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水灌晋阳——智瑶围困赵襄子于晋阳城却遭反杀的故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958
转发:0
评论:0
水灌晋阳——智瑶围困赵襄子于晋阳城却遭反杀的故事,水灌晋阳,公元前455年,智氏胁迫韩、魏两家共同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退居晋阳

  水灌晋阳,公元前455年,智氏胁迫韩、魏两家共同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瑶围困晋阳而不能下,于是引水淹灌晋阳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百姓“易子而食”,然城依旧巍然屹立,“民无叛意”。生死存亡之际,赵氏派家臣张孟谈趁夜出城密会韩、魏,一番“唇亡齿寒”的剖析,正中魏、韩要害。于是三家里应外合,共灭智氏,三家尽分智地,赵氏多得十城。

  赵简子卒后,智瑶成为执掌国政的正卿,开始专擅晋国国政,智氏也逐渐发展成势力最强的家族,其“主骄臣奢”更是无以复加。智氏恃强先后向韩、魏索要土地,韩、魏实力较弱,无奈之下只好避其锋芒,将万家之邑送与智瑶。智瑶贪心不足,又指名向赵索要蔡和皋狼二地,被赵襄子拒绝。赵襄子继承父业后,首先设计灭掉北方的代国,实力与智氏不相上下,且皋狼乃赵氏祖先发祥地,赵襄子岂肯拱手相让。公元前455年,智氏胁迫韩、魏两家共同出兵攻打赵氏,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瑶围困晋阳而不能下,于是引水淹灌晋阳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百姓“易子而食”,然城依旧巍然屹立,“民无叛意”。生死存亡之际,赵氏派家臣张孟谈趁夜出城密会韩、魏,一番“唇亡齿寒”的剖析,正中魏、韩要害。于是三家里应外合,共灭智氏,三家尽分智地,赵氏多得十城。赵襄子也接替智瑶成为晋国执政卿。

  公元前458年,浇铸了战国时代近200年光辉灿烂的赵文化基业的晋国正卿赵简子在持晋国政五十年之后溘然长逝,接替他的,不是长子伯鲁,而是庶子赵无恤。

  赵无恤起初在众多兄弟之中并没有引起赵简子太多的注意。一天,善于相面的晋国名士姑布子卿来赵府做客,赵简子把儿子们叫出来请姑布子卿看相,子卿看过之后,委婉地说:“这里面没有未来的正卿。”简子道:“难道赵氏后继无人了吗?”子卿说:“我刚才进来时在路上见到一位公子,那大概也是您的儿子吧?”于是,几乎从未被简子重视过的赵无恤第一次真正走入了大家的视线,走入了赵国的历史。一见到无恤,子卿立即站了起来:“这就是未来的正卿!”简子道:“这个孩子出身卑贱,母亲是翟族的奴婢,他能够做尊贵的正卿吗?”子卿道:“上天赐与天赋,即使出身卑微,也一样能够彰显尊容。”

  在此之后,赵无恤很快就显示出超出于常人的才智与雄心。

  赵简子将日常言词写在竹简上,交给了儿子们让他们牢记于心。三年之后,简子向儿子们问起戒训,伯鲁一句也想不起来,竹简也早已不知遗失于何处,只有时刻将竹简藏于衣袖之中的无恤对答如流:“赵氏一旦有难,不要嫌晋阳路途遥远,尹铎年青,一定要据守晋阳……”

  又有一次,赵简子对几个儿子说:“我在常山藏有宝符,你们谁能找到谁就有赏。”常山据说在今天河北曲阳西北,其它几个儿子无一例外的空手而归,只有无恤胸有成竹地告诉大家他找到了简子的宝符:“从常山居高望去,代国尽收眼底,代国便是我们的囊中宝物。”

  经过长期细致的考察,赵简子最终废长立幼,改立无恤为世子。

  赵简子的举措虽然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事实证明,正是由于他对继承人的正确选择,才有了后人称道的“简襄功烈”,方使赵氏家族在晋末四卿激烈的权力角逐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最终奠定了赵国二百年的基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董安于血溅晋阳城
太原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城市,但是,很多并不知道,如今的太原城历史只有1500年。那么,前面的1000年在哪里呢?答案是:晋阳古城。令人惋惜的是,这座世界军事史上最为坚固的古城,在抵抗了千年的风雨后,最终毁灭在宋朝赵光义的手里。晋阳古城遗址中心古城营村来源:祁F晋阳城是战国时期赵国发家的资本。但是,建筑这座古城的却是一个叫董安于的人。董安于这个人名头不大,但提起他的前辈董狐却是赫赫有名。当初赵盾的兄弟赵穿刺杀晋灵公之后,作为史官的董狐当即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赵盾找他笔下留情,一再辩解这是兄弟干的事,与自己无关。但在董狐看来,国君虽然不是你赵盾亲手所杀,但你作为执政大臣却没有追究此事,与凶手没有什么区别。赵盾无奈董狐,从此就背上了弑君的名声。但是,赵家和董家还就没结下什么梁子。赵家到了赵简子当政的时候,董家的后代董狐就是他的得力助手。当时,衰弱的晋国被六卿把持朝政,国君越来越像个摆...
· 变法图强——水灌晋阳
?根据线报,智韩魏三家已经在暗中调动兵力,准备动手了。“我们不能在这里等着,这等于等死。”赵无恤决定离开新绛,那么,去哪里?两个选择:邯郸,或者晋阳。“邯郸吧。”谋士们纷纷建议,这有道理,因为邯郸仓库充实,城墙坚固,利于防守。并且,还方便向齐国求救。实在不行了,还能逃亡齐国,说不定在那里还能碰上范家和中行家的人。总之,去邯郸是比较稳妥的方案,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逃。“孟谈先生,你怎么看?”赵无恤问张孟谈,这个时候,他最相信的就是张孟谈。“不要去邯郸,邯郸经历战事多年,当地守官搜刮民脂民膏,所以库府充足,可是百姓怎么会与我们同心?晋阳不同,当年董安于经营晋阳多年,对当地百姓十分宽厚,后来尹铎治理晋阳,沿袭董安于的做法,所以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他们一定会与我们同心协力。依我看,晋阳是唯一选择。”张孟谈的观点与众不同,更注重人民的因素。晋阳是用来守的,邯郸是用来逃的。张孟谈原本想说这样的...
· 赵襄子与智伯的恩怨情仇,和最终的晋阳之战
赵襄子智伯之怨简子死后,晋国正卿由智伯瑶取而代之。智伯为晋国正卿后,竭力发展自家势力,很快成为智、赵氏、韩氏、魏氏等卿大夫中,权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家族。晋出公九年(公元前466年),智伯与赵襄子一同率兵包围郑国京师,智伯让襄子率先领军攻城,襄子则用外交辞令推脱,让智伯出兵,能言善辩的智伯此时却愤而骂曰:“你相貌丑陋,懦弱胆怯,赵简子为什么立你为继承人?”襄子答道:“我想一个能够忍辱负重的继承人,对赵氏宗族并没有什么坏处罢!”四年之后,智伯与赵襄子再次一同讨伐郑国,智伯带着几分醉意向襄子灌酒,遭襄子拒绝,智伯竟将酒杯扔到襄子脸上。襄子的官兵都要求杀掉智伯以洗刷耻辱,襄子回答:“主君之所以让我做储君,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权力的膨胀,助长了智伯独吞晋国之心。前455年,智伯假借晋侯之命,巧以恢复晋国霸业为由,向赵、韩、魏三卿各家索取一个万户之邑。韩康子、魏桓子明知这是智伯意在削弱...
· 赵宋火烧晋阳城,王氏避居蚕石村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中华儿女都从炎黄子孙自称,都把炎黄二帝视为自己的祖先,因为追根溯源,炎黄二帝就是中华王氏之根。这个发端于炎黄二帝,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王氏,就是把炎黄二帝与每一个中华儿女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而这个桥梁和纽待的核心,就是枝相连气相投,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中华民族巨大的向心,为凝聚力和稳定性,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文化的,固而是坚不可摧的,是忘不掉,批不倒,割不断的。一、王氏的发源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我们共同的祖先是炎帝、黄帝。王姓是我国四大姓之一,黄帝姓姬,出自姬姓。黄帝四十一代乃周灵王,四十二代太子晋。太原王氏系姓始祖太子晋,乃周灵王的儿子太子名晋,字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本姓姬,有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者,如王、公、伯、侯;所以改为姓王。█太子晋塑像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其弟继位,是为景王,晋公子宇敬任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己不...
· 李渊为何在晋阳起兵反隋?晋阳的兵力如何?
李渊,字叔德,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在朝的官员,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亲李昞,原是北周时的当朝大官,后来隋文帝统一全国,建立隋朝以后又在随朝为官,被隋文帝封为唐国公。可以说李渊从小出生于贵族家庭,在七岁的时候就世袭了父亲的爵位,成为了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隋朝皇后独孤皇后的姐姐,独孤皇后作为李渊的姨母,自然很疼爱他,所以李渊入隋以来就受到隋文帝的重用,先后任命他为淮、陇、岐三州刺史、荥阳、楼烦二郡太守,后又被召回担任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公元604年,杨广弑父杀兄登上了皇位虽然前期我们看到了他努力的成果,但是杨广本身就好色、骄奢,以至于在他执掌政权的后期,他开始为所欲为,不听劝阻,不顾天下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为了国家疆域的扩大,不看清自己的实力就去攻打高丽,最终虽然胜利了,但是隋军也遭受到了重创,后来他又大兴土木、修宫殿、开凿运河、修驰道,为了满足自己的享乐,杨广搜刮民脂民膏,收押社会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