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义熙土断:打击豪强士族,维护兵役来源和租赋收入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49
转发:0
评论:0
义熙土断:打击豪强士族,维护兵役来源和租赋收入,西晋时已出现土断概念。晋初司空卫瓘主张恢复汉代乡举里选法。户籍都按住地编定,

  西晋时已出现土断概念。晋初司空卫瓘主张恢复汉代乡举里选法。户籍都按住地编定,取消客籍户,选举由乡里评定。这是针对九品中正制的弊病提出的。东晋、南朝的土断则是针对当时侨人和侨州郡而实行的政策。

  西晋末,北方人民大量南流,东晋建立后,政府设立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安置。他们只在这种侨立的地方机构登记,称为侨人。侨人的户籍称为白籍,不算正式户籍,入白籍者不负担国家调役。侨人有的相对集中,有的居住分散,“十家五落,各自星处,一县之民,散在州境,西至淮畔,东届海隅”。他们虽在侨县登记户籍,却不住在侨县寄治的地方。侨州和它所属的郡县也不是都在一处,有的相距很远,管理极为不便。

  侨州、郡、县开始也只是办事机构,并无实土,所以仅在晋陵(今江苏常州一带)一郡就有侨立的徐、兖、幽、冀、青、并六州的十多个郡级和六十多个县级机构。各州侨人既和原来的江南土著百姓杂处,又彼此相互混居,却分属于不同的州、郡、县管理。流民南下之初,多数还想重返故里,所以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而且流人初到,并无产业,为了安抚他们,凭借他们的武力为北伐资本,也不能不给以优复特权。但北伐多次失败,重返绝望,居处既久,人安其业。侨人中的上层已多占有田园别墅;下层的除了沦为部曲、佃客、奴婢者外,也通过开荒或其他手段取得少量土地,成为自耕农民。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而且许多江南农民也逃亡而变成豪强私附。这些都不利于东晋政府的统治,因此东晋政权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便要实行土断政策。

  东晋的第一次土断是在成帝的咸和年间(326—334)。以后东晋及宋、齐、梁、陈历代都进行过土断,见于记载者共有十次。其中最著名的哀帝兴宁二年(364)由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以三月初一庚戌下诏。故名)和安帝义熙八年至九年(412—413)由刘裕(即宋武帝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都以严格执行见称。庚戌土断时,晋宗室彭城王司马玄因藏匿五户被下狱治罪;义熙土断时,会稽大族虞亮因藏匿亡命千余人被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义熙土断处理方式是怎样?有着怎样的影响
土断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整理户籍,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以便政府统一对编户齐民的剥削。为了编定统一户籍,必须划定郡县疆界,取消一些流寓郡县,同时从南方旧郡县的领土中分割出一部分作为保留的侨郡县的实土。又调整其隶属关系,或把新获实土的侨郡县交旧州郡领导,或把旧郡县割归新立的侨州郡管辖,使州郡与所属郡县不至于相互隔越。与此同时,清查隐匿漏户,把逃亡农民和由豪强隐占的私属搜括出来,充作政府的赋役对象,这也是土断的重要目的,而在南朝后期更为侧重。土断受到侨人及一些大族的反对,士族害怕丧失作为北来高门的标帜,百姓则深知从此要负担沉重的调役,所以宋孝武帝时,雍州刺史王玄谟要土断雍州侨民,侨居雍州的河东大族柳氏带头反对,宋政府以百姓不愿属籍,停止实行。即使以严厉著称的义熙土断,也把在晋陵界内的徐、兖、青三州流人除外,因为这三州流人正是组成刘裕的基本武力北府兵的主要成分,...
· 庚戌土断: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增多
土断是东晋废除侨置郡县、使侨管土著编入所在郡县户籍的办法。东晋曾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郡县(即侨置郡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当时侨置郡县无一定的边界,不征租税徭役。这些士族广造田园,兼并激烈,影响朝廷财政收入。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晋成帝司马衍为了整理户籍,增加财政收入,命侨寓的王公以下都以土著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东晋大司马桓温(312—373)执政时,又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日(初一)行土断法,史称“庚戌土断”。这次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贵族地主也予以惩处。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康宁元年(公元373年),桓温死后,此法不行。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裕再行土断,诸侨置郡县多被裁并。
· 庚戌土断有什么意义和必要性?
当时南朝有侨置郡县,以便安置北方来的流民。他们的户籍是与南方本地人不同的。南方本地人的户籍称为黄籍,侨置州郡的流民户籍称为白籍。为了优待北方南来的士族,这些白籍群众是不需要承担赋役的。而且很多郡县侨置都带有随意性,常常是北方某地一个郡比如两千人南下,于是在某地安置这一郡的两千人,这两千人就算一个郡。但是实际上的管理很复杂,因为可能这个侨置郡的上级,即侨置州的所在地不在这里,或者隔的很远。土断的必要性体现在国家对这些白籍群众的掌握程度,一旦土断,把这些侨民安置在当地,入黄籍承担国家赋役,那就是一大笔的税收和人民群众啊,国家掌握的人越多,实力就越强。反正,这些群众都是隐匿在白籍所在的世族大家里,那么,这些士族力量就强。所以但凡土断,都需要强有力的推行者来实行,否则很难成功,一旦成功,代表着国家财力和实力的上升。如东晋的庚戌土断和义熙土断,就是桓温和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是在东晋义熙八年到九年(4...
· 义熙土断结果如何?有着怎样的成败得失
土断”的核心主张,就是将全国户籍一律整理为“黄籍”,取消临时户口。居民不分侨旧,一律编入所居郡县的正式户口。官府针对侨人的优待政策一律取消,无论是谁,都要向朝廷纳税服徭役。对既得利益群体的北方士族而言,这一改革方案的实施无异于挥刀自宫。他们当然会千方百计予以抵制。因此,东晋到南朝推行了十次“土断”改革,大多效果不彰。只有桓温和刘裕主持的两次有些成效。相比之下,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效果似乎更显著。义熙九年(413年),权臣刘裕给晋安帝上了一道表章,回顾了几十年前权臣桓温主持的土断改革,曾改变了“民无定本,伤治为深”的局面,一度实现了“财阜国丰”。尽管人亡政息,改革夭折,导致“杂居流寓,闾伍弗修,王化所以未纯,民瘼所以犹在”,但刘裕决心身负重任,重启“土断”,实现“宁民绥治”。(《宋书》,卷二《武帝本纪二》)刘裕的改革思路,是不管侨人是否乐意,直接裁撤侨置州县,最大限度精兵简政。新政规定,...
· 兵役
兵役制度中国的兵役制度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即实施全民皆兵的兵农合一制。汉朝全民皆兵,基本分为“卫”兵,“戍”卒和“役”卒。唐朝府兵制度起源于西魏宇文泰招募各地豪强从军。随着国家承平日久,军事松弛,上番无事的官兵被京城权贵调遣为私用,“今之将吏,率多贪暴,所务唯狗马,所求唯财物”。开元到天宝年间,府兵上番已经无法维持,终于停止征募,仅保留折冲府。府兵变成应募兵,边帅专任十数年而不调换,如安禄山任平卢节度使达十四年之久。于是,节度使久任地方,其权力日益膨胀,终于演变为地方藩镇割据。以色列全民皆兵,男性得服兵役3年,女性2年,以色列是世界上惟一对妇女普遍实行义务兵役制的国家。其《兵役法》规定,所有公民,除健康、宗教和生育等原因外,不分男女,年满18岁必须服兵役。由于有宗教背景可免服兵役,一部分人会扮成教徒以逃避服兵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