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诸病源候论是谁写的?诸病源候论内容简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271
转发:0
评论:0
诸病源候论是谁写的?诸病源候论内容简介,《诸病源候论》,证候学专著。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巢

  《诸病源候论》,证候学专著。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年)。为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专著。全书分67门、1720候。卷1~27论内科诸病;卷28~30论五官科诸病;卷31~36论外伤科诸病;卷37~44论妇产科诸病;卷45~50论小儿科疾病。此书继《内经》、《难经》、仲景著作之后,使中医理论更为丰富。于病因方面尤多创见,使中医病因学说趋于系统、全面。如对传染性疾病之认识,就明确指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又如山区多“瘿”病乃其民“饮沙水”之故;岭南“瘴气”系“杂毒因暖而生”等等。亦明显超出前人见解。于病理及病证方面之论述亦较精审,超越古人。如消渴病每多发痈疖或水肿,这正是对糖尿病并发皮肤病及泌尿系统感染之最早描述。其论脚气病状曰:“自膝至脚有不仁、或苦痹、或淫淫如虫所缘、或脚趾及膝胫洒洒尔、或脚屈弱不能行、或微肿、或酷冷而疼痛,或缓纵不随,或挛急……若治之缓,便上入腹。入腹或肿或不肿、胸胁满、气上便杀人。”将脚气一病描绘得细致入微。其对水肿一病,分述至详。于妇科则经产带下、妊娠、无子等类;外科则详述痈疽疔肿诸疮之理,证候及预防等;于创伤外科,则记载有难度较大之肠吻合及血管结扎术等。在证候分类学上亦有较大发展,其别类分门系统而有条理,且征引典籍甚富,如《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所载近300种、5300多卷医书赖此书而保存。为研究隋以前医学成就重要文献。

  内容简介

  《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古典著作之一。它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集中论述各种疾病的病源与病候,内容丰富,是一部病因病理学的专门著作。它继《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之后,进一步研讨并发展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全书共五十卷,分六十七门,一千七百三十九论。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各种疾病。在论述诸病源候的内容中,有许多突出的成就。

  在病因方面,能突破前人的见解,提出新的论点,把当时的病因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流行性传染病,在隋代以前,绝大部分都概括于伤寒、温病和时行病中,认为是由于气候的变异,人触冒之而发病。但至《病源》,提出单纯触冒寒毒之气发病,则不传染;如“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则多相传染。所谓“乖戾之气”,很近似于对病原体的认识。此外,更提倡预先服药预防,控制传染,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关于地方病,如对岭南“瘴气”,指出是由于“杂毒因暖而生”。三吴以东的“射工”、“水毒”,是由于水源传染。山区多见的瘿病,是由于“饮沙水”而成等,指出了这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同地区的气候变化、地理条件等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疾病的地方性。另外,对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也都有所论述。

  对于寄生虫病,则有“湿䘌候”、“疮䘌候”、”九虫候”等,详细描述许多寄生虫的形态及其传染途径。特别对绦虫,指出是由于吃了半生不熟的牛肉和生鱼所致。并说“白虫相生,子孙转大,长至四五尺,亦能杀人”。观察非常细致,记载也是最早的。

  隋以前医家,都认为皮肤病是由风邪或邪热伤于皮肤肌肉所致。而《病源》则进一步阐明有虫毒为患。如对癞、疥、癣等病,都指出有虫寄生。这是发展了前人的六淫病因学说,已认识到有病原体的存在。又如对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认为原有“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引起风瘙隐疹”,似认识到发病有致敏原。如漆疮,认为“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明确了此病有个体特异性。

  又如对于破伤风病,明确指出:在外科,与金创感染有关;在妇人,与产褥感染有关;在小儿,与脐疮感染有关。并且与中风、贼风和风癫等作出鉴别。

  特别是对不育症,强调不能单方面责之妇人,与男子亦有关系。全面地分析了不育的原因,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病理方面,对很多疾病,也有详细的观察和系统的叙述。例如对麻风病病情的发展,症状的变化,都一一详加叙述。再如消渴、渴利、内消诸候,也基本反映现代糖尿病的大体病情。特别是消渴病多发痈疽或成水肿等是糖尿病并发皮肤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的最早记载。又如黄病中分别论述急黄、内黄、行黄、犯黄、癖黄等,补充了《金匮》黄疸篇的内容,使黄疸病的证候更加丰富。还有脚气病,从脚缓弱、疼痛不仁,到心腹胀急、上气以至肿满等,叙述了整个病程。对于痢疾,不但记述了不同的类型,而且对兼证、变证的记述,都较详细。又如水肿病,既叙述风水、皮水、大腹水肿和水注,又论及水症、水瘕、水蛊、水癖等,这样,对水病的论述较为完备。

  至于外科方面,对痈疽疔肿诸疮的病理、证候以及发展、预后等都有详细记载,并在创伤外科如肠吻合手术及其护理、结扎血管等方面,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关于妇科方面,对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以及妇人无子等,都讨论得非常细致。又如对小儿科方面,从养小儿、惊痫、疳证以至内、外科病之见于小儿者,均有重点地加以论述,并反映儿科的特点。

  本书对病理的论述,是以脏腑学说为核心的。如中风以五脏分证,虚劳分为五劳六极七伤,又归本于五脏。外科的痈疽、疮肿,亦以脏腑经络表里,分析病情的轻重缓急。妇科的月经、带下、妊娠、产后病,亦以冲脉、任脉、心与小肠经论述病情。即便小儿科,亦强调病分先天后天,脏气脆弱,易虚易实等。说明脏腑经络气血虚弱,病邪就能乘虚侵袭,否则邪气不能为害,这是阐发了《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精神。同时充分体现“辨证施治”的学术思想,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对伤寒病辨证,以证候为主,把六经病证的变化,集中起来加以比较分析。这是继王叔和之后,对张仲景《伤寒论》的又一种整理方法。又如对咳嗽、痢疾、心腹痛等,从新与久、寒与热、虚与实等方面,分析病情。同是口舌干焦,但有心脾病、肺病、胃病和胆病之分;同是大便难,但有成人与小儿,妇人产前与产后之异;同为妇科病,但有已婚未婚,已产未产之别。像这样的辨证精神,贯穿于全书。

  本书还发展了证候分类学。它把隋代以前和当时的各种病名证候,加以整理,分门别类,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它的分类方法,是首先分科,就全书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是从内科到外科、妇科、儿科的。在各科之中,又以几个方面分类。如病因分类、病理分类、脏腑分类、症状分类等。这些分类方法,是各有特点,又互相补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诸病源候论
注释张嘉凤:〈“疾疫”与“相染”——以《诸病源候论》为中心试论魏晋至隋唐之间医籍的疾病观〉。
· 诸病源候论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诸病源候论》
隋唐时医学也有较大的发展,表现在不同医学专著的问世。如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对各种病证的证候、病源进行探讨的专书,书中把1700多条疾病证候分成67门叙述,全书计50卷,包括内、外、妇产、小儿、五官诸证,其中不乏相当精彩的论述,如对寸白虫病因,过敏性疾病如漆疮,麻风病病因和证候的描述,均甚典型而正确,为当时重要的证候学专著,影响较大。《诸病源候论》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集第五世纪以前病候之大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病固病理学专著。其继《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之后,进一步探讨并发展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实为我国医学遗产中一部宝贵的文献,陈邦肾等人曾赞誉这是有隋一代千石不朽的著作,或许不为过分。《诸病源候论》一书的特点一是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发展了证候分类学体系;二是在病因学说方面较以前有很大进步;三是对症候与发病特征描述的十...
· 家谱内容简介
一部体例完整家谱的内容简介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 家谱内容简介
家谱内容简介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一姓氏源流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