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为什么要选槐树?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2
转发:0
评论:0
古代官员自杀,为什么要选槐树?,鉏麑为何偏要触“槐”而死呢?当从“槐”的文化意蕴去探究它时,竟发现“槐”有着

  鉏麑为何偏要触“槐”而死呢?当从“槐”的文化意蕴去探究它时,竟发现“槐”有着如此深刻的文化内涵,甚至被赋予了象征忠诚与信义的政治含义。

  鉏麑为何偏要触“槐”而死?

  《左传》里有一则涉及槐树的记载令人印象深刻:“晋灵公不君。……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这则记载说的是,晋灵公派鉏麑去刺杀宣子赵盾,但鉏麑见赵盾乃“民之主也”,不愿杀之。残害忠良即为“不忠”,违背君命即为“不信”,陷入如此的两难之境,最后他选择了自杀而死。这些都不难理解,但使我不解的是,鉏麑为何不触墙柱、不触桑榆,而偏要触“槐”而死呢?

  这个问题看似荒唐不经,但当从“槐”的文化意蕴入手去探究它时,会惊奇地发现,鉏麑触“槐”而死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槐,《说文》曰:“木也,从木鬼声”。它作为一种常见的树木,材质细密,可以用作建筑材料和器物用具,花蕾、种子、根皮均可入药。因此它很早就与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联系。在《山海经》中就有关于槐树的记载:“东三百里,曰首山……木多槐”。《穆天子传》也有记载:“(天子)遂驱,升于弇山……而树之槐”。《管子》也有记载:“五沃之土,其木宜槐”。槐树频频在这些古老的典籍里出现,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可见一斑。

  正因为槐树作为一种常见的、功用多样的树种很早就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所以可以想见,在人们的聚居地,槐树的数量就要相对较多。这样一来人们聚在一起休憩、游戏、议事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常常坐在槐树下面。

  久而久之,这就会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习惯被长期遵守就可能演化为制度。早在周代就有了“三槐九棘”的制度:左九棘,为公卿大夫之位;右九棘,为公侯伯子男之位;面三槐,为三公之位。因此世人就以“槐棘”来指三公九卿之位了。《抱朴子·审举》篇中就有这样的用法:“上自槐棘,降逮皂隶,论道经国,莫不任职”。任昉《桓宣城碑》也有“将登槐棘,宏振纲网”的说法。

  槐被赋予了象征权力与地位

  我们还知道,中国古代一般把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而古人又把槐和鼎联系在一起,用“槐鼎”来比喻三公之位,或者用来泛指执政大臣。如《后汉书·方术传论》有“越登槐鼎之位”的说法;《宋书·王弘传》也有“正位槐鼎,统理神州”的记载。由此可见,槐树已经逐渐成了政治地位的象征。由于“槐”字的写法是“木”字旁放个“鬼”,就有人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出发,认为槐树能沟通鬼神,民间也有“老槐报凶”的说法,但这并不是主流,而其“天人感应”的理念与汉代盛行的谶纬学说消息相同,同样也具有强烈的政治意涵。

  槐从一种常见的树种逐渐被赋予了象征权力与地位的政治含义。除“槐棘”“槐鼎”之外,还出现了其他一长串类似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词汇,如“槐卿”“槐兖”“槐宸”“槐掖”“槐望”“槐绶”“槐岳”“槐蝉”“槐府”“槐第”,等等。“槐棘”“槐鼎”被用来代指三公九卿这样的高位,而三公九卿作为帝王的肱股之臣又要求具备崇高、庄重、忠诚、仁义等伦理道德素养。这样一来槐树就又进一步与上述寓意发生了联系。

  例如,《世说新语》载:“桓玄败后,殷仲文还为大司马咨议。意似二三,非复往日。大司马听(厅堂)前有一老槐,甚扶疎。殷因月朔,与众在听,视槐良久,叹曰:‘槐树婆娑,无复生意’。”在这里,殷仲文望着槐树慨叹它“无复生意”显然是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悲凉情绪。著名的唐传奇《南柯太守传》中的“大槐安国”是古槐树下的一个蚁穴,如果将其“富贵荣华,南柯一梦”的主旨与槐树的政治文化意蕴结合起来理解,就更能体会作者李公佐的匠心独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任昉
任昉(460年-508年),字彦昇,小字阿堆,乐安博昌(今山东寿光)人。南朝梁文学家。自幼“聪明神悟”,四岁能诵诗,八岁能文,“雅善属文,尤长载笔,声闻藉甚。”叔父任晷夸他“吾家千里驹也。”南朝宋时,举兖州秀才,拜太常博士。入齐为王俭所重,任丹阳尹刘秉的主簿(办公室主任)、竟陵王记室参军,官至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梁时历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县)、新安(今浙江淳安县)太守。一生仕宋、齐、梁三代,为官清廉,仁爱恤民,离开义兴时,“舟中惟有绢七匹,米五石而已”。天监七年(508年)卒于官舍,家中仅有桃花米20石。梁武帝萧衍“悲不自胜”,“即日举哀,哭之甚恸”。任昉写文章时擅长表、奏、书、启等文体,文格壮丽,“起草即成,不加点窜”,而同期的沈约以诗著称,时人称“任笔沈诗”。沈约称任防“心为学府,辞同锦肆”。王融“自谓无对当时”,可是一见任昉之作,似“恍然若失”。王俭见其笔札,“必三复殷勤,以为...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解密:选房为什么要选“坐北朝南”的房子
中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归线(北纬)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人,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时南房比北房的温度高1-2度;二是参与人体维生素D合成,小儿常晒太阳可防予佝偻病;三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尤其对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有较强的灭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早在原始社会,中国先民就按照坐北朝南的方向修建村落房屋,考古发现的绝大多数房屋都是大门朝南。到了商周时期,测量方向是选择环境的先行步骤,《诗·公刘》云:即景乃冈,相其阴阳。"后来,汉代政治家晁昏提出。在选择城址时,应当"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正吁陌之界。"北为阴,南为阳,山北南为阴,山东水北为阳。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为季节型。冬天有西北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甲骨卜辞有...
· 古人行刑为什么要选屁股?
中国社会只有两种阶级:踢人家屁股者,及预备屁股给人家踢者。--林语堂《论踢屁股》“拉下去,重打××大板!”这样的台词在古书与古装戏中随处可见。这里的“重打”,指的是打屁股以及屁股的延长部分:大腿。古人“股”的概念是宽泛的,但即便仅仅打大腿,屁股一样难辞其咎,至少要暴露出来是肯定的了。为什么会选择屁股作为主要行刑的区域呢?原因有二,其一,此处脂肪较多,打之不伤筋骨,相比其他部位比较容易痊愈;其二,臀部为人耻部,中国乃礼仪之邦,先生教育人们“知廉耻”,因此,当众把裤子脱下来让人打,终究是心痛超过身痛的事情。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士人间流传着“伴君如伴虎”的说法。无数大员便是在一路棍棒的调教下成长起来,转而有了权力再去调教那些巴望着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人们。《明史演义》第七十三回记载:明朝着名权臣沈思孝,因触犯朝廷要员,被施以杖刑。沈思孝因受杖时,右腿叠放左脚上,所以他的右臀受...
· 唐太宗为什么要选身体不好的李治当太子?
那些血与火的岁月,阴谋与阳谋交织的布局,那些贞观盛世的铿锵之音。英雄总有老的时候,盛宴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刻。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巩固了大唐王朝基业,在晚年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难解的政治困局之中。这个困局就是“接班人问题”。在进行权力统治时,当然得为大唐子孙铺好路,选好合适的接班人。那么这时谁会是太宗的接班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位的继承是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的。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所以,他是当然的太子,在理论上是日后大唐的接班人。可是,随着儿子们慢慢长大,李世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在几个儿子中,他更加喜欢魏王李泰,原因是李泰爱好文学,更有治国之才,而太子李承乾则脾气暴躁。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偏爱使得魏王党形成,威胁到了李承乾的太子地位,于是,和魏王党开始在贞观后期展开斗争。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李世民的第五个儿子齐王李祐突然于贞观十七年谋反,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可是在随后...
· 唐太宗为什么要选身体不好的李治当太子?
那些血与火的岁月,阴谋与阳谋交织的布局,那些贞观盛世的铿锵之音。英雄总有老的时候,盛宴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刻。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巩固了大唐王朝基业,在晚年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难解的政治困局之中。这个困局就是“接班人问题”。在进行权力统治时,当然得为大唐子孙铺好路,选好合适的接班人。那么这时谁会是太宗的接班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位的继承是采取嫡长子继承制的。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所以,他是当然的太子,在理论上是日后大唐的接班人。可是,随着儿子们慢慢长大,李世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在几个儿子中,他更加喜欢魏王李泰,原因是李泰爱好文学,更有治国之才,而太子李承乾则脾气暴躁。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偏爱使得魏王党形成,威胁到了李承乾的太子地位,于是,和魏王党开始在贞观后期展开斗争。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李世民的第五个儿子齐王李祐突然于贞观十七年谋反,这场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可是在随后...
· 古代为什么要造城墙?古代造城墙是怎么造的?
古代为什么要造城墙?古代造城墙是怎么造的?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看古装电视中主角到达一个城市的时候,眼前必然有一座巍峨的城墙,下面开着一个门上书城市的名字。很多人印象深刻就是《射雕英雄传》中的古襄阳城墙,由郭靖大侠坐镇抵御蒙古和金人的入侵,靠着这些坚固的建筑,让敌人们无可奈何。可以说正是有了城墙才有了城市,城墙确实是中国城市中最基础、最深刻也是最耐久的部分,早已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液中。在中国历朝历代中,从京城到州府再到县城,几乎处处都有各种类型的城墙,哪怕再小的居民区也都有类似建筑进行防卫,比如木制栅栏。这里以平遥古城为例,平遥作为古代县级城市的代表,目前仍保存完整,其城墙建造技术有广泛代表性。用黄土分层夯实版筑。黄土则来源于挖护城河,使城垣与护城河一举兼得。所谓版筑,就是在两块板子之间填满土后夯实,再逐层用这种方法不断增高。在建造城墙的时候,使其断面呈梯形,所以不易坍塌。明初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