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打败仗输了为什么叫“败北”,两个字竟然有这么多的典故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7
转发:0
评论:0
打败仗输了为什么叫“败北”,两个字竟然有这么多的典故,我们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败北”这个词,一般人也都明白“败北”是即是

  我们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败北”这个词,一般人也都明白“败北”是即是“打败仗”、“失败”的意思。比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对于项羽这位千古名将,用“未尝败北”来表示自己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再比如吴起、白起等将领,也可以称之生平“未尝败北”那么,问题来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打了败仗为什么叫“败北”而不叫“败东”,“败南”,“败西”呢?

  一

  首先,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北”这个字身上寻找答案。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亦说:“北,背也,二人向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字的本义是“背”或“相背”。在甲骨文中,“北”这个象形字即为两个人一个向左、另一个向右背向而坐。由此,在历史上的甲骨文中,“北”这个字的意思可以理解为“背对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两军交战的时候,如果一方士兵被击败的话,一般会背对着敌人逃跑,而不是面对着敌人。所以,因为是背对着敌人逃跑,所以打了败仗就用“败北”来形容了。

  二

  进一步来说,“败北”的意思就是打了败仗往回跑,无论跑哪个方向都叫“败北”,比如在战国时期,赵国和秦国打仗,赵国士兵被击败了,一般会往东,也即赵国的方向逃跑,但是,不管是哪一个方向,赵国的士兵一般都是背对着秦国士兵,并且是往回逃跑,所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只用“败北”来表示吃了败仗,也就不存在“败东”、“败南”、“败西”等说法了。在此基础上,“北”这个字在某些语境下还蕴含了“逃跑”、“败逃”的意思,比如《孙子兵法》中的“佯北勿从”,这里面的意思就是“敌人假装败逃,不能轻易去追赶”。

  三

  最后,针对打了败仗叫“败北”的原因,还有观点认为其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南”为尊,而把“北”象征为失败、臣服,比如古代的皇帝一般需要“坐北朝南”。《周易·说卦》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古代皇帝登基之后便向南而坐,位置都是坐北朝南的,称为“南面称王”或“南面称帝”。由此,在,以“南”为尊,以“南”为阳的传统文化,“北”自然被赋予了相反的意思,从而也就用“败北”来形容作战不利,进而不会在打了败仗后用“败南”来表示了。那么,问题来了,对于作战失败被称为“败北”,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打败仗为什么叫“败北”?是因为输了逃向北方了吗?
打败仗为什么叫“败北”?是因为输了逃向北方了吗?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败北”在古代常常被人们作为打败仗的代称,在现代汉语中,还被用来泛指在各种竞争、竞赛(如体育比赛、竞标、竞选等)中失败。那么,“败北”一词究竟何义?是战败后往北逃跑吗?为什么不能称为“败东”“败西”“败南”呢?古代称战败为“败北”,是因为“北”是“背”的古文。“北”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为“背”或“相背”。《说文解字》:“北,背也,二人相背。”由此,“北”引申为人体的部位,与胸相对的背部。古人说:败北,意思是打不过转背而逃。古时两军交战,若一方败退则以“背”对胜利的一方。所以“北”就有了失败的义项。《孙子·军事》:“佯北勿从。”这里的“北”,即是“败”或“败逃”,意为“敌人假装败逃,不要盲目追赶”。《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嘗败北”。西汉初期的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
· 打败仗为什么叫“败北”?而不是其它词?
“败北”在古代常常被人们作为打败仗的代称,在现代汉语中,还被用来泛指在各种竞争、竞赛(如体育比赛、竞标、竞选等)中失败。那么,“败北”一词究竟何义?是战败后往北逃跑吗?为什么不能称为“败东”“败西”“败南”呢?古代称战败为“败北”,是因为“北”是“背”的古文。“北”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为“背”或“相背”。《说文解字》:“北,背也,二人相背。”由此,“北”引申为人体的部位,与胸相对的背部。古人说:败北,意思是打不过转背而逃。古时两军交战,若一方败退则以“背”对胜利的一方。所以“北”就有了失败的义项。《孙子·军事》:“佯北勿从。”这里的“北”,即是“败”或“败逃”,意为“敌人假装败逃,不要盲目追赶”。《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嘗败北”。西汉初期的政论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及的“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其意也为“追杀败逃的敌军”。故而,“败北”与向...
· 刘姓竟然有这么多霸气称号
1、帝王之尊:刘姓在历史上(包括汉族和外族)共有500多位皇帝,3000多个诸侯王,统治年限超过2000多年(含重叠年限),均位列世界第一。2、民族之名:刘姓开创了汉朝,由此而定义了中国的民族之名:汉族。中国的语言:汉语。中国的文字:汉字。中国的文化:汉文化、汉学。可以说刘姓定义了中国的印记。3、影响之巨:刘姓对中国的影响力超过了任何一个姓氏,位列中国7000多个姓氏的第一位。4、万姓之首:刘姓是中国和世界姓氏之首,是天下第一杰出姓氏。刘姓的代表名人:汉高祖刘邦:汉朝开创者,中国第一位平民皇帝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中国第一个治世的开创者,汉文帝时代是中国真正开始走上发展正轨的起点汉武帝刘彻:中国版图的奠定者、中国文化思想奠定者汉宣帝刘询:汉朝顶峰时期汉光武帝刘秀:中国最完美的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集“定鼎”、“开国”、“中兴”、“开创盛世”的皇帝宋武帝刘裕: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帝,中国分...
· 古代太监竟然有这么多称呼老公也是当时太监的叫法
由于历史源远流长,宦官出现过许多不同的名称,同义词有寺人、阉人、内侍、中官、黄门、内竖、中贵人等。战国时赵国有宦者令、秦国有监,都是宦官领导的名称。宦官一词古已有之,本是统称为皇家服务的官员(据说此名出自天帝星旁一个叫宦者的星座)。东汉之前,并非所有宦官都是阉人,宦官全面采用阉人是东汉之后的事。后来,宦官就等同阉人了。至于近代流行的太监一词,最早出现在辽国的史书,原意泛指在政府机构里工作的官员,阉人只是其中一部分。到了明代,太监才变得跟宦官几乎等同,不过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所有太监都是宦官,但并非所有宦官都是太监!明朝太监原本是指宦官的上司: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但到了清代,两者就混为一谈了。原因不难理解,因为一些人为了讨宦官欢心,通常都会以较高的职位来称唿他们。这就好比一些商家喜欢把消费者称为老板,或是酒店业者习惯会把前来光顾的客人称为王董、李董的道理一样。还有更有趣的呢,近代人俗称...
· 【修谱说】反对修谱的原因竟然有这么多!我们还应该修谱吗?
一提到族谱,大多数年轻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简单的祖辈排列。好像编修族谱没有什么难度,更没什么意义。除了这种浅层认知引起的反对修谱。族谱编修过程太过复杂也是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修谱的原因。编修之前不仅要成立编修委员会,而且还要动员族人筹措资金……做好这些基本的准备工作后,内容的编修更为复杂建谱,溯谱、续谱,分谱,增谱,入谱每一项都是非常繁杂的工作。这还是主要做的事务。更细致的,比如谱册中就不是仅仅列入家族支延姓名。谱册要有谱序,要有论议,有恩荣,有先祖赞像,有姓氏起源,有家族的源流迁徙,有宗祠,有族规家法,有世记,有传记,不仅如此还有祖产,族约文书,迁册,祖坟,艺著,字辈,谱编字,捐修赞名。甚至家中名人的需要特别注编名迹,官禄宦科等细节。从整理好内容到刻印再到分发到族人手里,这个过程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甚至十几年。耗时耗财耗力,没有多少人是能长期坚持下去的。我们知道族谱所承载的上承下传的作用,但有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