靖皇帝画像)

  年仅十五岁的嘉靖帝,治国理政的经验很是匮乏,但在首辅杨廷和的辅助下,君臣齐心,针对正德朝的弊政进行了改革。例如废弃正德帝用以嬉戏玩乐兼处理政务的豹房,同时广开言路、清理庄田。一时间,大明王朝有了新气象,甚至被后世冠以“嘉靖新政”的美名。

  嘉靖元年元月,嘉靖帝终于可以使用自己的年号了。新年之始,嘉靖帝到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官和朝贡使臣的拜贺,嘉靖朝开局十分顺利和气,嘉靖帝也很是高兴。

  不过好运不长,接受新年拜贺不久,朝廷便接到来自西北地区的加急奏报:甘肃的守边士兵叛变了!

  甘肃兵变 牵系复杂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如果只是内地士兵的叛变,朝廷不会如此惊慌。但甘肃士兵兵变,情况却大为不同,嘉靖帝赶紧督办官员立刻处理。

  为什么朝廷会如此着急?因为甘肃是明代的九边之一,即甘肃镇(与现在的镇是两回事)。甘肃虽然在元朝时曾经建省,但到明代则不是省了,最初只是陕西一个军事管理单位,即陕西行都司,是纯粹的军管地区,很多民户被从甘肃迁移到了更靠近中原的地方。

  后来,明朝在甘肃这个地方建立了甘肃镇,先后设立了总兵、巡抚和镇守太监来管理,甘肃镇也成为明朝御控西北地区的重要依托和基地。可以说,甘肃不保,陕西、山西都将受到严重冲击,明朝的长城防线也将出现一个大豁口。

  同时,当时甘肃镇边外有强大的土鲁番军队和蒙古的瓦剌一部,双方时战时和,边境情况并不安定。所以,这次发生在甘肃镇甘州城(今甘肃张掖市甘州区)的兵变,对朝廷震撼很大。甘州城是甘肃巡抚的驻地,甘肃巡抚许铭在此次兵变中首当其冲,被士兵殴打致死后还被焚尸,现场十分惨烈。

  当时,甘肃镇有三大高官。

  首先是总兵,他可以直接统领士兵打仗;

  其后是巡抚,运筹帷幄,制衡和指挥总兵;

  巡抚之后是镇守太监,代替皇帝和朝廷来监督巡抚。

  三个人在一起,各有权限,相互监督。关系要是处理得不好,难免一山难容三虎。而甘州兵变,正好是源于三者之间的矛盾。

  甘肃镇总兵叫李隆,向来名声不好。正德朝时,李隆曾在江西上饶农民起义,抓不到农民起义军,便杀无辜的百姓来“充数”。

  一时间,民情惊慌,老百姓编出一段民谣:“莫遇李隆军,宁逢王浩八。见贼犹可生,见军必定杀。”王浩八即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可见老百姓并不怕农民军,反而怕李隆的官军。

  (甘肃镇长城之嘉峪关)

  既然有这样的“前科”,可见李隆这个人是没什么道德下限的。后来,李隆因为“军功卓越”,被提拔为甘肃镇总兵,领有重兵,权势隆重。

  甘肃镇士兵的军饷主要靠朝廷供给,因为以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想在甘肃这个土地相对贫瘠且周边时常有战事的地方屯田自给,还是有难度的。

  然而,朝廷拨下来的军饷,以及从陕西等地方运来的粮食,并没有足额发放到士兵手中。一是很多士兵因为将帅剥削,都逃亡了,但是发粮饷的名单里还有他们的名字,发的粮食被高级将领侵占了;二是即便是没有逃亡,朝廷发的军饷,将帅也会以各种理由克扣。

  所以,到头来,士兵的生活未见改善,反而被将帅拉去干私活,而将帅则囤积了大量粮食和财富。总兵李隆就因此发家致富,囤积了大量粮食,准备等个好时节,把粮食高价变现为银子。但是新任甘肃巡抚许铭的上任,使得李隆的美梦破碎了。

  借刀杀人 火烧自身

  正德十六年是个丰年,市场米价低,甘肃为军管区域,米价主要跟着甘肃镇的需求走。新任巡抚见丰年米贱,便把普通士兵的月饷降到了三钱三分。

  困苦的普通士兵本来想,借丰年时用自己的薪水多买点米屯着。可许铭的举措,显然让普通士兵非常不满;而李隆本来就囤积了很多粮食,想借此变现,这下士兵收入下降,没钱买米,李隆囤积的粮食也放在那卖不出去,慢慢变质,弄得他也很生气。

  (甘肃镇长城烽火台)

  眼看群情激昂,李隆觉得民心可用,便鼓噪士兵去到巡抚衙门请愿。所以某天,士兵们操练完之后,齐齐赶到巡抚衙门口。

  许铭没料到,士兵居然敢聚集起来给自己施压。面对士兵加饷的要求,许铭并不妥协,甚至命人逮捕领头请愿的几个士兵并施以杖责。

  这下,士兵被彻底激怒了。本来就快没钱吃饭了,新来的巡抚不仅不体谅民心,反而降低了自己的月饷。士兵们怒从中来,一哄而上,抓住许铭就是一顿打。

  镇守太监董文忠见到巡抚被打,连忙上前劝解,试图挡住士兵,然而也是徒劳,被士兵直接拖到了门外。董文忠见众怒难平,自身难保,便逃跑了。

  之后,董文忠又把许铭的儿子带到了自己的家里避难,使得许铭的儿子幸免于难。士兵群殴许铭,七手八脚地就把许铭打得奄奄一息了,但是士兵们还是不解恨,便举火焚尸,也说不清许铭是被打死的还是被烧死的。

  兵变的士兵杀死许铭后,便四处劫掠,先是烧了巡抚衙门和许铭的住所,之后又洗劫了兵器库和银库,释放了监狱的囚犯。一时间甘州城大乱,失去了控制。

  怒火在蔓延,时局在失控。李隆虽然鼓噪士兵前去给许铭施压,但本意并非是要促成兵变和甘州城混乱,说白了,李隆是想借士兵们给许铭施压,让许铭不要影响自己发财。但显然士兵比李隆更加愤怒,因为减少月饷,李隆只是损失了一些非法得利,而广大士兵却是生活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影响。

  处于社会下层的低阶士兵,一旦起来反抗巡抚这一最高长官,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毕竟李隆很多财产还在甘州城,眼看兵变造成的混乱即将影响到自己,李隆便赶紧从幕后走到台前,拉着镇守太监董文忠和他一道维持局势。

  他先是亲自找到兵变的头领,努力劝说,让他们不要继续作乱。同时,把从外地运到甘肃镇的银子全部分给士兵,还把仓库里的粮食发给士兵,作为嘉靖元年的月饷。

  普通士兵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有饭吃,见到自己目的差不多达到了,便息兵了。李隆见局势趋稳,便让军队分散驻扎,命令不得轻举妄动。而李隆又怕自己鼓噪士兵给许铭施压的情形被人知道,便命人抓了兵变的带头人王礼、罗月等人,不等朝廷的指示,便将这四个人斩首示众了。

  可以说,李隆借了士兵之手惩罚了许铭,又借兵变的罪名杀了这些带头人,真的是“狡兔死、走狗烹”啊。

  等到甘州由乱转安,李隆便想着如何脱罪,之后胁迫镇守太监和他一起,捏造称许铭在甘州因为酷政被士兵杀死。但他也知道,自己作为总兵多少要负点责任,便同镇守太监一起上奏朝廷汇报兵变情形和经过,强调自己在兵变后的功绩,同时也假惺惺地请求朝廷处分自己。

  接到奏报后,嘉靖帝和杨廷和不知实情,不敢轻易处分,便让李隆和董文忠戴罪立功,做好善后工作,并派人前去调查。

  可纸是包不住火的,更何况董文忠私下也怀疑李隆是幕后主使。所以,还没等朝廷的人到达甘肃,便从西北传来李隆是兵变主使者的消息,待朝廷调查人员到达,经询问董文忠和实地审查,发现李隆脱不了干系,便把李隆起来了。一两年后,李隆在京师被正法,大坏人终于落了个悲惨结局。

  (明代太监画像)

  连锁反应 后患无穷

  但是李隆其实也有一点点冤,或者说李隆还不算万恶不赦。

  为什么这么说?

  一是李隆刚开始并不是想杀死许铭,只是想逼迫许铭让步,免得自己遭受经济损失;

  二是兵变发生后,李隆出来收拾残局,很快就把事件平定了,可以说,李隆的危机处理十分有力。因为,兵变的士兵并不像平日那样好御控。更何况他们杀死了巡抚、劫掠了府库,如果处理不当,士兵们可能铤而走险、直接起义。李隆虽然同部分士兵将领私下有串通,但是大部分士兵是不知道其中内幕的。所以说,李隆顺利平定兵变,也是有一定成绩的。

  三是李隆没有畏罪叛逃。而发生巡抚被杀事件,李隆多少要担责,且很可能被查出真相,如果李隆一条心横到底,直接起兵反抗朝廷或者同蒙古士兵结盟,那么整个形势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因为嘉靖朝时,大同也发生了兵变,那次兵变,士兵直接同蒙古军队结盟,出现了明代九边士兵和蒙古骑兵联合抵抗明朝京师士兵的罕见情形,而边军和蒙古骑兵的战斗力远远高于京师士兵。

  可以说,如果京师士兵溃败,明朝真的要陷于危难境地。总之,这次甘州兵变最终平稳的结束了,引起兵变的总兵李隆也得到了惩罚。但是这一兵变,却不小心影响了明朝的国运。

  (明朝军队行军图)

  首先,甘州兵变之后,明朝兵变频发,士兵们对兵变习以为常,甚至把兵变当儿戏,说干就干。

  例如嘉靖朝的两次大同兵变,当时的官员就说了,甘州兵变的发生为大同士兵兵变树立了标杆,只要士兵觉得自己被压迫、利益受侵占,那么就要坚决起来用武力反抗。

  另外,甘州兵变巡抚被杀,开了兵变杀害巡抚的先例(之前也有巡抚被杀,但属于藩王叛乱),士兵们对朝廷命官十分不屑,只要朝廷压迫我,触底反弹的士兵就会死磕。

  所以,嘉靖朝两次大同兵变时,大同巡抚张文锦和总兵李瑾先后被杀,之前高高在上的官员已经不再为士兵所畏惧,朝廷的威信也是一落千丈。

  面对兵变,嘉靖帝虽然有时很强硬,但是面对群起的士兵难免有些畏惧,便倾向通过和谈来解决问题。这时,士兵不仅发现高官们不可怕,还发现当朝皇帝也没那么可怕。

  更严重的问题是,部分大同兵变的士兵后来投靠了蒙古军队,帮蒙古军队制造攻城器械并带路攻打明朝九边,给九边地区带来了严重灾难。而当时的人,都认为甘州兵变对嘉靖及以后的兵变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使得明王朝不仅不得不防备各地农民起义和蒙古军队,还得耗费大量精力处理兵变事宜,逐渐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其次,改变了明朝西北地区的局势。

  许铭被杀,新的巡抚也上任了,新巡抚叫陈九畴,曾长期在甘肃镇担任高官,正德朝时曾逮捕和杀害过西部边疆部落土鲁番部的使臣,土鲁番的君臣把陈九畴当做仇敌。

  因为甘州兵变,陈九畴上任新巡抚,使得土鲁番认为这是明朝对土鲁番强硬的标志。而陈九畴也从不掩盖自己对土鲁番的不信任,反对同土鲁番通贡互市。

  正德朝时,一个叫写亦虎仙的哈密首领,因为同土鲁番串谋,被陈九畴发现并。后来在陈九畴的建议下,明朝处死了虎仙及其家人。这一点让土鲁番大为光火,加上土鲁番向来跟陈九畴不和,便于嘉靖三年发兵攻打甘肃镇。

  虽然明朝最后抵抗住了进攻,但是甘肃镇在此次战争中损失严重,城池被毁,民众被杀。后来,首辅杨廷和及陈九畴的桂萼等人上台,开始清算陈九畴和杨廷和的问题,发现陈九畴对土鲁番的敌视和强硬导致了土鲁番的进攻,还发现陈九畴虚报战功,所以因病退休的陈九畴又被朝廷抓了起来。

  (吐鲁番火焰山)

  虽然陈九畴走了霉运,但是明廷却因此否极泰来。因为经过之前那次大战,虽然明朝遭受了损失,但土鲁番也因为不能跟明朝互市而陷入困境,所以双方都有坐下来谈谈的想法。

  嘉靖七年,新任兵部尚书王琼被任命为三边总督,直接管理甘肃镇的军事,开始了同土鲁番的和谈,最后,双方达成一致,息兵和好,通贡互市。

  很多人本来不对这次互市报太大希望,但这次互市给明朝带来的好处却是很明显的。困扰明朝近百年的土鲁番威胁日趋弱化,明朝西北局势趋于缓和,而同明朝和好的土鲁番也享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互市红利,但在明末时被蒙古瓦剌部兼并了。

  所以说,甘州兵变看起来虽然是一次不起眼的兵变,但实际上深刻影响了明朝的国运。

  一是兵变带来的深远影响,使得明朝的兵变频发,朝廷威信下降,军队凝聚力和忠诚度下降,造成嘉靖朝一些士兵投向蒙古。也进而使得明末时一些明朝士兵投向后金或是农民军,因为他们对自己所保卫的朝廷并没有太多好感。

  二是兵变改变了明朝同土鲁番的关系,而此前土鲁番同明朝战战和和,牵扯了明朝大量兵力和精力,兵变后陈九畴激化双方矛盾造成的两败俱伤,使得双方开始真心坐下来谈一谈,进而使得明朝西北地区的边患缓解了很多。

  如此看来,当年一个不太起眼的甘州兵变,对后来明朝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恐怕也是当时的人没有预料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同兵变
参见吴桥兵变
· 宁远兵变
简介崇祯元年,宁远十三营的蜀、楚士卒,以张正朝、张思顺为首,歃血为盟,欲讨回欠发的四个月薪饷,他们攻入幕府,捉了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等,向两人索钱。毕自肃表示无力支应,事实上在此之前,毕自肃曾经九次向朝廷申报欠饷,朝廷都不理会。其实毕自肃亲兄毕自严是户部尚书,主管财政,因为财政吃紧,也只能不闻不问。毕自肃被殴打成重伤,头部血流不止,几乎死亡,与士兵感情融洽的兵备副使郭广以身体护卫毕自肃,才保住其性命。郭广为了营救毕自肃、朱梅两人,窃发官库的白银贰万两,又向当地富商借了伍万两,共发了七万两白银才赎回毕、朱二人。郭广救出毕自肃以后,将其载至塔山堡(今辽宁锦西)调养,但毕自肃心灰意冷而自杀。袁崇焕至辽东督师后,命副将何可刚将兵变首谋张正朝、张思顺等十五人斩杀,又论军法,斩中军吴国琦、罚参将彭簪古、都司左良玉等。这场兵变加强了袁崇焕权力,事后,袁奏请崇祯帝取消辽东巡抚、登莱巡抚二职,崇祯帝均同意,...
· 陈桥兵变:历史上最成功的兵变
“陈桥兵变”这个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说的是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的故事。那么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说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变?陈桥兵变发生在后周。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为什么说陈桥兵变是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兵变?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凭借这次赫赫有名的“陈桥兵变”,几乎是...
· 泾原兵变
事出有因自安史之乱平定后,黄河下游各个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后来更世袭相传,如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死后,其侄田悦继承魏博节度使一职,唐中央也无法过问。唐德宗继位后,决心对付地方的藩镇。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德宗任他为新任成德节度使,继承父亲,但被德宗拒绝。李惟岳于是联同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及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一同举兵谋反,史称四镇之乱。德宗以藩镇对付藩镇的方法平乱,命幽州留守朱滔、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等平乱。最初效忠唐中央的军队处于上风,李正己谋反后不久病故,其子李纳续领淄青军,但被围困;梁崇义被李希烈打败自杀;李惟岳部下王武俊发动叛变,杀掉李惟岳向中央请降。四镇中只有魏博的田悦仍有实力对抗中央,但已孤掌难鸣。当时德宗被胜利充昏,不肯任命平乱有功的王武俊为节度使,同时朱滔要求增加其辖地同样被拒,于是王、朱两人对唐中央政府十分怨恨,此时,处于下风...
· 壬午兵变
背景1873年李氏朝鲜国王高宗亲政,其摄政的父亲兴宣君归政隐居,但仍试图插手干涉政务。1876年朝鲜王朝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国门从此被打开;1882年又分别与美国和英国缔结修好通商条约,外国势力开始全面进入朝鲜。闵妃集团推倒云岘君(兴宣君)时代的一切制度,表示要“开化自强”,效仿清朝正在实行的“洋务运动”改革,按照清朝总理衙门的模式设立了统理机务衙门(朝鲜语:통리기무아문),派使团赴中国和日本访问学习。1881年创立新式军队——别技军,由闵妃的侄子闵泳翊掌管,聘日本人充任教官。闵妃的开放和亲日措施引发了云岘宫和广大人民的不满。日本从各方面渗透和侵略朝鲜。闵妃排斥异己,任人唯亲,扶植亲信。闵妃集团骨干人物闵谦镐、闵台镐、兴寅君等人贪污腐化,地方官吏横征暴敛。朝鲜宫廷“每夜曲宴淫戏,倡优、巫祝、工瞽歌吹媟嫚,殿庭灯烛如昼,达曙不休”。闵妃生下王世子李坧,要遍祭金刚山一万二千峰,各峰施以米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