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山海关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山海关之战简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61
转发:0
评论:0
山海关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山海关之战简介,1644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

  1644年(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此战的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建立在全国的统治。

  背景

  公元1643年(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清太宗皇太极驾崩,清世祖福临继位,由于福临年幼,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多尔衮洞悉明朝连年与农民军交战,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认为入主中原时机已到。

  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正月,多尔衮以清帝名义致书大顺军,提出协谋同力并取中原的策略,李自成未予理会。四月初九,多尔衮以奉命大将军统率满、蒙、汉八旗军十余万人,离盛京(今沈阳)。十一日,至辽河,闻李自成大顺军于三月十九攻取京师(今北京),明朝已亡,遂采纳明降将洪承畴建议,决意率兵经密云(今属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一带南下,直趋北京。

  从而,由攻明转为与李自成争夺全国的统治权。

  各方兵力

  大顺军

  大顺军出征山海关的兵马数各书记载相距甚大,此据查继佐《罪惟录》卷三十一,《孤臣纪哭》云“兵六万”;陈济生的《再生传略(下),燕都日记》说率兵五万:《明史》流贼列传称率兵二十万;《吴三桂纪略》记“发兵十万,号三十万”;《甲申传信录》说十余万。《流寇志》说“自成合兵十余万攻之”。《清实录》中认为李自成军有“二十余万”。近人商鸿逵撰文《明清之际山海关战役的真相考察》考证,大顺军东征部队不超过六万人。

  清军

  《沈馆录》云:清兵“蒙古人居多焉”。顾诚《南明史》称清军大约七、八万。

  吴三桂部

  《三垣笔纪》载三桂“募兵七千”,《庭闻录》载三桂收溃卒,降唐通兵“约2万人”

  过程

  行军

  吴三桂率兵四万原驻守宁远(今辽宁兴城),阻止清军径入山海关。在大顺军直逼京畿时,吴三桂奉命率兵进关入卫京师,行抵丰润(今属河北),闻京师已破,崇祯帝朱由检自缢,遂折返山海关。李自成乃令明降将唐通领兵八千赴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反复思虑后决意归顺,率军离山海关进京,行至永平(今卢龙)西沙河驿时,遇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吴襄在京遭农民军拷掠,爱妾陈圆圆被夺占,于是顿改初衷,打着为崇祯帝复仇旗号,拒降李自成,还师山海关,袭击唐通部。

  李自成闻讯,即召文武大臣商讨对策,确定征抚兼施。在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时,李自成于四月十三命权将军刘宗敏等率兵约十万(一说六万)向山海关进发。为争取吴三桂,携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吴襄随军同行。吴三桂料不能敌,遂遣使致书多尔衮求援。清军在翁后(在今辽宁阜新境)遇吴三桂使者,遂改道从连山(在今葫芦岛市境)、宁远一线日夜兼程,疾趋山海关。清兵自四月初九出发,四月二十日,清兵抵连山(今葫芦岛市连山区),吴三桂一再催兵,清兵知李自成军迫近山海关,日夜急行,一日夜疾行二百余里,共行军十三日。

  交锋

  李自成对清军情况不明,行动迟缓,四月二十一日才抵达山海关下,在石河西岸与吴三桂部成对峙之势。同日,李自成的大顺军与吴三桂于一片石、西罗城进行恶战,甫开战吴军小胜于西罗城,接着李自成军猛攻东罗、北翼二城。

  当晚,清军进至山海关外15里处一线集结。山海关北依角山,南傍渤海, 城高墙坚, 外筑罗城、翼城互为犄角,易守难攻。守军除吴三桂部外,还有山海关总兵高第部一万、乡勇约三万人。李自成抵关当日,向吴三桂发出逼降通牒,遭拒绝后,一面令唐通、白广恩部近二万人从一片石(今辽宁绥中九门口)出边立营,断吴三桂退路,一面以主力六万分别对西罗、北翼和东罗城猛攻。吴三桂以主力列阵于西罗城石河以西一线,阻止大顺军攻关。双方激战于西罗城附近,守军为摆脱困境,诈降诱大顺军数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发火炮。大顺军死伤甚众,被迫后撤。在北翼城,大顺军利用居高临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战至翌日黎明,迫守军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顺军未能进据罗城。二十一日夜,唐通部在一片石被清军击败,余众退入关内。经一日激战,多尔衮已知大顺军虚实,遂采用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慎战之策,欲待大顺军与吴三桂部连战疲惫时,突出奇兵,一举取胜。

  决战

  阴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清军进至离山海关城仅二里,吴三桂见情势危急,率轻骑寥寥数员冲出重围、飞奔至关城东二里的威远堡清军营垒,跪降于多尔衮。多尔衮当即“赐坐赐茶,面谕关门为第一功”,吴三桂表示:“倘若清军不愿助山海关明军,我也不愿返回山海关督战,李自成大军必在攻陷山海关后,一鼓作气攻向清军!”云云;多尔衮见吴三桂归顺非诈,接受吴三桂的请求,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洲习俗剃头,许诺将皇太极女建宁公主嫁给吴子吴应熊。并偕和硕英郡王阿济格、多罗郡王多铎率劲旅八万,分别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进入关内,令吴三桂部系以白布为号任前锋。

  阴历四月二十三日辰时(上午8点)以前,吴三桂军渐难支撑,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三桂军向大顺军投降,多尔衮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战,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大顺军因攻坚一昼夜未能夺关,乃改取野战,自角山至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长蛇阵,成决战架势。多尔衮以吴三桂部为右翼迎战,重兵则鳞次列阵于渤海滨大顺军阵尾薄弱处,待机出击,并告诫各部不得急进。大顺军不明清军意图,仍按原计划向吴三桂军紧逼,令旗左右挥动,来回冲杀。吴三桂因有清军压阵,顽强抵御。

  此时大风突起,扬尘蔽天,不利于不熟悉山海关地理的大顺军,双方展开肉搏,大顺军不顾伤亡,把吴三桂部团团围住,血战至中午,双方均已疲惫,损失甚众。

  多尔衮见势,急令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乘风势、挥白旗,对阵直冲大顺军。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风渐止,疲惫的大顺军见清军骤至,猝不及防,阵脚渐乱,伤亡惨重。未尾申时初(15点后),李自成的大顺军溃败,刘宗敏中箭伤,大顺军死者数万;牛金星在北京未领军前来支援李自成,也是大顺军败战原因之一。

  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督战,有一僧人跪在他的马前说:“执白旗的骑兵不是关宁兵,必是满洲兵,大王赶快回避。”李自成见败局已定,急令余部且战且向永平方向撤退。当天,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作先导,一路追杀,直扑京城。

  当清军追至范家店,李自成杀吴襄以泄忿,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回师京城后又杀了吴家老少三十八口。阴历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次日,李自成离开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后仅四十二天。

  在清军于1644年阳历6月6日进入北京之后,将都城从盛京迁往北京。

  结局

  此战,李自成大顺军对清军入关助战毫无准备,同时缺乏对清军骑兵作战的经验,终为清军所乘,精锐遭受重创,未能再起。清军乘势占领北京,取得全国政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山海关之战:山海关之战
?崇祯十七年四月,在北京到山海关一带,已经聚集了三支枕戈待旦的武装:李自成一方,有十多万征尘未洗的将士,他们将前往山海关,压迫吴三桂或降或战;吴三桂一方,是大约五万的关宁铁骑驻扎在山海关,全身缟素,发誓要为亡君复仇;多尔衮一方,有近十万的八旗军士,他们要趁着明乱,获得更大的利益。战云早已密布,但局势都没有看透。从战斗力来说,清军最强,大顺军次之,明军最弱。清军在数量上虽然不及大顺军,但军事素养高,能征善战,它的军队铁板一块,指挥灵活,便于机动。大顺军的优势是数量上最为庞大,占有地利,可以坚守牢固的城池,以逸待劳。更重要的是这支军队富有朝气,是一股新兴的力量。但它发展过于迅速,相对来说,除老营之外,很多士兵入伍时间偏短,军事训练不足,战斗素养偏低;而且大顺军一路上招降偏多,成员复杂,农民军和明朝降兵降将如何指挥调动、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等,都是问题。明军是一支完整精锐的军队,但是数量最少,补给困...
· 山海关之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地点在哪
很多了解历史的人,都听过山海关之战是怎样一回事。公元1644年的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带着自己的军队,和当时吴三桂等一些前朝名将,合力在山海关内击败了李自成的大军。这场战役非常重要,当时清军入关之后,他们抢夺的土地只有1/3。这些土地能够成功打下就是因为有吴三桂这些前朝的将领,他们对于自己的国家还是比较了解的。而满族毕竟是外族人,所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不占优势。再之后当时的明朝境内,有张献忠和李自成等一些农民起义军。如果满清的旗人想要统治中国的话,那么一定要将,这些农民起义军的势力给清除。而这场战争的胜利非常有意义,从此之后就开启了清王朝一统中原的日子。那么当年发生这件事情的背景到底是怎样的呢?公元1643年的时候,那皇太极突然因病去世。这让所有人都有些意外,顺利继承皇位的是他的第九个儿子福临。只不过当时他还小,只有六岁而已。所以这个时候国家的政权,就交到了多尔衮以及他母亲的手里。从那之后,顺...
· 澶渊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澶渊之战简介
澶渊之战,也叫澶州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结束了唐朝以来百余年来的局面。宋方向辽提供助军银帛达成协议,从此双方结束军事对峙状态,使宋辽之间维持了120年的和平局面。辽统和十七年(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军南下,于瀛州俘宋高阳关都部署康保裔。十九年,又胜宋军于淤口、益津。二十一年,南京统军使萧挞凛攻入望都,俘宋副部署、殿前都虞侯、云州观察使王继忠。二十二年九月,圣宗、太后萧绰亲率大军南下,攻遂城、望都、祁州、定州、瀛州,下德清,兵临澶州城下,宋廷震动。在宰相寇凖的主持下,宋真宗亲征,双方隔河对阵。辽主将萧挞凛出营,误触宋军伏弩,重伤致死,辽军士气受挫。王继忠乘间调停,主南北议和,他致书宋真宗,通报辽方有息民止戈之意。宋真宗也复书愿息战以安民。于是,议和使者频繁往来。辽要求收回后晋所割关南之地,宋则取寸土不让而不惜金帛的方针,使得澶渊之战落下帷幕。战役背景宋朝灭亡北汉后接连...
· 宁远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宁远之战简介
宁远之战是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此战明军取得胜利,后金军战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打败后金军。战役背景明廷情况1621年(明天启元年、后金天命六年),后金军继辽沈之战获捷后,又克广宁(今辽宁北镇)等40余城堡,并企图进兵山海关。当辽西重镇广宁失陷的消息传到京师,明廷大为震惊,上下一片慌乱,袁崇焕却很镇静,独自单骑出关巡阅形势,回来后抨击那种畏敌言行,并声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面对后金的凌厉攻势,明辽东经略王在晋等人主张退守山海关;而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则主张保关内必守关外,保关外必守宁远,得到前往山海关巡视的明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孙承宗支持。不久,明廷任用孙承宗取代王在晋。1623年(明天启三年、后金天命八年)九月,孙承宗命袁崇焕与副总兵满桂领兵万余驻防宁远。袁崇焕抓紧练兵屯田,按照以台护铳...
· 箕谷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发生的箕谷之战简介
箕(jī)谷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蜀汉赵云与魏国曹真发生的一场战斗。赵云在箕谷率领少量军队作为疑兵,吸引曹真率领的魏国主力,使得诸葛亮放心在祁山战场作战。但马谡在街亭被张郃击败,赵云的疑兵也被暴露,从而导致整个北伐的失败。箕谷之战蜀汉主帅为赵云,主要将领为邓芝;曹魏主帅为曹真,参战将领不详。此战以赵云的败退而告终。战争背景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失败,于永安病逝。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损失极大,蜀汉境内各地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暴乱。诸葛亮花三年时间安定、治理蜀汉,使得蜀汉国力大幅增强。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叛乱,并从中获取了大量军需补充,国力再次增强。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将汉中太守魏延收入丞相府,任命为司马,统领相府兵马,并调镇东将军赵云来汉中,准备北伐。诸葛亮策反东三郡守将孟达,孟达举事事情泄漏,被司马懿所斩,诸葛亮以孟达反复,也不救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