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皇帝吃饭同一道菜只能吃三口?此事纯属造谣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1
转发:0
评论:0
清朝皇帝吃饭同一道菜只能吃三口?此事纯属造谣,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叫做“菜不过三口”。指清朝皇帝吃饭时,每道菜最多只能吃三

  着一个说法,叫做“菜不过三口”。指清朝皇帝吃饭时,每道菜最多只能吃三口。

  嗯,就是下面这种场景。

  到了吃饭,不,进膳的时候。皇帝一声吆喝,不,一声令下,餐桌上瞬间摆上几十道热腾腾的美味佳肴。皇帝胃口大开,提起筷子,对着一碗红烧猪蹄子就开吃。一口、两口、三口,吃完三口后还想下筷——咦,怎么连猪蹄子带碗都不见了?

  原来,站在一旁服侍皇帝进膳的太监,心情紧张地盯着皇帝和菜肴。一边盯着还一边数数。一二三,等到皇帝吃完第三口猪蹄子,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这碗红烧猪蹄子撤下去。这样,皇帝想吃第四口猪蹄子,也是万万不能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据说,是因为清朝后宫规定,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皇帝在食物上的喜好,以免有人在饭菜里下毒。皇帝对一道菜吃三口以上,说明他喜好吃这道菜。如果刺客在这道菜上做文章,那就遭了。所以,一定不能让皇帝对一道菜吃三口以上;吃完第三口就要迅速撤走,而且两个月内不会出现在皇帝的餐桌上。

  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真的。

  如果你穿越回清朝,当了一名服侍皇帝进膳的太监,真的撤去皇帝吃了三口的菜肴,你就麻烦了。遇到不太讲究吃饭的道光皇帝,挨一顿训斥是少不了;遇到雍正皇帝这种暴脾气,项上人头还保得住的话,就算你运气好。

  事实上,翻阅史料,不管是《清实录》《清史稿》,还是《大清会典》《起居注》,都找不到皇帝只吃三口菜的记录。我们知道,在历朝历代中,清朝宫廷生活的记载最为详细,资料保存最为完备。对于这些官方记录里都找不到的事情,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纯属虚构。

  其实,皇帝喜欢吃什么菜肴,在宫廷里面并不是什么秘密。雍正皇帝喜欢吃肉末烧萝卜;乾隆皇帝喜欢吃鸭肉和豆腐,还对冰糖炖燕窝情有独钟;嘉庆皇帝喜欢吃槟榔,北方不产槟榔,他还曾特意在奏折中,用朱批写明让粤海关监督时常送一些过来;道光皇帝喜欢吃炒鸡蛋……我们也从没听说有刺客在这些菜肴和零食中下毒。因为,这种做法很傻。

  皇帝使用的餐具,都是银质的。古代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制作毒物时往往残留有硫、砷等重金属。当这些硫与砷的残留物与银接触时,会发生化学反应,分别反应生成硫化银和砷化银。硫化银和砷化银的颜色都是黑色。这样一来,毒物不就显露原形了?

  除了用银质餐具防止刺客下毒,宫廷还设置了一道“人肉防线”。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写过一本回忆录《我的前半生》,记忆了他当年在皇宫里的生活,里面提到了皇帝进膳的场景:“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了同样的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过,叫做‘尝膳’。”

  意思是说,皇帝吃的每一道菜肴,都曾经被太监舔过?

  这倒不至于,太监会准备专门的试吃工具,不会直接就在菜肴里动嘴。

  总之,皇帝要防止别人下毒,有很多办法,不会采取“菜不过三口”这种既遭罪、又浪费的做法。

  与网文流传的说法相反,服侍皇帝进膳的太监不但不会阻止皇帝用膳,反而会精心记录皇帝的用膳细节,研究皇帝的口味,如喜欢吃咸豆花还是甜豆花,喜欢先喝汤再吃饭还是先吃饭后喝汤,以便改进膳食制作,争取做出皇帝更喜欢的菜肴。

  到了后来,为了更好地满足皇帝的口舌之欲,宫廷在御膳房之外,还给皇帝准备了一个小厨房,开小灶。皇帝可以随意选择膳食品种,想吃就吃。

  意想不到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不能吃饭?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空着肚子不能吃饭,还在嘴里含一块人参?自古以来,长得再精壮的人,也要按时吃饭,吃饱了吃才有力气干活。尤其是我们现在的人,非常的注重身体健康,一日三餐是必备的,有时候再加个餐什么的。但是古代清朝的时候,官员们每天上朝一般都是空着肚子,不吃饭去的,不知道有人是否知道具体原因呢?其实,清朝的人们是很重视养生的,平时的作息吃饭的时间都很规律,但是唯独上朝的时候不吃饭就去。我们平时在电视剧上看到的官员们都是需要每天都要去上朝的,面见皇上然后禀报一些民间的大概状况。实际上,真正的清朝官员们并不是这样每天都要去上朝的。清朝的朝会分为好几种,一般的大朝会像元旦这些节日,在京城的官员会要求全部参加,而常朝都是五天或者十天举行一次,这种朝会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可以参加,有资格参加这种朝会的官员加起来一共也就三四十人。还有皇帝每...
· 清朝皇帝吃饭摆谱儿每顿标准120道菜
皇帝贵尊人间天子,穿的是龙袍,住的地方是金鸾宝殿,行以辇代步。食,自然也不同寻常。皇帝如何吃饭,是不是如普通人家那般,一家老小围坐一桌?吃的是不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在魏晋时期,曾有用人乳汁做菜的传说,后来的皇帝御膳中是不是这样?这个问题在过去是皇家机密,秘不示人。皇帝怎么吃饭,各个朝代有各个朝代的吃法。饭菜的丰盛程度和搭配方法,也因皇帝们口味和喜欢的不同而有异。目前知道比较多的是明清皇家的吃法。皇帝并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如清朝皇帝,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网络配图皇家自称孤家,吃饭时也是自己一个人吃,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因为菜太多,桌子摆得满满的,用餐时远处的菜便够不着。但不必担心,皇帝吃饭时,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送到嘴边。皇帝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
· 清朝皇帝吃饭有哪些规矩?皇帝吃剩的饭菜怎么办
清皇室源起于东北满族,因此在饮食上沿袭了东北满族的饮食习惯,每天只吃两顿正餐,称为早膳和晚膳。早膳一般在早上六点至八点半进行,晚膳在十二点至下午两点进行,夏秋两季则提早一个小时。两顿正餐之后,各加一顿小吃,时间不固定,如果皇帝临时想吃什么,就随时传人送上。按照清宫规制,宫中的膳食机构内内务府和光禄寺,皇帝的日常膳食由内务府下面的御茶膳房负责,各种宴会则由光禄寺的礼部和礼部精膳清吏司和御茶膳房共同承办。御茶膳房包括膳房、茶房和清茶房,其中膳房设总领三人,承应长二人,承应人十五人,庖长三人,庖人二十人;御茶房和清茶房共有一百二十多人,此外还有太监一百五六十人。皇帝每天的膳食先由御茶膳房官员开列出膳单,经内务府主管大臣审阅、备案后,才能烹饪制作。皇帝平时用膳的地点不固定,大多在寝宫的东、西间或办事场所。用膳时,东西两边不得走人,上菜的人全部走中间南门,东西两边是给皇帝留用的,因为皇帝要坐东朝西用...
· 古代的“菜”只指蔬菜不指肉类?直到清朝才有荤意
如今的“菜”,鸡鱼肉蛋、倭瓜葫芦,都包括在内。上街买“菜”也好,酒店点“菜”也罢,“菜”早就既包括素,也包括荤了。但在古代,“菜”只有蔬菜之义,一点也没有荤味。那么,“菜”是何时有了荤意的呢?《说文》曰:“菜,草之可食者。”《小尔雅·广物》也说:“菜,谓之蔬。”这里的“菜”都是青菜、蔬菜之义,没有一点肉味。先人们开始以菜充饥,是不得已而为之。“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也是饥饿所迫。《内经》说“五菜充饥”,在早已解决温饱问题的今天,按营养学解释,并无不妥。看来,“菜”字最能解释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曲折历史。现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谈到蔬菜的原产地首推中国,是有科学依据的。“菜”义的扩大,与荤菜的价贱密切相关。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说荤菜的由来与东南沿海渔民有关,那时候蚌肉“贱之如菜”。杜甫也有描写江边渔民生活的诗句:“异俗吁可怪,斯人难并居。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鱼比蔬菜更便宜,当...
· 清李鸿章清洋人吃饭,菜不够吃把东西放一起煮,竟成一道名菜!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5月,李鸿章率领使团以“钦差头等出使大臣”身份,赴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离开俄国后李鸿章一行又前往英、法、德、美等国进行访问。此行与其说是访问,还不如说是休闲旅游,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国事。在这次出国访问中,李鸿章在美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一年的8月底,李鸿章的使团在美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还刊登一则消息说:“美国民众都想一睹清国总理大臣的风采,因为此人统治的人口比全欧洲君主所统治的人口总和还要多”。来而不往非礼也是中国由来已久的传统。因此,为了答谢美国官方和民众的热情款待,李鸿章决定在纽约举办中式宴席来款待和答谢美国各界人士,并派人到华人聚居的唐人街置办酒席。而就在这次宴会中,李鸿章无意间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举行宴会的那一天,美国各界人士云集唐人街,这引起了好奇心极强的美国公众的关注。过去,美国人是很少去唐人街的,更难得在那儿就餐。唐人街的酒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