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南北朝被称为“史学三裴”是哪三个人?“史学三裴”们有哪些贡献?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37
转发:0
评论:0
南北朝被称为“史学三裴”是哪三个人?“史学三裴”们有哪些贡献?,史学三裴指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人。在南北朝的史学领域,活跃着裴松之祖孙

  史学三裴指裴松之、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人。在南北朝的史学领域,活跃着裴松之祖孙三人,他们分别以其不朽巨著丰富了祖国的史学宝库,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裴松之

  裴松之(371—451),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人。八岁便学通《论语》、《毛诗》。他博览群书,三坟五典皆能触类旁通。立身处世,俭朴随和。20岁上便拜殿中将军。东晋孝武帝太元(373—396)年间,朝廷招揽各界名流参与国家大政建设,裴松之也以才当选,正值风流年少,才华横溢,颇得同仁赏识。之后,裴松之拜员外散骑侍郎。

  刘裕在为奠定南朝刘宋基业而大举北伐之时,特请裴松之为司州主簿(刘裕为刺史),很快又转治中从事。不久刘裕攻克洛阳,遂令他居于洛阳行使全权。刘裕在与裴松之相处的过程中,非常钦佩他的才干,因此一再地委以重任。刘宋王朝开国之初,刘裕便派人带敕急召裴松之回京,他说:“裴松之廊庙之才,不宜久居边务,今召为太子洗马,与殷景仁同,可令知之。”

  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以《三国志》过于简略,委托裴松之为其作注。书成,文帝赞之曰:“裴世期不朽矣。”后文帝又委其续修何承天未竟之“国史”(南朝之“宋史”)。不想,还未及再展才华,便于元嘉二十八年卒,年80岁。

  裴松之除《三国志注》65卷外,还有《文论》、 《晋纪》、《集注丧服经传》等著作行于世,在裴氏家族中算得上是著述较丰的一位。

  裴骃

  裴骃,字龙驹。裴松之子。与其父一样,裴骃少秉家学,酷爱经史,官至中郎参军。他一生把主要精力倾注于史学研究领域,尤其为《史记》加注,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古代杰出的史学大家。

  裴骃曾多次反复阅读《史记》,深感无注给后人阅读和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和不便,于是他经过多年艰辛努力,终于撰成《史记集解》130卷,为后世研究我国古代史提供了丰富资料。后来,唐司马贞又撰成《史记索隐》13卷,张守节撰成《史记正义》30卷。后世将这三种注本合称为“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是《史记》问世以来第一部为其作注的大型综合性注本,裴骃的大名也将随着“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一书而流传千古。

  裴子野

  裴子野(466—528),字几原。裴松之曾孙,裴骃之孙,裴昭明之子,著名史学家。

  子野善为文,尤精通历史。其曾祖父裴松之曾打算续修何承天之“国史”(即南朝之宋史),未及动笔便去世,裴子野决心继承曾祖遗志,完成“宋书”。但这时,齐永明末年沈约所撰《宋史》已刊行于世。于是,裴子野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所掌握的史料,把《宋史》删编成一部《宋略》,凡20卷。《宋略》无论在叙事还是评论方面都超过了《宋书》,令沈约也自叹弗如。《宋略》一刊行,便受到人们的好评,兰陵萧琛说其评论部分足可与贾谊的《过秦论》分庭抗礼。吏部尚书徐勉之举荐他为著作郎,主修国史及起居注。不久,又转中书通事舍人,敕掌中书诏诰的起草工作,这使裴子野得以有大显才华的机会。

  梁普通七年(526),梁武帝出师北伐,命裴子野作《移魏文》,子野提笔立成。武帝望着子野称赞说:“其形虽弱,其文甚壮。”曾有人向他:“子为文何以速成?”子野答:“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正是言为心声也。晚年又着手撰修《齐梁春秋》一书,未竟而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裴松之简介南北朝史学家裴松之与《三国志注》
裴松之简介:闻喜裴氏是中国古代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这个家族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业绩。自汉、魏、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在两千多年中,裴氏家族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方面,人才辈出。在各个学术领域卓有成就者更是指不胜屈。其中裴松之声名尤著。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他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义熙初,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后升调回朝廷,改任尚书郎。东晋时历仕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入宋后任中书侍郎。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令裴松之广采三国各类史籍为陈书作注。裴松之受诏后,上搜旧闻,傍摭遗逸,经过三年的精心撰作,终于在元嘉六年(429)七月写成《...
· 裴松之简介南北朝时期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生平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注》作者。与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裴松之为士族官僚家庭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禄大夫,父裴珪曾任正员外郎。裴松之从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年),裴松之任殿中将军,时年20岁。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联合兖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兵败,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荐裴松之担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虑风险过大,迟迟不肯动身。不久,军阀火并,庾楷死于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义熙初,裴松之先后担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等职,后升调回朝廷,改任尚书祠部郎。义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刘裕(即宋武帝)率军北伐。裴松之时任司州主簿随军北行。刘裕十分赏识裴松之,赞他有“庙廊之才”,将他...
· 汉末三国时期有哪些裴姓人物?
汉末虽然留下的记载较少,但是结合各方面的史料,也能发掘出人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篇就来聊聊汉末时期的裴姓人物们。梳理了《三国志》、《后汉书》中提及的裴姓人物们,列个名单:裴茂、裴秀、裴潜、裴徽huī、裴浚、裴頠wěi、裴黎、裴康、裴楷、裴绰、裴玄、裴钦。这些人中不乏裴秀、裴徽、裴楷这样的名士,闻喜裴氏在汉末时期就已经是地方著姓。“三年夏四月,遣谒者裴茂率中郎将段煨讨李傕,夷三族”——《后汉书·献帝纪》【裴茂,汉末时期在朝中效力,也是历任县令、郡守、尚书后才留在了朝中,并且领兵剿灭了李傕,让李郭之乱拉下帷幕】“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也”——《三国志·裴潜传》【裴潜,裴茂之子,汉末避乱荆州,曹操拿下荆州时才加入曹魏阵营,他在各个官职上的表现颇得曹操欣赏,先后担任过兖州刺史、荆州刺史,最终被追谥为“贞侯”。】“乃令散骑常侍裴秀、给事黄门侍郎钟会咸与大将军俱行”——《三国志·高贵乡公纪》【裴秀,...
· 三国裴潜传记
三国裴潜传记裴潜字文行,河东闻喜人也。魏略曰:潜世为著姓。父茂,仕灵帝时,历县令、郡守、尚书。建安初,以奉使率导关中诸将讨李嘤泄Γ封列侯。潜少不细行,由此为父所不礼。避乱荆州,刘表待以宾礼。潜私谓所亲王粲、司马芝曰:“刘牧非霸王之才,乃欲西伯自处,其败无日矣。”遂南m长沙。太祖定荆州,以潜参丞相军事,出历三县令,入为仓曹属。太祖问潜曰:“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时代郡大乱,以潜为代郡太守。乌丸王及其大人,凡三人,各自称单于,专制郡事。前太守莫能治正,太祖欲授潜精兵以镇讨之。潜辞曰:“代郡户口殷众,士马控弦,动有万数。单于自知放横日久,内不自安。今多将兵往,必惧而拒境,少将则不见惮。宜以计谋图之,不可以兵威迫也。”遂单车之郡。单于惊喜。潜抚之以静。单于以下脱帽稽颡,悉还前后所掠妇女、器械、财物。潜案诛郡中大吏与单...
·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
三苏是指哪三个人?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又擅长绘画和书法。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现存2300多首诗,340余首词和散文。他的诗意境新、笔力壮、变化多。佳作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他是宋代词坛豪放派的创始人,词作视野开阔,想象丰富,笔力奔放,雄健豪迈。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文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