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淳于髡与孟子的“男女”辩论:嫂子落水小叔子到底该不该救?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29
转发:0
评论:0
淳于髡与孟子的“男女”辩论:嫂子落水小叔子到底该不该救?,孟子是出了名的好辩,诸子百家的学者们看见就头大。但孟子也有头晕的人,就是当时

  孟子是出了名的好辩,诸子百家的学者们看见就头大。但孟子也有头晕的人,就是当时齐国著名杂家学者、太子老师、滑稽大师和著名外交家淳于髡。据说现在临淄还流传着“孟子遇见淳于髡,不死也得头发昏”,可见,淳于髡是孟子旗鼓相当的对手。

  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很欣赏淳于髡,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浓墨重彩地为淳于髡列传,而给孟子写的传只有不到150个字,其用心的差别可见一斑。司马迁说,“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原来,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使国家受过屈辱。与孟子的好辩一样,淳于髡最鲜明的特点是“滑稽多辩”,尤其喜欢在与人辩论时运用“隐语”。他在与人辩论和向国君进谏时,经常用讽喻表明自己立场,言辞诙谐、含义深刻,往往令人心悦诚服。

  孟子和淳于髡是同事和竞争对手。在稷下学宫,孟子的学生的规模达到数百人,而淳于髡则有数千个弟子;孟子在齐国享受国策顾问的待遇,而淳于髡是太子老师和外交家,很显然地位和名气高了孟子一头。淳于髡很不待见孟子,找准机会就要和孟子来一场辩论,攻击他的仁政和王道的政治主张,浇灭孟子那“说大人而藐之”的“嚣张”气焰。

  淳于髡和孟子的辩论,是嫂子掉进水里要不要用手拉上来的问题。在现代社会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嫂子掉进水里你不去救,会被你哥痛揍,还要被别人骂作禽兽。但在战国时期这又是一个大问题,这源于儒家坚守的“男女授受不亲”的“礼”。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用手递受物品,这是礼吗?

  孟子说毫无疑问是礼。

  淳于髡问如果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应该用手去救吗?孟子说,那当然要用手去救了,不去救就是豺狼。不用手传递物品是礼,是常态的情况,而嫂子掉进水里是特殊情况,用手把嫂子拉上来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淳于髡说,天下的人都掉进水里,你为什么不去救?

  孟子说,天下人都掉进水里应该用道去救,难道你要用手一个一个拉他们上来?

  雄辩的淳于髡一上来就为孟子准备了一个两难的问题。既然儒家认为男女授受不亲,递东西的时候连手都不许碰,那么自己的嫂子掉进水里,该怎么办?如果孟子坚持男女授受不亲,那就不能用手把嫂子救上来,见死不救孟子就是禽兽;如果孟子用手把嫂子救上来,那就否定了“礼”,孟子就是伪君子。

  这难不倒孟子,他最擅长这类两难问题的辩论,秘诀是以我为主转移焦点。在和告子的辩论中,告子说白马的白和白人的白是一样,这是事实判断,但孟子马上转移焦点,问告子难道老马的老和老人的老是一样吗?这是从事实判断转化到了价值判断。在和淳于髡的辩论中,孟子再次运用“乾坤大挪移”的方法,淳于髡说的用手救嫂子是伦理问题,而拯救天下是政治问题;男女授受不亲是基本原则,而嫂子掉进水里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当然要特殊对待,这叫做“执中行权”。执中就是坚守一种原则,行权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出适当的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淳于髡的生平简介淳于髡和孟子的故事
淳于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也是当时把孟子刁难得无话可说的人。淳于髡这个人有两大爱好,一个是打哑谜,另一个就是和人辩论。淳于髡口才很厉害,儒家的亚圣孟子差点在他手上吃亏。现在临淄都还流传着一句民谣说的是:“孟子遇见淳于髡,吓不死也发昏。”事情是这样的,孟子和孔子一样,也周游列国,当他游历到齐国的时候,就遇到了这个淳于髡。准确的说是淳于髡主动找上门来的,那时的孟子在各诸侯国中名望很高,淳于髡知道孟子来了齐国,小兴奋,小激动,忍不住就上门拜访去了。孟子以礼相待,对淳于髡还格外客气,可淳于髡一上来就问了一个问题,把孟子都问懵了:“请问先生,男女之间是不是授受不亲?这就是礼制吧!”孟子不知淳于髡到底想干嘛,就老老实实的回答了,这男女授受不亲当然是礼制规定的了!接着淳于髡又问:“那假如先生您的老婆掉水里了,她不会游泳,我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呢?”孟子一听就怒了,心道好你个淳于髡,你嫂嫂溺水了你不救?狼心...
· 淳于髡
淳于髡,髡字读做kūn。战国时期齐国(今山东省龙口市)人。齐国赘婿,齐威王用为客卿。他学无所主,博闻强记,能言善辩。他多次用隐言微语的方式讽谏威王,居安思危,革新朝政。还多次以特使身份,周旋诸侯之间,不辱国格,不负君命。公元前349年,楚国侵齐,他奉命使赵,说服了赵王,得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国闻风,不战而退。政治思想上,他主张益国益民的功利主义。在同孟轲就“礼”与“仁”的两次论战中,鲜明地表现了他这一立场。司马迁称赞他说:“其谏说慕晏婴之为人也。”所著《王度记》今已失传。司马迁《史记》说他“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并将之将来《滑稽列传》之首。齐威王当政初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国政荒乱,群臣莫敢谏。淳于髡针对齐威王好隐语的特点,对齐威王说:“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齐威王明白他的用意及苦惊讶,用隐语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
· 淳于髡
人物经历淳于髡是齐国的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博闻彊记,善于辩论,经常代表齐国出使各国,从未曾受到屈辱。淳于髡为稷下学派中人,仰慕晏婴为人,以承意观色为务。曾经被引见给梁惠王,前两次因为注意到梁惠王注意力不集中在自己身上而不发一言。后梁惠王听闻后再次召见淳于髡,相谈三日三夜还不疲倦。梁惠王想封淳于髡为卿相,被淳于髡拒绝。梁惠王于是送给淳于髡“安车驾驷,束帛加璧,黄金百镒”,淳于髡终身不仕魏国。当时齐威王不闻政事,沉浸于酒色之中,政事都推给政卿大夫。当时官吏混乱,诸侯各国纷纷入侵,国家存亡危机,可是周围的官员都不敢劝阻齐威王。淳于髡则比喻道:“齐国有一只大鸟,在大王的庭院中,三年从来不鸣叫,不知道为什么它这样?”齐威王顿时醒悟、并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召集各国官员,赏罚分明,并开始出兵征战。诸侯各国纷纷震惊,归还入侵齐地。邹忌为相,淳于髡向其提出五条建议,...
· 淳于髡是如何谏君王的?淳于髡献鹄主要讲什么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出身卑微身材矮小,但是淳于髡聪敏过人尤其是在口才上。他经常用故事寓言来劝阻齐国的君王,使得齐国君王改变策略方针,最后成功的变成了一个治理国家勤政爱民的君主。淳于髡谏君王中有一段齐国出兵讨伐魏国淳于髡劝谏的对话,生动的说明了淳于髡能说会道的巨大作用。齐威王想出兵攻打魏国,但是当时的局势对齐国并不利。淳于髡谏君王时,他说有一个跑得最快的猎狗和一个天下最聪明的兔子,猎狗追逐这只狡猾的兔子,从山上绕了三圈也没追到,又跑过山头跑下山岭,追了五次却没能抓到兔子。兔子被猎狗追赶不停的在前面跑,最后竟然累死在田地里,猎狗在后面不停的追兔子,也倒在了田地上。这时候田里有一个农民看到了兔子和猎狗,轻松的就抓到了他们。齐国和魏国也是如此,长期对战,使得两国的士兵都疲惫不堪,如果这个时候秦国和楚国攻打过来,恐怕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齐国君王听了这个故事后,意识到了事情的可怕后果,急忙收回了...
· 孟子舌战淳于髡是怎么回事?结果如何
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孟子,曾经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希望诸侯王能够采用自己的主张救国,可是常常碰壁,不得重用。在其拜会的各大诸侯王中,齐宣王算是比较贤明,对孟子也比较客气了。只不过客气归客气,齐宣王对孟子执客卿大礼,但是却从来没有真正采纳孟子的主张,搞的孟子心里很窝火。于是,有了下面一场辩论。孟子说:“今天,我游说你家大王,你家大王还不高兴,我想,大概是这小子不知道,好为什么是好吧”淳于髡在孟子游说齐宣王的时候,就坐在孟子的旁边,看了全过程,很有发言权。淳于髡说:“不对啊,大师。应该是你实在没有说出什么好来吧。过去,大音乐家弹琴,就算是深藏在水里的鱼都会浮出水面来听,天子的马吃着精美的食料都会抬头欣赏。鱼和马尚且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何况是我们大王呢?”淳于髡说的也未尝没有道理,齐宣王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贤明了,为何孟子的主张在齐宣王那里就根本行不通呢?孟子的学说本身就没有问题吗?当然,孟夫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