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满清皇帝上朝是说汉语还是满语 汉人还说汉语写汉字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09
转发:0
评论:0
满清皇帝上朝是说汉语还是满语汉人还说汉语写汉字吗,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历史上的每次时代更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历史上的每次时代更替都伴随着战争冲突,更习易俗,更何况是满人入侵汉人并获得成功的历史时期,清朝统治者为了让汉人显示归顺之意,就下令剃发易服,让百姓们把头发剃成满人的模样,于是就有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阴八十一天这样惨绝人寰的悲剧。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大清朝强迫了汉人改变衣食住行,那汉人还说汉语写汉字吗?满清皇帝上朝时,是说汉语还是满语呢?

  首先,“上朝”这种大型仪式并不是像清宫剧里演的那样每天都来一次,现实中这样的情况一年也出现不了几次,根据史料记载,乾隆十七年时,上朝连带集会、祭祀等这种有牌面的活动只有十六次,而平常皇帝和大臣之间议事总是以“召见”的形式展开。召见时,在皇太极时期,满朝文武大臣几乎全是满人,所以当时交流一直用的是满语,既能避免同化,又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密效果。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逐渐认识到汉人和汉文化的重要性,到了爱新觉罗·玄烨统治时期,也就是康熙年间,汉臣已经占到朝堂大臣的很大一部分,这时就要求部分汉人和满人重臣需要精通两种语言,而皇帝在重要场合还是使用满语,非正式场合就随意了。

  到了雍正时期,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已经渐渐渗入到了满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连雍正本人也“深受其害”,不仅精通汉语,对蒙语都有所了解,甚至还自创了一段时期的官话——北京话。皇帝都这么做了,上行下效,底下的满人大员更是不用说了。

  如果说雍正让汉文化有了进入满人群体的权利,那乾隆就是一个真正的推行者了,乾隆从小痴迷儒家文化和汉文,一生光写诗就写了一万多首,字画书法更是堆积如山,炫耀汉字功底成为了乾隆的嗜好之一,同样,,下必逢迎,乾隆掀起的汉文化热潮,让众多满臣贵族现了不少大文豪,到了咸丰、同治时期,汉族大臣几乎占满整个朝堂,为满人皇帝撑起了整个国家。

  在乾隆之前,朝廷的奏章、圣旨等官方公文使用的字体还是满文,在此之后,随着汉语成为清朝的主要语言,满清统治者意识到要想长期统治中原,从皇帝到民众普及汉字是必然的,汉字也因此慢慢地成为了官方用字,到了光绪年间,张之洞甚至上书:全国各地方言众多,为加强工作效率和统治,建议普及官话,也就是普通话。慈禧垂帘听政后,满文化已经基本在全国消失了,只有皇帝等满族贵族为了保留家训,学习一些满语,到了宣统时期,溥仪在晚年的回忆录中写道:关于满语,他只会一个字“起”!待百官跪下,一声满语“平身”后,就用汉语进行交流了。

  清朝延续了二百七十六年,也就是说出生在“白山黑水”的满人入侵中原统治了汉人近三百年,结果不仅没有彻底奴役这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底蕴的民族,反而被同化改变,几乎丢掉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传承。如今全国的满族人口虽有上千万人,但能说满语的已不足百人,大部分的满族年轻人也早已忘记了自己的清朝贵族身份,再过三五十年,随着老一代的逝去,满文化可能就真的成为了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朝时期满汉融合,皇帝上朝讲“满语”还是“汉语”?
清朝时期满汉融合,皇帝上朝讲“满语”还是“汉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将可以在那些清宫剧当中看待皇帝上朝时的画面或是大臣启奏等一些情节。我们在影视剧中所听到的都是使用汉语进行交流,那么在历史上,作为统治者的清朝皇帝,他们在上朝的时候与满汉大臣都会有交流,那么他们使用的是什么语言呢?是汉语还是满语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众所周知,清朝政治体系主要是由满汉两族构成的。不同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语言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交流上的障碍。清人入关后,朝廷官员基本上都是满族人,所以在清朝早期,满语是官方语言,少数进入朝廷的汉臣也必须学习满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汉族大臣对着满文学习时的表情,估计和我们今天对着英语单词时的表情相差无几。可是,既然是两族融合的过程,那单方面的学习必定是不够的,所以,清朝皇族也在逐渐学习汉族文化。想象一下,两族人顶着大辫子造型,摇头晃脑地学习对方的语言...
· 揭秘清朝皇帝上早朝是说满语还是说汉语?
满清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其入关是铁血的政策,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否则留发不留头,为此制造了嘉定十屠、扬州七日、江阴81天等惨案,被杀的人不计其数。而在现代很多的清代影视作品中,经常会看到清朝皇帝上早朝的情况出现,而且都是一口的汉语。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么?首先要交代一下啊,清朝的皇帝在做皇子的时候,是必须要掌握三种语言的,那就是汉语、满语和蒙古语,而且不但能说,而且还要会写。在清朝乾隆以前,皇帝上朝议政绝对使用满语。网络配图这主要是因为:一者保持满清的民族特性,避免被同化,跟剃发易服是一个意思;二者,也为了保密,当时普遍不信任汉人,因此上朝说满语,保密程度很好;三者,全国的官员满族人占了大部分,而且汉人要做官,满语必须是要懂的,如当时著名的汉臣张廷玉,满语就特别好。除了上朝,当时写公文,也必须要用满语,因为当时皇帝汉语还是掌握不好,错别字连篇,底下的官员汉语那就更是差了。因此,当时来往公文...
· 汉语族
与罗曼语族比较参考文献李敬忠《语言演变论》,广州出版社,1994年。ISBN7-80592-204-7参见汉语汉语方言
· 乾隆皇帝语言能力超群精通满语汉语及蒙古语
很多人游故宫,都惊诧于导游讲的所谓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却忽略了位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的一间小小书斋。它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书房。透过窗户,窥探这仅八平方米的小小书斋,驻足于此,也总能令人付思联翩。乾隆皇帝作为“文奋武钦”的一代帝王,其书房虽小却极为雅致。楠木雕花隔扇将其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摆设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其御笔手书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书法),从内容可见乾隆之胸襟与志趣。“三希堂”的陈设幽雅朴素,既弥补了空间的不足,又带有极强的人文气息。古朴而不失优雅,清新而富有内蕴。书斋之所以改名为“三希堂”,是因为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
· 乾隆皇帝精通满语汉语及蒙古语语言能力超群
很多人游故宫,都惊诧于导游讲的所谓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子,却忽略了位于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的一间小小书斋。它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的书房。透过窗户,窥探这仅八平方米的小小书斋,驻足于此,也总能令人付思联翩。网络配图乾隆皇帝作为“文奋武钦”的一代帝王,其书房虽小却极为雅致。楠木雕花隔扇将其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摆设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其御笔手书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豪素指书法),从内容可见乾隆之胸襟与志趣。“三希堂”的陈设幽雅朴素,既弥补了空间的不足,又带有极强的人文气息。古朴而不失优雅,清新而富有内蕴。书斋之所以改名为“三希堂”,是因为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