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五国相王是什么意思?五国相王是哪五个国家?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11
转发:0
评论:0
五国相王是什么意思?五国相王是哪五个国家?,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

  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王权威的彻底消失。

  战国早期,各诸侯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后来的魏国僭越称王。

  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

  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

  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简言之,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这以后各国纷纷称王(僭越称王,无视周王的权威。之前各国都是诸侯国,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史称“徐州相王”。所以战国中后期的君主的谥号都是XX王,而之前的谥号都是XX公、XX侯,如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韩昭侯、秦孝公等等。(吴、越、楚三国春秋时期已称王)

  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魏、赵、韩、燕、中山五国君主相互称王的事件。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自称王。同年,魏惠王为拉拢韩国而尊韩威侯为王,即韩宣惠王。魏惠王、韩宣惠王带了太子入朝于赵,和赵交好关系。齐国对赵不满,派田朌率军攻赵,获胜。见到齐国势力强盛,魏惠王屈节请求和齐威王和会。

  前324年魏惠王、韩宣惠王和齐威王会于平阿,翌年,魏惠王和齐威王会于甄。为对付秦的连横策略,出任魏将的公孙衍于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请魏、韩、赵、燕、中山相互称王,其目的是贯彻合纵的策略,试图以此联合五国的力量与秦、齐、楚等大国对抗。从这年起,赵、燕、中山三国君主开始称王。大国对“五国相王”取敌视态度,齐国曾以中山国小为借口,欲联合魏、赵、燕三国迫使中山君废除王号,但没有成功。

  徐州相王以后,齐国对魏国停止了进攻,但西边的秦国却并不由此而停止攻魏。商鞅变法后,秦国国力大增,魏国则是阻挡它进一步向东发展的一道屏障,所以秦视魏为"腹心疾"①,因而不停地攻魏。

  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任用魏国人公孙衍为大良造。魏国为了与秦结好,把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献给秦,秦把它改名为宁秦。

  次年,公孙衍在雕阴(今陕西甘泉县南)打败魏军,将军龙贾被俘,消灭魏军8万。秦惠文王九年,秦军渡过黄河,攻占了魏国的皮氏(今山西河津县西)、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曲沃(今山西闻喜县西)等地①。秦惠王十年以张仪为相,是年张仪同公子华攻占魏蒲阳。

  接着张仪又劝说秦惠王将蒲阳与焦、曲沃归还给魏国,并让秦公子繇为"质"到魏国,以与魏修好。张仪与魏的和好措施,是放长线钓大鱼。不久张仪就往魏国劝说魏惠王对秦"不可以无礼"。于是"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②。

  魏上郡辖15 县,地在今陕北洛川、延安一带。少梁即今陕西韩城县,为河西重镇。秦国夺得魏河西、上郡700 里地,并攻占河东魏国一些地区,这就使秦、魏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魏国所依凭的河山之险也大部丧失。

  秦国对魏国战争的节节胜利,声威大增,于是秦惠王在魏、齐徐州相王后的第十年(公元前324 年)改元称王③。

  在齐、秦夹缝中的魏国,以自身的力量显然不能抗击秦国的进攻。

  为了抵抗秦国(也为了防备齐国),魏国必须争取韩国。

  魏惠王后元十年(公元前325年)五月,魏惠王在巫沙(韩地,在今河南荥阳北)尊韩君威侯为王,韩威侯于是更名为韩宣王。十月"郑(韩)宣王朝梁"④,韩王前往魏朝见惠王。同年,赵武灵王即位,魏惠王带着太子嗣,韩宣王也带着太子仓到赵国,在信宫朝见新王⑤,目的是结三晋之好。赵国原本与齐国相好,但是在赵肃侯二十三年(公元前327年)齐伐燕国,三晋联合救燕,赵将韩举与齐军战于桑丘,赵将战死,故魏、韩往朝武灵王,以破坏齐、赵的联合关系。

  ①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① 《史记》卷五《秦本记》。

  ②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

  ③ 《史记》卷五《秦本记》。

  ④ 古本《竹书纪年》。

  ⑤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

  韩国的国力在七雄中是较弱的,魏国虽然拉拢了韩国,并未能在对抗齐、秦、楚的势力中使自己地位增强。在秦国作大良造的公孙衍,因秦惠王任用张仪为大良造,就回到魏国,惠王任为将,号为犀首。张仪为秦相后倡导连横策略,在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23年)与齐、楚的大臣在啮桑(今江苏省沛县东南)相会,目的是联络齐、楚,以便向魏国进攻。公孙衍在这种形势下,建议魏王广结与国。魏惠王采纳这一建议,于是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约集韩、赵、燕、中山5国称王,这就是战国中期的"五国相王"事件。5国中,魏、韩已先称王,在这次集会中只是对赵、燕、中山3国新尊为王,且5国相互承认为王。

  "五国相王"以前,楚早在春秋时已自己称王,齐、秦也先称王,因此,战国七大国到此时已全部称王。"五国相王"后5年(公元前318年),宋国也自称王。

  "五国相王"是魏国的一大胜利,齐国担心魏国凭借这一联盟势力对本国不利,于是加以破坏。它借口中山国小,不承认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中山王号。赵、魏没有上齐人的当,仍支持中山称王。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割平邑给燕、赵,让它们一同出兵攻中山。燕、赵也未听从齐国的计谋。齐国破坏"五国相王"结成的联盟终未得逞①。

  中山国在当时是个中等国家,齐国反对中山称王的理由就是"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②其后称王的宋国,亦是个二等国家。像这样的二等国家都称了王,说明周天子在诸侯国中的影响已大幅衰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五国相王是哪五国?为什么不称天子
五国相王,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中叶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朝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战国早期,各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后来的魏国称王。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 五国相王是什么意思?
五国相王,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中叶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朝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战国早期,各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後来的魏国称王。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 五国相王
注释^徐州相王中的徐州,是指薛国,原为鲁邑,后为齐邑,处于鲁楚、齐楚、齐宋之间,为战略要地,数次为各国所争。参考文献钱穆:五国相王考
· 北欧五国简介分别是哪五个国家,他们的历史相同吗
北欧五国是位于北欧的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和冰岛及其附属领土如法罗群岛、格陵兰、扬马延岛、斯瓦尔巴群岛和奥兰的统称。五国都是世界上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军地位。北欧相较于欧洲其他地区地域较为广大,资源较为丰富,加之先进的科技水平,发展潜力巨大。简介北欧五国及三自治地区的历史背景紧密连系,社会和政治制度也相近。政治上,虽然它们不是共同体,但都参与北欧理事会;语言上,北欧地区有三种语系和七种语言,分别为印欧语系-北日耳曼语族的(挪威语、瑞典语、丹麦语、冰岛语、法罗语)、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的(芬兰语、萨米语),以及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的格陵兰语。北欧五国共占地350万平方公里(格陵兰占其中60%的土地),人口约2500万。普遍被归类为波罗的海三国的爱沙尼亚争取跻身成为北欧国家一员。该国的确在语言、种族和文化上与芬兰有关联,在文化上与瑞典和丹麦有相似的地方...
· 五国相王事件简介,五国相王发生在什么时间
五国相王,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中叶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朝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徐州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公元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简言之,魏惠王、齐威王订立了同盟条约,相互尊对方为王,这以后各国纷纷称王(僭越称王,无视周王的权威。之前各国都是诸侯国,只有周天子可以称王),史称“徐州相王”。所以战国中后期的君主的谥号都是XX王,而之前的谥号都是XX公、XX侯,如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韩昭侯、秦孝公等等。(吴、越、楚三国春秋时期已称王)战国时期魏、赵、韩、燕、中山五国君主相互称王的事件。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自称王。同年,魏惠王为拉拢韩国而尊韩威侯为王,即韩宣惠王。魏惠王、韩宣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