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卡诺莎之辱:教皇手中的“两把刀”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05
转发:0
评论:0
卡诺莎之辱:教皇手中的“两把刀”,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中世纪的欧洲都比较神秘和传奇,那时候的欧洲文化思潮比较繁华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中世纪的欧洲都比较神秘和传奇,那时候的欧洲文化思潮比较繁华,工业技术也比较发达,那时候的欧洲政权的发展史更是有着教皇的阴影。整个中世纪欧洲在那段时间整个社会都在进行着变革和洗礼。当然教权和政权两者的较量一直重中之重的问题,就是教皇想染指政权,在位的国王更想染指教权的局面,这两者之间的纷争一直斗到水深火热,那你们知道,教皇手中其实手握着“两把刀”吗?

卡诺莎之辱:教皇手中的“两把刀”

  教皇的两把刀是有着深远意义的,其中一把是代政权的刀,可以行使行政权;另一把刀是代教权,也就是行使教会的权力。这两把刀的归属者一直都是教皇的继承者才可以拥有,这也标志着古时候欧洲到政权都是在教会的影响下建立壮大的,经常可以看到一个欧洲国家实行着政教并行,分别管理的政策。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权力大了就会有矛盾,教权和政权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进步,肯定会产生许多摩擦或者针锋相对的事情。

卡诺莎之辱:教皇手中的“两把刀”

  “卡诺莎之辱”事件就是政教闹矛盾中的典型代表事件,这也是西方各国认为是屈辱投降的代名词。这件事情的主人公一位是格列高利七世教皇(他看不起国王在位统治),另一位是亨利四世国王(他自幼对教皇的印象就极为不好)。于是二人一开始仅有一点点的矛盾,后来谁也不让谁就将矛盾发展到十分尖锐激化的程度。于是高利七世教皇就用教皇才可以使用的“两把刀”,瞬间就让德意志诸侯的矛盾激化。这样亨利七世国王就变得很孤单无援,为了保住皇位不得不屈服于现实,但是他很有头脑的用一招“以退为进”的手法向教皇屈服。

卡诺莎之辱:教皇手中的“两把刀”

  于是,就又来后来的亨利四世国王赤足跪在雪地里三天三夜向格列高利趋势请罪的事件。这对于教皇来说完全绝对是莫大的荣誉感,后来格列高利七世就一时心软宽恕了他。为了大局着想的亨利四世一直在心里对自己说,此事还没有完!他迅速将国内的反对政党全数,将德皇的统治权全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后,便开始对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挑衅下战书。

卡诺莎之辱:教皇手中的“两把刀”

  但是此时不同往日,面对国王的多方位的逼迫和猛烈进攻,格列高利七世只能被迫逃到诺曼人那里去了,他运用自己教皇的名义和号召力带着一大批诺曼人进攻到罗马城中,在城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也想要重新夺回教皇的昔日辉煌地位。但是他不想却遭受到罗马人的猛烈痛击,后来只能随着诺曼人走了,在之后的不久也就病死了。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得出来,亨利四世在做大事面前,有些小节和屈辱完全是可以忍受下来的,最后他用着怨军的鲜血清醒了“卡诺莎之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卡诺莎之辱的详细经过是怎样的?最后结果如何
事态进一步恶化,格列高利准备北上与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诸侯会面,途径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城堡主人是托斯卡纳家族的玛蒂尔达女伯爵)。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亨利四世被迫妥协。他再也无法顾及自己高贵的国王身份,于1077年1月,决定冒着严寒前往卡诺莎觐见教皇,恳求他撤回开出教籍的敕令。与他随行的还有他的妻子贝尔塔(萨伏依伯爵奥托和都灵女侯爵阿德莱德的女儿)、幼子康拉德(后来继承了德意志国王(1087~1098)和意大利国王(1093~1098))以及少数僧侣、侍卫。当时统辖德国南部的王公贵族们理所当然地不予放行,亨利一行只好取道阿德莱德女侯爵也就是亨利的岳母处,希望通过她治下的一条经过阿尔卑斯山塞尼峰的山间小路到达卡诺莎。由于亨利此前曾经意图与贝尔塔离婚,一度闹的沸沸扬扬,导致阿德莱德与他的关系很不好。但最终看在女儿的情分上,女侯爵同意帮助这位处境艰难的君主,同时以调停者的身份前往卡诺莎...
· 卡诺莎之辱的起因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罗马帝国衰落之后,宗教人员的授权长期掌握在世俗君主手中。世俗君主利用教职的任命权,鬻卖神职,将其封给忠诚的下属和家族成员,或者用各种手段把辖下的教区据为己有,从而获得巨大的收益。君主的领内出现大量具备一定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教区和修道院,它们逐渐形成重要的政治势力。这些现象导致罗马教廷的财产流失,道德声望与威望的下降,教皇在宗教事务方面的控制力也随之受到挑战。同时,君主授职也导致领内教区的腐败。因此,十一世纪之后,西欧兴起了一股主张提高教皇的地位与控制力并且反对教区世俗化的克吕尼运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作为克吕尼改革派,在任内早期就试图推行改革,由当时的枢机主教团和神圣罗马帝国手中夺取教职授权。当然格列高里也明白,如果神圣罗马帝国继续保留对教皇选举的干预,他的改革是无法完成的。1056年,年仅六岁的亨利四世登上皇位,机会出现了,罗马教廷趁着皇帝年幼,于1059年4月13日颁布著名的教皇选举法,规...
· 卡诺莎城堡
历史这座城堡位于山顶,修建于约940年,修建者是一位伦巴底王子阿达尔贝托·阿托。城堡里除了阿达尔贝托的住所之外,还有一个有12位修士的本笃会修道院,还有圣Apollonio教堂。它由三道城墙加以保护,在下面两道城墙之间是军营和仆人的住所。在中世纪,它是意大利最坚不可摧的城堡之一。950年,国王洛塞尔二世的遗孀阿德莱德来此避难;伊夫雷亚的Berengar二世围攻她三年之久,仍未成功。11世纪,托斯卡纳的玛蒂尔达继承了城堡。她是教宗额我略七世的朋友。1077年,在叙任权斗争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从德国来此,恳求额我略七世的宽恕。玛蒂尔达安排她的土地在她死后(1115年),将赠给教会,但是她的继承人不接受这样的安排。1255年,雷焦艾米利亚人摧毁了城堡和教堂。后来它归还卡诺莎家族。1321年GibertodaCorreggio死后,它再次被雷焦占有,直到1402年,卡诺莎家族的西蒙内、圭
· 卡诺莎之行
卡诺莎之行(德语:GangnachCanossa;意大利语:l"umiliazionediCanossa英语:WalktoCanossa、RoadtoCanossa、HumiliationofCanossa)又称卡诺莎觐见、卡诺莎之辱等。指1077年1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从莱茵河畔的施派尔到艾米利亚-罗马涅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悔罪求恕以及围绕旅程的事件。8世纪中叶教皇国形成后,罗马教皇不断同西欧各国国王发生冲突。1073年,被称为“神圣的魔鬼”的格列高利七世(即额我略七世)当选为教宗。额我略七世不学无术,但政治野心很大。1075年,他发布了《教宗训令》27条,宣称“唯有教宗一人有权制定新法律、决定教区划分”;“唯有教宗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权力”;“教宗有权废黜皇帝”;“教宗有权解除人民对的统治者效忠的誓约”;“罗马教会从未犯过错误,也永远不会犯错误”;“凡不与罗马教会和谐的...
· 卡诺莎之行
历史背景教宗额我略七世试图对神职人员的“叙任权”进行改革,受到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的很大阻力,是为叙任权之争。传统上,皇帝参与任命主教和其他圣职人员的权利,所以亨利对教会提出抗议,并否认额我略七世为教宗。1075年6月9日,在巴特朗根萨尔察发生暴力事件,被亨利镇压。额我略采取的对策是:在1076年四旬斋期,将亨利处以破门律绝罚,逐出教会,并宣布罢黜亨利的王位,并且额我略还说,一年后,此绝罚将成为永久绝罚。1076年10月16日,阿奎莱亚宗主教和教宗特使在奥本海姆会见了德国诸侯,发誓不承认亨利,除非教廷宽恕亨利。亨利担心德意志贵族的进一步叛乱,觉得必须与教宗和解,他的对手安排他与教宗在奥格斯堡会面。旅程额我略的路线但是额我略七世担心亨利会带来他的军队,夺取教宗的权力。他从罗马北上的旅程花了一段时间,在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的意大利城镇,试图获得人民的支持,并评估他在圣职人员中的力量。在今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