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钱币”有哪些?形制,特点,钱币一览
明朝于1368年建立;明朝初年,朱元璋是想仿照元代的做法,使用钞票,不使用铜钱,禁止民间的金银交易。但没有推行开,不久就改为银钞两用都可,以纸币为主,钱币为铺。所以明朝的钱币数量,比元要多,比各朝又要少。(注:钞票指明朝的宝钞)
明,大中通宝
朱元璋在称吴国公的时候,就设立了宝源局,铸造大中通宝,以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在打败陈友谅之后,又在江西设立了宝泉局,铸造五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铸造。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洛、京、浙、福、鄂、广、桂等,每局有五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折二以上还有数目字,如广西铸的折二钱称桂二,福建铸的折三钱则叫做三福。朱元璋早期的这类大钱,如今大都价值千元以上
明,洪武通宝
正式继统后,定年号为洪武。于洪武八年定洪武钱制,也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 ,五种。除南京宝源局外,各省都设宝泉局来铸造。小平钱在背面穿孔右边有“一钱”两字,这是纪重。折二为二钱、折三为三钱、折五为五钱,当十为一两,这当十钱的背面,除有“一两”二个字外,穿上面还有一个“十”字,读起来就是十一两。这是脱胎于元代的至正钱。这种纪重的钱,只为京师所铸,其它各省铸币,只铸局名和纪值。
永乐年间铸永乐通宝。永乐钱只有小平钱,没有折二以上的大钱。而且不论是京师还是各省所铸,都是光背;钱的制作精整划一,版别少。但也因为国力过于昌盛,又远洋交流频繁,所以引得周围邻居都在铸永乐钱,尤以日本居多。以现在的出土量来看,反而国内版不多见,常见的倒有日本版和越南版,国内铸永乐相对于国外的要大一些,字口也要深俊一些
宣德年间也只铸小钱,数量和版别都比较多,但精整不如永乐钱。宣德以后由于宝钞的跌值和私铸的盛行,民间使用白银流通,官钱反而流通不畅,所以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都没有铸钱。弘治年间才恢复铸币,铸造弘治通宝。铸钱的地区除了南京、北京、山东外,还有湖广、福建、贵州共十三省,弘治钱都是小钱,版别多。弘治以后,明钱都是黄铜钱。嘉靖年间铸嘉靖通宝,种类颇多,也仿过洪武钱铸大钱,有折二、当三、当五、当十共四种,背面有纪重的文字。隆庆年间的隆庆通宝只有小平钱,万历通宝有折二钱,背面纪局名的,计有工字、天字、正字、公字等。有些万历钱的背文有户、工、正、天、河、鹤等。天启年间铸天启通宝。从此明朝的钱制就复杂起来了。单是币背面的文字,也有很多种了,有纪局名、地名的户、工、高、浙、福、云、密、镇、府、院、新;纪重的有一钱、一钱一分、一钱二分等。天启钱有折二钱,但铸得不多。当十钱种类却很多,大小、轻重不一,崇祯钱有一百多种,文字、制作、大小、轻重、厚薄,千变万化。崇帧钱有大钱折二、当五、当十钱。这三种钱不是同时铸的,折二钱有背面有二字或穿上一星点,也有只有星点没有文字的。当五钱则有户五、工五、监五三种。当十钱是光背,存留很少。
明及后期钱币一览
明末诸王都曾铸钱。明末弘光年间铸弘光通宝,分小平和折二两种。小平又分光背和背有凤字的两种。隆武年间铸隆武通宝,也有小平和折二两种。小钱除了光背的外,还有户和工字的。永历年铸永历通宝,永历钱种类多,钱文书法有篆、楷和行书
明末农民起义政权也曾铸钱。李自成和张献忠都铸过钱。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于西安称王,改元永昌,铸永昌通宝,分小平和当五两种。张献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人滇称东平王,铸兴朝通宝。该币有三等,小钱重一钱五分,光背;稍大的重二钱六分,背有“五厘”两个字;最大的重约六钱四分,背有“一分”两个字。各朝农民起义军铸的钱,都是很珍贵的,因为他们建立政权的时间都很短,这些钱数量少,流通时间短,不易获得,因而价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