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定祀典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嘉靖帝为什么要更定祀典
更定祀典的原因是什么?明朝嘉靖帝为什么要更定祀典,祭地和祭天一样,都是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农业生产,后来成为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
祭地和祭天一样,都是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农业生产,后来成为典章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周礼》中“夏至日祭地祇于泽中方丘”成为历代地坛规制和祀典的理论基础。汉武帝时,在汾河汇入黄河处建后土祠。西汉末年又按阴阳方位在都城长安南郊和北郊分建祭祀天地之坛。自此祭地之坛成为都城必不可少的建筑项目,由于历代对儒家经典解释不同,有时将天和地合在一起祭祀,有时分开祭祀。
现存北京地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圜丘于钟山之阳、方丘于钟山之阴,实行天地分祀。有一年祭祀前时遇到下雨,朱元璋感觉敬天地如敬父母,没有分开祭祀之理,于是改为合祀。
朱元璋死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皇位后改北平为北京,迁都北京。明成祖营建北京城时,以南京为蓝本,在京城正阳门外建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世宗以天地合祀不合古制为由,集群臣议郊祀典礼。世宗“自为说,以示礼部”,将南郊的天地坛改为圜丘专以祭天,在北郊择地另建方泽专以祭地,并在东郊建朝日坛、西郊建夕月坛。这也是为明代的重要事件,史称“更定祀典”。
嘉靖九年(1530年)5月,四郊坛兴工。十一月定北郊之坛名地坛,此后方泽、地坛两名并存,祝文称方泽,公务称地坛。嘉靖十年(1531年)4月,方泽坛工成。坛正中铺纵横各六路黄琉璃砖,皇祇室以及方泽坛围墙覆绿琉璃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更定祀典:标志着古代都城形制最终完成
1521年,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病死。武宗无子,其堂弟,15岁的朱厚熜以藩王继承皇位,为明世宗,年号嘉靖。世宗继位之初围绕如何确定其生父的尊号展开一系列激烈争论,并由此引发礼制变革。嘉靖九年(1530年)二月,世宗以天地合祀不合古制为由,集群臣596人议郊祀典礼。有82人主张分祀;84人主张分祀而又以为既成之法不可轻改,时机尚不适宜;26人主张分祀而以山川坛为方丘;206人主张合祀而不以分祀为非;还有198人不置可否。世宗“自为说,以示礼部”,将南郊的天地坛改为圜丘专以祭天,在北郊择地另建方泽专以祭地,并在东郊建朝日坛、西郊建夕月坛。这也是为明代的重要事件,史称“更定祀典”。明朝嘉靖年间更定祀典,在京城内外建造了全套祭坛,并且实现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和先农坛环绕京城的规划模式,突出了紫禁城在京城的中心地位,标志着古代都城形制最终完成。完整保存至今的全套祭坛不仅成为北京特有的文化遗产类型、...
· 更定祀典后嘉靖帝下令修建了哪些建筑?都有些什么作用
从北京城大的格局来看,地坛筑于紫禁城东北部,天坛设于紫禁城东南方,两坛南北遥相对应,符合中国古代天南地北之说。天坛主体建筑为圆形,地坛则呈方形,是中国古时天圆地方的体现。据阴阳学说:“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所用建材,如石块、台阶、柱子等,均为奇数(阳数)。地坛则采用偶数(阴数)。如方泽坛的台阶为八级,坛面为六平方丈,所用石板均为偶数,这些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地坛为九坛中仅次于天坛的第二大坛,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也是我国规模最大、唯一幸存的帝王祭地之坛。地坛总体布局按“天为阳,地为阴”,坐南向北,与社稷坛相同。由回字形两重正方形坛墙环绕,分成内坛和外坛。正门在外坛西墙,朝向安定门外大街。内坛墙四面辟门,外坛墙仅西面辟门。外坛门至安定门外大街之间是一条坛街。街西端有三间四柱七楼牌楼一座,是进入地坛的前导和标志,也是地坛御道的起点。明代称牌楼至外坛门段为泰折街,泰折是古代祭地之处,...
· 传说典故-祀封节
祀封节是因我们的太祖邓鲁而起,那么与我们的太祖邓鲁有关的传说,我还知道有两个,而且这两个都与马渡坪村的龙松庙有密切的关系。传说一:在清朝年间的某一年,马渡坪村正月发起洪水。一个清晨,村里有人一大早在河中打鱼(位置就在现在的龙松庙前),只见一具从上游漂下来的木头,在漂到此处时,再也不漂走了,村民认为,这具木头可能是邓鲁太守的灵魂所附,太守要魂归故里,于是村民们赶忙把这个具有神奇色彩的神木捞上岸,请来工艺很好的木匠师傅,把它雕成邓太守的木像,供放在邓氏宗祠里。传说二:宋朝(南朝宋)时,邓鲁上京赶考,途中遇村姑陈氏。邓鲁得陈氏水饭及路费资助,俩人情投意合,约定功成名就时完婚。三年没等到邓鲁回来的陈氏,为守节投河化为一根松木,漂流到邓鲁太守家乡马渡坪,托梦给太守,说她已成河神,被供在马渡坪河湾龙松庙。邓鲁太守荣归故里遍寻陈氏不见,抑郁而终,立遗嘱封陈氏为正室之妻,每年正月二十太守生日时,为他们举办...
· 河南济源发现明嘉靖《御制正孔子祀典说》碑刻
河南省济源市文物局工作人员近日在一施工现场发现明嘉靖《御制正孔子祀典说》碑刻一通。该碑为青石质地,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形制华美而庄穆。碑首和碑身用一整块巨石雕成,碑首为拱形顶,高30厘米,碑首正面有二龙盘踞左右,前额篆书“御制正孔子祀典说”8个大字。碑身高106厘米、宽79厘米、厚16厘米,碑身左右两旁阴刻花草纹饰,中间碑文皆为楷书,共八百五十五字。碑文主要记述唐玄宗[注: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时,封孔子为文宣王,称孔庙为文宣王庙,简称“文庙”。落款为明嘉靖十年秋济源县刊。据介绍,发现碑刻的广场原是古代济源县文庙旧址,济源文庙原有建筑规模宏大,可惜在明末(1632年)被李自成起义军一把大火焚毁。《御制正孔子祀典说》一碑是文庙中唯一遗存下来...
· 八阿哥胤祀简介胤祀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姓名:爱新觉罗·胤禩别名:八阿哥国家:中国民族:满族所处朝代:清朝出生地:北京紫禁城出生时间:公元1681年去世时间:公元1726年父亲:康熙皇帝母亲:良妃卫氏祖父:顺治皇帝祖母:孝康章皇后职业:八阿哥爵位:和硕廉亲王官职: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工部事务主要成就:二征噶尔丹、管理广善库、总理事务、管理工部、管理理藩院等胤祀,清圣祖康熙皇帝第八子,序齿第十六个儿子,全名爱新觉罗·胤祀,生于公元1681年的北京紫禁城,去世于公元1726年。胤祀的母亲是康熙朝后宫中的良妃卫氏,满洲正黄旗人、宫内管领阿布鼐之女。现在电视剧将良妃卫氏描写成一位地位低下,相貌绝美的女子。地位低下,辛者库出生,因美貌受宠,后来生下八阿哥胤祀,使得胤祀也因此得宠。康熙宠爱胤祀这倒是事实,胤祀从小就受到康熙的宠爱,十七岁的时候就被册封为贝勒。当时一同册封的还有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胤祀是其中最年幼之人。不仅如此,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