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七夕原来不是情人节!只是女儿节和夫妻节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38
转发:0
评论:0
七夕原来不是情人节!只是女儿节和夫妻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节,近年来七夕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这个主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七夕节,近年来七夕被称为中国“情人节”这个主题被各大商家无限放大,但是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懂这个从银河两岸闪闪发光的两颗星,到被人们赋予了一个悲欢离合故事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下面网友们好好阅读关于七夕的真正寓意,赶紧一起涨知识吧!

  七夕,根本就不是“情人节”。只是女儿节和夫妻节。

  七夕节应该叫做“乞巧节”,起源当然是大家所熟悉的牛郎和织女的传说。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关于牛郎织女最早的记载,见于南北朝任昉所著的《述异记》。

  在中国古代,七夕与爱情无关。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家里的姑娘向织女乞求心灵手巧。乞巧的方式,不同地区各有不同。穿针引线,小物品竞巧是最常见的乞巧方式,也是最早有记载的。《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女子在七夕这一天‘乞美’‘乞巧’‘乞子’,反映了她们对容貌美丽、心灵手巧、生儿育女的渴望。甚至连七夕节活动主要场所,都是安排在相对私密的庭院中。

  汉朝的七夕节,有登楼晒衣的民俗。家家户户在这一天,都会把衣物拿到户外晒。但这习俗到了魏晋却开始变了味,成了土豪们炫富显摆的日子。土豪纷纷把家里的绫罗绸缎晾晒出来,屌丝们自然不意思把地摊货晾出来。于是,仕族文人开始把家里的书晒出来。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描述了有一人“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晒书,自谓满腹诗书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代的七夕节也不断发展演变增添新的内容。文革时期,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被斥之为封建迷信。除了清明节以外,所有的传统节日都被取缔。七夕节在内的传统节日遭受巨大的破坏,承袭上千年乞巧活动被中断。文革结束后,传统节日满满地回归大众视野。只是,经过的10年浩劫的侵袭,再难重拾旧日的风致。传统的过节方式,文化生活大众文化中渐行渐远,只剩些模糊的背影。

  在今天,同是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依旧在存在着七夕节。

  七夕的风俗在奈良时代已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把七夕的日子,由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的七月七日,不过还是有少数地区继续沿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韩国的七夕节,和中国大一样,都为农历七月七。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节在日本和韩国都没有成为情人节,反而保留着最传统的节日方式。

  日韩都延续了乞巧的风俗和习惯,都是在祈求姑娘们能心灵手巧。这一天,日本人用五在诗笺上写下愿望和诗歌,然后挂在院内的小竹子上。

  在韩国,年轻的姑娘们把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

  其实跟2月14日一样,情人节无非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一种愿望。而且事实上,一年12个月,每个月14号都可以是“情人节”。一月“日记情人节”互赠日记,三月“白色情人节”回赠礼物,四月单身贵族过“黑色情人节”,五月“玫瑰情人节”户外踏青,六月“亲吻情人节”一吻定情,七月“银色情人节”带意中人见父母,八月“绿色情人节”应该有森林之旅,九月“音乐情人节”社交找心上人,十月“葡萄酒情人节”共享诗意的秋天,十一月“橙色情人节”喝柳橙汁解压,十二月“拥抱情人节”见证情意如昔。

  综上所述,不管七夕在古代是女儿节也好,夫妻节也好,还是现代冠名的情人节也好,只要祝你快乐才是真的!所以,祝我所有的网友一天幸福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任昉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昇,小字阿堆,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南朝梁文学家。自幼“聪明神悟”,四岁能诵诗,八岁能文,“雅善属文,尤长载笔,声闻藉甚。”叔父任晷夸他“吾家千里驹也。”南朝宋时,举兖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齐为王俭所重,任丹阳尹刘秉的主簿(办公室主任)、竟陵王记室参军,官至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梁时历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县)、新安(今浙江淳安县)太守。一生仕宋、齐、梁三代,为官清廉,仁爱恤民,离开义兴时,“舟中惟有绢七匹,米五石而已”。天监七年(508年)卒于官舍,家中仅有桃花米20石。梁武帝萧衍“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任昉写文章时擅长表、奏、书、启等文体,文格壮丽,“起草即成,不加点窜”,而同期的沈约以诗著称,时人称“任笔沈诗”。沈约称任防“心为学府,辞同锦肆”。王融“自谓无对当时”,可是一见任昉之作,似“恍然若失”。王俭见其笔札,“必三复殷勤,以为...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七夕,真的不是情人节!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本文作者丨飯飯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在这一天里,到处都洋溢着浪漫的氛围,青年男女们为着各自的恋人准备着礼物,仿佛不送点什么就违背了节日的意图;各大商家也为了这一节日绞尽脑汁,各种文案遍布大街小巷以及各大媒体。这一天,也被意为“情人节”。其实吧,七夕节的确挺古老的,也挺热闹的,算是个不小的节日,但是绝不是所谓的中国“情人节”!因为,传统中就没有这一内涵。七夕起源首先我们从七夕节的起源说起: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发源地是中国,是汉族人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我们一直知道七夕节关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但是这并不是节日的真正起因,七夕节的兴起是源自于古人对天象、时间和数字的崇拜。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
· 七夕不是情人节?中国的情人节是正月十五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乞巧节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民间又称“七姐”。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蛛丝乞巧则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本内容由河南商都文化发布)以其织网疏密为得巧多少;明清时代流行的投针验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缝衣针,以盆底针影形状判断是否“得巧”。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
· 揭秘宋人是怎样过七夕的:七夕原来不是情人节
每一年的七夕,不知尘世中有多少红男绿女像牛郎织女一样约会。反正现在许多人都将七夕理解成了情人节,大概是因为看到七夕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吧。但实际上,七夕跟情人节毫无关系,恰恰相反,过去民间谈婚论嫁,还要有意避开七夕:“七月七日,迎亲嫁女避节。”为什么?你想啊,牛郎与织女有情人终成眷属,却两地分居,天各一方,一年才能见面一次。尽管宋朝诗人秦观写了一首《鹊桥仙》,歌颂七夕的浪漫:“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然而,这样的浪漫只合存在于诗歌,人世间又有哪对情人愿意相爱的人分隔两地,“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七夕其实是女儿节,或者说是乞巧节。过去的女儿家,都希望自己心灵手巧,日后能相夫教子、男耕女织。现在女孩子的理想是“求包养”。品味是不一样的。而织女是巧星,传统女性的偶像。所以每到七夕,姑...
· 中国的情人节不是七夕,而是元宵节
民间故事知名民俗学家齐守成表示,将七夕节当成“中国情人节”是对七夕节的一种误读。事实上,“中国情人节”确实有,但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即“上元节”。相传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很多人已经把七夕当成了“中国情人节”。但昨日,知名民俗学家齐守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七夕节当成“中国情人节”是对七夕节的一种误读。齐守成介绍,“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齐守成认为,如果真要将七夕节赋予一种通俗的叫法儿,应该是“中国女儿节”。齐守成解释,在历史上“七夕”节这一天,未出门的姑娘们一定要手绑彩线,乞求未来像天上的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因此,“七夕节”是古代女孩最重视的节日。在东北地区,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就是女孩子们用彩线穿上绣针,比比谁的针线活做得好,同时摆上瓜果贡品,乞求心灵手巧。之所以当今社会将七夕节误读为“情人...
· 七夕被误读成情人节专家称应是“女儿节”
导读:知名民俗学家齐守成表示,将七夕节当成“中国情人节”是对七夕节的一种误读。事实上,“中国情人节”确实有,但不是七夕,而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即“上元节”。今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相传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很多人已经把七夕当成了“中国情人节”。但昨日,知名民俗学家齐守成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七夕节当成“中国情人节”是对七夕节的一种误读。齐守成介绍,“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和穿针乞巧。齐守成认为,如果真要将七夕节赋予一种通俗的叫法儿,应该是“中国女儿节”。齐守成解释,在历史上“七夕”节这一天,未出门的姑娘们一定要手绑彩线,乞求未来像天上的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因此,“七夕节”是古代女孩最重视的节日。在东北地区,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就是女孩子们用彩线穿上绣针,比比谁的针线活做得好,同时摆上瓜果贡品,乞求心灵手巧。之所以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