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下,为什么满语没有普及?满语没能称为官方语言
大家都知道,在满族人结束明末混乱时期,统一天下建立了清朝之后,为了达到控制汉人的目的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清朝统治者为此专门制定了许多违背汉人伦理纲常的政策,如剃发易服、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当然,最终满族人想同化汉人的目的确实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达到了。
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所存在的最核心的标志是这个民族的语言,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文字母借来创制满文。
满族人在文化上对汉文化有诸多苛刻,却唯独没能消灭汉语让满语成为官方语言,甚至,统治阶层中不乏有汉语造诣相当高的人。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原因无非有如下方面:
历史上少数民族统一中原之后其实都大力推行过本民族语言。例如:金灭宋之后,便大范围强制性的教授本民族语言——女贞语。
也正是因为统治者这样的努力,很多汉人学习女贞语言学习到了忘记本民族语言的地步。
这样的事实在陆游的诗中就有体现:“东都儿童作胡语,常时思此气生瘿”就描述了金朝都城汉人儿童都说女贞语而不说汉语的情况。
但是,奇怪的是尽管金朝统治者已经费劲心力的推行民族语言了,并且很有成效,但汉语依旧没有被灭绝。
甚而至于很多社会的高层人士反而对汉语言痴迷不已,造诣颇高。
可见,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而清朝统治者就注意到了这点。
第二就要谈到清朝统治阶层——满族人的民族性格了,因为,从一开始清政府就是在清军嗜血无情、暴力的铁蹄下建立的。
因而,在“剃发易服”政策的推行过程中,他们并没有采用劝解等手段,而是汉人不接受就强制执行,反抗者就格杀勿论。
从这些事实看来我们可以说在执行民族同化方面,清朝统治者的表现更加趋向于用暴力解决。
退一万步讲,满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民族,在未入关之前我们汉人称其为“蛮夷”。蛮夷之地去的人少,了解的人更少,更不要说满族的语言了。
满族人口相对汉族人口来说实在是少得很,那么,有文化的就更少。而汉人自唐朝推向科举制以来,只要有能力就尽可能的学习文化知识,就连小孩子也会写诗吟诗。
反观满族人就不那么重视文化了,传播任何一种思想文化是需要传播者的,就像唐朝鉴真东渡传播佛教一样,而就当时的情况而言,清统治者找不出那么多合适的人。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清朝刚刚建立,虽然,清军当中优秀的武将众多,但是,治国是需要文臣的,而当时清统治者文臣的有生力量没有那么多,所以,他们就需要拉拢汉人文臣,只有汉人才熟悉应该怎么统治汉人。
况且,拉拢汉人又是一条快速获得治国人才的捷径,虽然,他们对叛国的文臣品德上嗤之以鼻,但是,能力是摆在那里的。
人往高处走,有了适当的优惠政策还怕没人来吗?
南明的礼部尚书钱谦益就是在这样的号召下叛国降清的,因此,要强硬的消除汉语及汉文化是不可行的。
更何况在此之时,天下刚刚大定,清政府忙于剿灭剩余反抗势力根本自顾不暇。
除了清初拥兵自重的各地藩王之外,在东南沿海临时建立的南明政府是一个特别的威胁,汉人心中反清复明的希望还在,要是再要求不说汉语那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
因而,我们所说的清朝统治者并没有像其它占领中国的少数民族一样提倡“灭绝汉语推行本民族语言”,其目的就是为了要拉拢汉人、维护统治。
当然,也正是因为汉语言及其文化本身的强大,才能屡次在外族企图消灭它时依旧顽强生存下来。
一些资料证实,直至清末,京师的某些下层满族还在使用满语,时至辛亥以后才逐渐消失。
不过20世纪中晚期,只有远在黑龙江流域与嫩江流域的少数村屯的满族人,还存在一些日常的满语会话。
甚至,有流传甚广的一则谣传:汉语官话方言之所以有翘舌音是因受满族汉语发音的影响,其实,这跟满语没有一毛钱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