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魏、赵、韩、燕、楚曾联合伐秦且胜利多次 为何秦国不衰反盛?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63
转发:0
评论:0
魏、赵、韩、燕、楚曾联合伐秦且胜利多次为何秦国不衰反盛?,“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首诗说的是秦始皇庞大的气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也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首诗说的是秦始皇庞大的气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也说明其他六国的弱小。那么六国真的没有联合起来反抗秦国吗?其实不然,六国曾经五次联合伐秦但是失败了。

  第一次,前318年

  前322年,秦军越过韩魏进攻齐国,在桑丘被齐将匡章击败,张仪的“连横”受挫。前319年,齐、楚两国要魏驱逐张仪,于是公孙衍在东方各国的支持下而做了魏相,合纵的形势便形成了。

  前318年,公孙衍组织“五国伐秦”,参加的有魏、赵、韩、燕、楚五国。由于当时楚国最强,因此楚怀王为推举为纵长,但是实际出兵和秦交战的,只魏、赵、韩三国。

  联军攻到函谷关,秦出兵反击,魏受到损失较大,魏使惠施到楚,要和秦讲和,楚先魏而与秦和谈,于是五国纷纷退兵。次年秦派庶长樗里疾乘胜追击,在修鱼大败三晋,斩首首八万二千。

  这次合纵,齐没有参加,由于当时秦楚齐三强鼎立,以楚为盟主的五国联合对齐的威胁不亚于对秦,齐没联合秦解决这个威胁就不错了,同时由于楚当时也是强国,秦威胁不到楚,因而楚对攻秦没有三晋那样急迫,所以楚最先与秦和谈而使得三晋遭到更大损失。

  第二次,前298年

  由于在秦遭到的不公正待遇,孟尝君回到齐国重新为相后,就发动齐韩魏联军合纵攻秦。前298年,匡章率齐韩魏联军便大规模地进攻秦国,一直攻到了函谷关,并驻屯大军,加以封锁,三年后后终于攻入了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在秦国归还了韩魏部分土地后,联军才退去。

  这次合纵虽然只有三国,但是由于齐国的强大与主导作用,所以这次合纵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由于秦的地理优势,以及孟尝君只为报仇而已,所以联军未能从根本上削弱秦国。

  第三次,前287年

  前288年,秦为阻挠齐灭宋,尊齐为“东帝”,以共同灭赵与齐达成妥协,然而,苏秦为了达到替燕联合秦、赵攻破齐国的目的,阻难齐秦的联合,并主张攻秦,进一步加深齐秦矛盾。

  12月齐宣布废除帝号,次年五国军队就开始会合而前进攻秦了。由于各国目的不一,五国联军停留在成皋、荥阳就开始各自观望,直到最后反水攻齐。

  这次合纵,齐的主要目的是乘合纵攻秦之机防止秦对齐灭宋的干涉,可是由于苏秦和魏相孟尝君的策划,在齐灭宋的次年,其中四国反水并联合秦军攻齐,并打垮了齐国,齐国的崩溃是秦国的重大胜利,从此失去制约机制。

  第四次,前247年

  前248年,秦将蒙骜正连续攻取三晋之地,势如破竹,因此魏安釐王请信陵君回国主持抗秦的大计。同时赵孝成王听从幸臣建信君主谋与楚、魏合纵抗秦,楚考烈王又听从春申君参与抗秦的计谋,于是以赵、魏、楚三国为主体的五国合纵形势成功。前247年信陵君统率五国联军反击秦正在进攻三晋的蒙骜所部,并在河外大败秦军,秦军随即败退到函谷关,信陵君威振天下。

  这次合纵,由于长平之战后赵的衰落,秦对三晋的威胁与日俱增,各国不得不选择联合。这是列国第一次因为亡国危险而真正做到了利益一致,在加上信陵君的正确领导,联军取得了大胜,但还是无法撼动秦国根基,对各国实力对比没有影响,经过休整,秦又一次东进了。

  第五次,前241年

  秦国自从建立了东郡,国土就和齐境相接,截断了“山东从亲之腰”,并对韩魏两国国都形成三面包围的形势。前241年,赵将庞煖带了赵、楚、魏、燕、韩五国的军队攻秦,一直攻到了蕞。

  等到秦出兵反攻,五国联军也就因为不支而后撤了。赵军回过头来进攻齐国,夺取饶安而归(《史记·赵世家这是这是战国时代最后一次合纵,虽然庞煖指挥也没问题,但由于此时各国实力与秦已经不再一个数量级上,即使联合,也已经不再是秦国对手了,注定这次合纵没有大的成果。

  小编曰:由于早期的合纵各国各怀目的,目标不统一,加上秦当时并没有强大到足以威胁各国,因此除了三晋外其他各国对攻秦都是不太上心的,等到后期各国都衰落而秦国更强时,虽然各国目标统一了,但是此时也已经没有抗秦的实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灭韩甚至是赵后,为何其余诸国仍不联合抗秦,难道秦国这么强吗?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终却是位于西陲的秦国。后来秦王嬴政登基后,逐渐消灭了六国,可是有一点却不明白,在秦国先灭韩国之后,为何其余五国还不反应过来,联合起来抗秦。这反而会更有胜算。甚至是秦灭赵后,其余诸国还是无动于衷呢?秦灭六国这就涉及到秦国的国策“远交近攻”和纵横学的“连横”之术了。六国联合抗秦那是指苏秦时代六国的“合纵”,六国确实是有一段联合抗秦的时期。只可惜苏秦死后,张仪的“连横”还是生效了。“连横”就是秦国与暂时不接壤,没有太多利益冲突的国家结盟,然后利用六国之间的固有矛盾逐个击破,从近到远。为此,秦国(最西方)和齐国(最东方)王族之间通婚,换取秦灭三晋(赵魏韩)时齐国袖手旁观。而对楚国,则是贿赂楚国权臣和楚王宠妃,甚至最后借会盟了楚怀王。秦始皇没有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六国合纵那就是个笑话而已。腐朽的韩国本来就无力抵抗。长平之后元气大伤的赵国又中了反间计自毁长城舍弃了李牧。...
· 长平之战秦国的胜利加快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平之战发生后,赵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综合国力下降,实力大不如前。而秦国在战争中运用谋略得当,将赵军围歼,使之全军覆没,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加快了统一六国的进程。然而,对于长平之战的具体时间,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着争议,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三年说”,二是“半年说”,三则是“二十一月说”。那么这三种时间说法到底有什么依据,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呢?先来看时间为三年的说法,这个时间段指的是公元前262年一直到公元前260年,也就是从秦军攻占了韩国野王,使得上党与韩国本土失去联系,郡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开始计算,一直到赵括率兵贸然出击,最终全军覆没为结束。“半年说”则是公元前260年的4月到9月期间,这个时间段是从秦国的将领王龁开始进攻赵国长平算起,一直到赵括突围身死,赵军大败为止。这段时间主要就是长平之战的过程以及结果,它将上党之战与长平之战的时间分离开来计算。“二十一月说”...
· 垂沙之战是楚怀王背弃齐国而致秦齐韩魏联合攻楚
垂沙之战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垂沙之战呢?在战国中期的时候,齐国和楚国一直都坚持“合纵”政策,但是楚怀王在之后突然改变联齐抗秦的计划,竟然转而投向秦国。之后是因为什么而促使了垂沙之战的发生呢?垂沙之战因为楚怀王投靠了秦昭王,齐国就想要伺机对楚国进行报复,于是齐国便在此时决定联合魏国和韩国结为同盟,而韩国和魏国迫于秦国的威逼所以都决定投靠齐国,这样一来三国就可以联合对抗秦国,最后就形成了齐国、韩国和魏国较为牢固的一种政治军事联合。由于齐国和秦国两强相互对峙,充满野心的秦国想要夺取中原,因此向韩国和魏国一部分的土地发起进攻,也正因为这样,韩国和魏国连年遭受了秦国的威胁,于是一起倒向了齐国,借助齐国的力量一起形成对抗秦国的态势,此时的齐国与楚国签订合约,联合对抗秦国。但是秦国想要离间这四国,于是在公元前305年,秦国与楚怀王联姻,不仅如此还赠送很多厚礼给楚国,于是齐国联合韩国和魏国对楚国发起...
· 秦国当年为何要派苏秦联合六国来攻打秦国
说到苏秦,又是一个拜在鬼谷子门下的高徒,但是苏秦不同于孙膑,苏秦学习的是联合或分裂各国的政治权术,至于为什么要联合六国攻秦,还是得从苏秦的第一站说起。其实呢苏秦在联合六国同盟时,第一个去的先是秦国,原本苏秦以为自己进献的统一天下的想法会得到秦王的认可,但是因为商鞅的变法在秦国影响实在太大,所以苏秦的建议没有被秦王采纳,于是,苏秦便去了下一站,燕国。苏秦游说燕王,说燕国之所以不被攻打和骚扰,是因为有赵国夹杂在中间,秦国要是攻打你,得涉千里之地,而赵国攻打燕国,却只是百里,燕王你却担心遭到秦国的攻打,实在是大错特错。网络配图不如燕国和赵国结盟,这样燕王您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燕王听了苏秦的话,非常的赞同,于是便给苏秦提供车马,让苏秦去游说赵国结盟,苏秦以联合六国来攻秦的说法说动了赵国,赵国又让苏秦去游说他国,苏秦去了韩国后。又以韩国有强兵利器的说法说动了韩国加入联盟,之后美人爽了小酒喝了后,苏秦又...
· 秦国和秦帝国——胜利的原因
?在详细叙述帝国的事件之前,应该先停下来考虑秦胜利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什么。自从学者兼政治家贾谊(公元前201—前169年)写了《过秦论》以来,中国的学者一直在思考这个题目,因此,这里提出的大部分内容并不是新的。地理秦远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孤立于其他各国之外。它的东面是黄河的大弯道,黄河先自北向南,然后突然东流。河之南通往秦的几条通道被山脉所阻,只有很少几个战略要隘可以通行。在这些屏障后面,秦能在攻打其他国家之前聚集力量。贾谊首先注意到这个事实。他写道:“秦地被山带[黄]河以为固。”农业和灌溉秦的农业资源,由于在公元前246年以后的几年中建造了郑国渠以及约在同时建造了成都平原的灌溉系统而增加了。后一项工程在《史记》(卷二九)有关河渠的文中只提了一句,这也许是因为它位于遥远的偏僻西南。可是它的经济重要性一定十分巨大,因为直至今日,它仍源源不断地给在成都平原约200平方英里地区生活的500万左右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