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轻徭薄赋是谁的主张?是谁提出来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306
转发:0
评论:0
轻徭薄赋是谁的主张?是谁提出来的,“徭役”指得是老百姓向政府提供免费劳动力。“赋税”就是向政府缴纳的金钱和

  “徭役”指得是老百姓向政府提供免费劳动力。

  “赋税”就是向政府缴纳的金钱和实物。

  “轻徭薄赋”就是指政府减轻了老百姓所出的劳力和金钱的负担。是古代君主实施的一种仁政。汉文帝曾实施过。儒家的,"苛政猛于虎"就是儒家讲的。

  在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问题上,中国古代的理财思想大多主张以赋税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比如北宋的思想家李觏提出了“国之所宝,租税也”,而有的则主张将财政收入来源的重点放在非税的经济收入上。比如《管子》一书就反对强制征籍,主张扩大经济收入以代替租税,主张用货币、价格、贸易等政策增加非税的经济收入。西汉重臣桑弘羊、元朝丞相卢世荣也主张将财政的重点放在经济收入,如盐、铁、酒等专卖收入,贸易收入等方面。

  在税收方面,中国古代的理财思想大多主张“轻税”。孔子和孟子提出“轻徭薄赋”,隋文帝时期苏威提出“轻赋役”,明代理学名臣丘浚提出的“上之取于下,固不可太过,亦不可不及”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较有特色的观点,比如魏晋时期思想家傅玄提出赋税“至平”、“积俭趣公”、“有常”、“壹制”说。至平,意思是根据官吏的多少、年成的丰欠来平均征税。积俭趣公,即为公节俭,不浪费民力。有常,即征收要有稳定的规章,赋税要相对稳定。壹制,即统一制度。

  唐代著名的经济改革家和理财家刘晏提出“知所以取人不怨”和“因民所急而税”的原则。取人不怨,是指政府通过控制物资和市场物价等经济手段来取得财政收入,而不是单纯依靠增加税收来达到目的。因民所急而税,是指选择人们日常急需的商品课税,其税源充足,稳定可靠,容易收到广收薄敛的效果。

  北宋的思想家李觏、文学家苏轼均主张通商。李觏和苏轼反对国家专卖,主张让私商自由经营,国家征税。李觏说:“今日之宜,亦莫如一切通商,官勿专卖,听其自为。”苏轼提出了“农本俱利”的观点,主张通过减免商税方式促进商业经营活动,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商税收入。

  明代重臣张居正反对苛征商税,主张厚农与厚商并重。他认为国家要使商通有无,农力本穑。商可利农,农可资商,农商应相互平衡与协调。

  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对善赋民与不善赋民提出了新的比喻。他说:“善赋民者,譬如植柳,薪其枝叶而培其本根;不善赋民者,譬如剪韭,日剪一畦,不罄不止。”他认为,减税是涵养税源的手段之一,适当减税,反可以增加税收。

  清代学者王源主张重商,指出:“本宜重,末亦不可轻。假令天下有农而无商,尚可以为国乎?”他认为商人须跻于士大夫之列才是杜绝商税偷漏的根本途径。他主张实行资本税,取消繁杂的商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遮娄其王朝是如何灭亡的?是被谁推翻的
753年,遮娄其王朝的一名封臣丹蒂杜尔加崛起,推翻了超日王二世的继承人,莫定了拉喜特拉库塔帝国的基石。婆腊伐王朝创立者是从北方来的婆罗门种姓,通过与当地望族的联姻而崛起。从较早的一篇铭文得知,国王施行各种吠陀献祭,包括大规模的“马祭”。由此可见,婆腊伐王朝在雅利安文化的南传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上有所建树。另有记载,一位国王努力推广农业经济,他赏赐给臣民大量黄金和分配给他们1000头耕牛,以鼓励开垦田地和奖励定居。婆腊伐的首府建志是当时南印度最繁华的都市,它以设计优良、市容整洁、庙宇宏伟,著称于印度,唐玄奘记载:“人户般盛,家室富饶,大小二乘,兼攻习学,天祠数十,外道众多。”在摩哂陀跋摩一世(600-630)统治时期,除了与遮娄其的战争,他还控制着泰米尔纳杜,并成为早期泰米尔文化的主导者和赞助者。他与戒日王是同时代人,也同样是一位颇有名望的诗人,还是戏剧《醉汉的快乐》的作者,并资助开凿出若...
· 什么是推恩令?推恩令谁提出的?
时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元朔二年)内容: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虽然文景两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汉武帝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严重威胁着汉朝的中央集权。因此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这使得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
· 轻徭薄赋
【成语】轻徭薄赋【成语】轻徭薄赋【拼音】qīngyáobáofù【解释】轻、薄:减少,量小。徭:徭役。赋:赋税。减轻徭役,降低赋税。同“轻繇薄赋”。【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昭帝纪》“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 谁最有可能是唐太师
谁最有可能是唐太师史氏庆源碑上记载真定史最早的先人是“唐太师”落户永清。这个唐太师名姓不可考证,在《丞相行状》上说:“真定史出自晋中书令史弘肇”似也不太可能,因为史氏庆源碑相对于《丞相行状》应更准确。既然庆源碑只是写唐太师说明当时是没搞清楚。《丞相行状》做为后来记述史天泽的文章就不太可信了。从后来辽静江节度使史善利的记载来看,庆源碑是严谨的,也就是说这个唐太师应该确有其人,最起码是代代相传的,那么这个唐太师最有可能是谁呢?我分析唐及五代活跃在河北特别是幽州可以称做太师的人最有可能,只所以把五代也算进去是考虑到古人的断代可能跟我们现在理解不一定一样。我觉得唐太师的下限不应晚于后晋石敬塘割幽云十六州的时间,因为从那时起永清这地就属于辽了。唐五代史上真正封存为太师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史彦超,史彦超死于对契丹战争,后人留于辽不太可能,别一个是史懿这个人做过幽州刺史长期在河北任节度使一类的军职。这个人死...
· 项氏儒宗堂是纪念谁?
湖北赤壁、湖南临湘、岳阳等地项氏均称为“儒宗堂”。儒宗堂是为了纪念谁?在项氏中有这样一幅对联:颖悟奇童,堪作圣人师表;文章名世,可为天下儒宗。上联指的是项槖,下联指的是明朝进士项煜,项煜文章名世,曾被称为“天下儒宗”。儒宗堂也是为了纪念项煜的。项煜祖籍为安徽歙县人,是歙县项氏第一祖绍公支下白石派二十三世,查清1811年《桂溪项氏族谱》记载:二十三世煜,父完,母姚氏,字仲昭,号水心。生明万历戊戌年(1598),由桐经桥转迁上津桥,业书经苏州学府庠生,中天启甲子科举人,乙丑进士,授庶吉士,历任詹事府少詹,诗集文稿著述甚丰。于崇祯癸酉1633年,同兄协至徽,奉祖父神主入祠,祭文云:“东吴西歙分合之,代虽遥,白石清溪本支之源。。。。。。”卒清顺治甲申(1644)。元配陈氏,生子一,项璧(业书经吴县庠生)。侧室傅氏,生子一,项埴(业书经吴县庠生,贡监,授通判)。侧室程氏,生子一项亦銮(业书经浙籍庠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