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太平天国金印用木头造,金冠用纸糊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6
转发:0
评论:0
太平天国金印用木头造,金冠用纸糊,李秀成在被俘后曾感慨“我天王封无数之将”,的确,太平天国的官爵泛滥,到了让人

  李秀成在被俘后曾感慨“我天王封无数之将”,的确,太平天国的官爵泛滥,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而这些成千上万的王爵、高官,不管有没有实权、兵权和地盘,一人一枚属于自己的官印是不可少的。

  按照太平天国早期的制度,王印是用纯金制成的,侯爵、国宗的印用银,天官正丞相的印也用银(一说国宗以下用银包木),以下则都是木印;后期虽然没有明确制度,但所有诏旨中提到王爵的印,都说是“金印”,且庚申十年(1860年)九月三十一日,幼主加封李秀成次子李容发为忠二殿下,诏书中称赐给“金牌、金颈圈、雉翎、金印”,“忠二殿下”的地位要低于王爵一点,如果李容发的忠二殿下印是金印,那么比他官爵更高的王爵们,照理都应该是金印才是。

  义、安、福、燕、豫、侯六等爵是后期才有的,照理不该套用前期侯爵的体制,但1858年胜保曾经奏报,投降的捻首张龙向他呈缴的是一枚象纽银印,张龙的爵位是钟天福,一些研究者据此认为,至少福爵和比福爵更高的义爵、安爵,应该用的是银印。

  太平天国仅仅封王的就有2700多人,六爵更是多到数不胜数,如果这么多官印都是金印、银印,那么清方的缴获、民间的目击,应当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才是。

  但事实却正好相反。

  剔除不属于这一级别的天王金玺,除了早期《贼情汇纂》记载了王、侯、天官正丞相的官印质地,并有“金银印均极薄”的描述外,明确提到金印、银印的如凤毛麟角,金印居然一处也没有,银印也不过两处:前面提到的张龙,以及1864年9月20日战死在浙江开化七都村头的享王刘裕鸠,左宗棠奏报中提到,享王用的是纯银官印。

  这个比例未免太小,以至于人们不禁要问:本应成千上万的金印、银印,究竟跑到哪儿去了?

  盛巽昌先生认为,这些消失的金印、银印,是因为清方将领的贪婪,在缴获后贪污藏私,变成金条、银元宝之类流通货了。

  极薄官印

  但这种说法似乎经不起推敲:太平天国的高级将领随身都携带金镯、金条脱等贵重金器,以作为紧急时的军需经费,相比较而言,“极薄”的官印实在没有多少分量(洪秀全的金玺另当别论);缴获官印意味着抓住“叛匪”的一条大鱼,清朝对军功奖赏优厚,上缴一枚金印、银印所能获得的物质、职务和荣誉回报,绝对会远胜过官印那可怜的一点点金银价值,这笔账,整天盘算着升官发财的清兵、清将,如何可能算不清楚?

  那么,金印、银印呢?

  最明确记载王印是金质的,是《贼情汇纂》,但该书同时也指出,他们看到的太平天国官印,许多并没有本应拥有的、刻有不同等级的印纽,甚至连方便抓握使用的直纽也没有。目前保存的唯一一方王印—后期的首王范汝增木印,就没有印纽,而只有一个装把的小孔。

  《贼情汇纂》说,刻有龙纽、象纽的官印都有人见过,却并没有说那些印是不是金的、银的,相反,却称国宗提督军务的印章只是在木头外面包了一层银皮。前期高官数量很少,王爵不过7人,侯爵不到20位,国宗、丞相数量也极有限(国宗连闲散的算上也最多几十个,天官正丞相只有1位,而且因为印章上不刻姓名,就算换人也可以沿用旧印),尚且满足不了制度所规定的金印、银印数量,后期、尤其最后期物资匮乏,而获得高级职称的官员人数反倒多得惊人,哪儿来这么多真金白银呢?

  由此可推断,所谓“金印”不过是制度规定。太平天国等级森严,不同等级有特定的称呼,而“金”正是对应从天王到普通王爵各种“用品”的专称,这些“用品”不但包括实实在在的物品,也包括虚拟的事物,甚至人。

  如《天父圣旨卷三》提到东王杨秀清的锣叫“金锣”(其实是铜的),《太平礼制》前后两个版本都规定,洪秀全和诸王的女儿叫“金”(如天长金、翼三金等,她们当然不可能是金的),《天朝爵职称谓》中提到向王爵请安要叫“金安”,王爵下指示叫“金谕”,赏赐东西要谢“金恩”,这些自然也不可能真是金的。因此,但凡是王印都叫“金印”,这个是级别所规定的,刘裕鸠的银印也好,范汝增的木印也好,在太平天国官方看来,都是“金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吗?
我们经常在武侠片里看到蒙面黑衣人拿竹管子刺破窗纸,朝室内吹毒气将人麻翻的情景。总感觉这种窗户纸很不结实。但其实,古代的房子一般都有比较大的房檐,窗户一般都比较小比较高,还有各种花式的窗棂,除非恶略天气,一般不会影响到窗户。那么,古代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吗?当然不是!在秦汉之前一般都用绢、布糊窗,这说的也是富人。纸的出现: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证明,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但这时候,纸还没有普及,质量也不是很好,容易烂,不能大面积的当窗户纸用。古代窗户纸张的普遍使用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的时候出现过“洛阳纸贵”的现象。隋唐的时候,纸仍是很贵的,很多普通人家只有几根窗棂。有的是直接手动...
· 金冠(元)
元代金冠高4.4厘米、长13.7厘米、宽8厘米。1956年在安庆市棋盘山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出土。椭圆形,用大小5块金片压模扣合而成。金冠顶部是一块中间长方形,两端类似如意形的薄金片,再用两块云状形金片镶在两旁,两头各镶一块小金片,有穿眼,系固定发髻用的,底面有大方洞,是套发髻用的。顶部及周身均錾刻缠枝花纹,内填珍珠纹,每朵花的中间镶嵌一珠宝饰物做花蕊,镶嵌饰物虽已脱落,但痕迹尚清晰可见。制作考究、华丽,是一件很好的工艺品,为研究元代首饰的珍贵实物资料。
· 明代皇帝金冠
明代皇帝常服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这种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旧藏的历代帝王像中,描绘得非常细致。本图为北京定陵出土皇帝戴的金冠(折上巾),也是这种样式。折上巾是皇帝配盘领、窄袖常服袍所戴。
· 古代的窗户都是用纸糊弄的万一碰到刮风下雨怎么办
还不知道:古代的窗户纸遇到下雨怎么办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我们通常用捅破窗户纸来形容消除很小的障碍或隔阂,比如,我们会说男女之间彼此有意,就差捅破一层窗户纸了。在古代,没有玻璃,我们先辈们都是用纸来糊窗户,纸作为脆弱的东西,遇水就烂了,现在的人看来无论如何都不能糊窗户的,那么古代是怎么弄得呢?万一刮风下雨怎么办?窗户纸古代的窗户纸刮风下雨怎么办?纸是汉朝发明的,在唐朝以前是没有应用到窗户上的,在历史上,最初的房子也是没有窗户的,不过,古人出于对通风采光的需求,就开凿出了窗户,窗户的材质最初都是些兽皮等。而且窗户往往是内陷的,留有很深的窗台。窗户纸虽然水很难溅到窗户纸上,但并不代表弄不上,在狂风暴雨的时候,还是没辙,古人为此绞尽脑汁,后来都把窗户纸用油浸过,纸张浸油后,不仅不怕水了,还增加透光度。后来,油纸的工艺逐渐加强,油纸的选材也不再是随随便便的,一般会用韧...
· 明朝服饰:明代皇帝金冠
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这种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旧藏的历代帝王像中,描绘得非常细致。本图为北京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陪葬之冠。又称翼善金冠。1956年,定陵地下宫殿厚重的大门缓缓开启,在金碧辉煌的地下宫殿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顶万历皇帝的金冠——翼善金冠。目前,这顶工艺水平精湛的金冠珍藏在明十三陵定陵博物馆中,并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这顶金冠重826克,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据专家介绍,此冠虽只属于皇帝常服冠戴,但其制作工艺技巧却已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纵观这个冠体,竟然找不到一个接头,一个焊点。明代万历金冠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通体为极其精致的金丝编织。其前屋部分,以518根0.2毫米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由于当时的工匠技艺纯熟,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