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茅麓山战役中李来亨点火 为什么当地传说中李来亨却没有死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31
转发:0
评论:0
茅麓山战役中李来亨点火自焚为什么当地传说中李来亨却没有死,茅麓山抗清基地最后一战,是大清统一大陆最后一战。历史上称其为茅麓山战役。

  茅麓山抗清基地最后一战,是大清统一大陆最后一战。历史上称其为茅麓山战役。

  关于茅麓山战役,历史资料介绍:在清军10万大军长期围困下,李来亨率领大顺军将士,严防死守,极力保护明朝最后一块净土。双方相持数月后,基地物资基本消耗殆尽。李来亨在六月曾组织两次突围,虽拼死奋战,但寡不敌众,无法突出重围。8月4日,寨内弹尽粮绝。李来亨事先妥善安排了老母的生路,与妻、子等全家人扑向熊熊烈火,壮烈牺牲。

  然而,茅麓山当地人传说,李来亨并没有牺牲,而是从一个不为清军所知的秘密小道逃走了。

  曾在永历朝廷任职的历史学家王夫之,在其所著《永历实录》中,记载李来亨部3万余人,除战死者外,均逃走,被清军抓住的仅有150人。

  本人第一次来茅庵村考察时,观摩《圣帝行宫碑碑文》,发现了被人凿毁的字里,有一个“涧”字,隐隐约约,清晰可辨。与前后字连接,原来是“清【涧】李来亨”,由此明确了李来亨的籍贯。弥补了历史上记载李来亨“籍贯不详”的历史空白。

  顺便,我在介绍清涧县的基本情况时,说道陕北民谣有一句“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说的是李来亨家乡的石板十分有名。

  在场的原兴山县文化局局长、《闯王后传》作者冯俊祥,便委托我一件事情:让我回到陕北后,和清涧县政府联系一下,能否用清涧的石材为李来亨制作一块纪念碑。说起纪念碑,让我想起,在茅麓山考察中,怎么没有发现李来亨的坟墓?

  李来亨保护站孙站长,向我解释说:当时,大火燃烧,房屋倒塌,掩盖尸体,无法辨认。据说,兴山县令还专门来茅麓山查验过,也没有发现李来亨与家人的尸体和遗骸。当时,我信以为真。

  第二次,本人应邀参与中央电视台十套《探索发现》,前来茅麓山拍摄七集大型纪录片《李自成宝藏之谜》时,曾听到当地民间传说,李来亨没有死。当时,我是半信半疑。

  最近,精心研究探讨,李自成大顺军第二抗清基地茅麓山这段历史时,因掌握了李自成金蝉脱壳没有死,创建洪门天地会的历史依据。又发现了开展反清斗争,建立的多处战略根据地这一历史事实。

  分析发现,李自成洪门天地会反清斗争战场,波及大半个中国。但是,全国犹如一盘棋,有条不紊,有计划、有步骤、有预谋地在进行。而且,历史上从未被发现过。说明其隐蔽程度之深。

  从发现的李自成洪门天地会历史文化遗迹、遗址,以及大顺军后裔的安置环境和居住条件来看,无论张家界武陵山、广西恭城大瑶山、江西九江抚州、赣、闽、粤一带、河南南阳一带、丹江流域,以及陕北黄土高原,都可以证实这一论点。

  结合湘、赣、鄂幕阜山四十八寨抗清基地,以及茅麓山抗清基地大顺军的撤退流向综合分析,发现李来亨与全家引火的结局,不符合逻辑,有一定的质疑。可以断定,李来亨与全家并没有死。很可能是李自成策划的又一次金蝉脱壳计谋。

  在我的研究中,已经发现李自成为了达到其“我要永久地隐居下去”这一目的,曾经有过两次金蝉脱壳。第一次,是湖北通城庙里被害,从此没有李自成这个名字了。

  第二次,是在湖南张家界天罗山寺。隐身几年后,突然在“宏愿未续吾辈岂低龙头,壮志未酬尔等焉卸鞍马”的豪迈楹联下,引火。从此,再也没有大和尚“戚六六”这个名字了。

  由此综合分析,不得不对李来亨在茅麓山与家人,引火的结局产生质疑。从而迎合了,李来亨并没有死这一民间传说。

  归纳总结,有以下五大质疑:

  质疑一;茅麓山战役结束后,清军清扫战场为什么没有发现李来亨及家人的尸体。按照军事惯例,战场结束后,胜利者必须要清扫战场。清扫目的,并不完全是清理战利品和统计战绩。主要是清查统帅者的结局。必须做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否则,战役不为全胜。

  质疑二:兴山县令曾派人来茅麓山查验李来亨的死因,据说是朝廷有追查。而县令却以李来亨与全家已被火烧焦,无法辨认为理由,擅自确定而死。

  质疑三:李来亨在茅麓山建立抗清基地,长达14年之久,与当地百姓具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人民群众拥戴李来亨。那么,李来亨与全家后,当地群众怎么没有人去收尸,掩埋尸体。

  质疑四:李自成健在,时年58岁(据最近从一隐姓埋名的李自成后裔家谱中发现,李自成享年75岁,高桂英享年66岁)。李来亨在茅麓山,为李自成建有行宫(圣帝行宫)。可见李自成在14年间,多次来茅麓山巡视过,对茅麓山的情况应该是了如指掌。对于李来亨的退路,李自成不能袖手旁观,不闻不问,没有安排。

  质疑五:李来亨选择茅麓山为抗清基地,不会不考虑大顺军最后退路和生路。何况,李自成在,洪门天地会在,李来亨没有必要,在疏散全部大顺军将士和家属后,与全家人一起,投向火海,含恨自尽。更没有理由杀妻、杀子,同归于尽。

  除此之外,不排除清军、清政府里有同党、内线,里应外合,协助、配合、掩护李来亨与家人逃离。

  自古以来,“我中有敌,敌中有我”。更何况,李自成所建立的抗清基地和反清根据地,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如鱼得水,十分融洽。

  毕竟,这是中华大地,富有大汉民族气节的人占多数。而满人、汉奸只占少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来亨:大明最后的战将
农民起义在历史的舞台上时有出现,明清两代均有出现,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今天,小编要和大家介绍的这位将领就是农民起义出生,但后来他却成了大明王朝的最后战将。这里究竟有何曲折故事呢?一起来看看吧。在明末清初那场山河变色、旷日持久的大动荡中,最活跃的势力有主要有四方,即清廷、南明、李自成大顺、张献忠大西,清廷入主北京后,其他三方势力的忠义之士为了对抗清军逐渐走向了联合,一直到康熙年间(1664)的茅麓山之战后,上的最后一股抵抗力量才被消灭掉,而率领这些残兵败将坚持到最后的就是李来亨将军。李来亨,李过的义子,算是李自成的孙子辈,李过死后,李闯的旗帜就传承到了李来亨的手上,李来亨有一子,亦随其父亲抗清,史无记载其名,由此观之,李自成家族四代抗清,满门英烈。说到李来亨,不得不提的就是:大顺、忠贞营、夔东十三家。一、大顺战将李来亨早年追随李自成、李过,反抗过腐朽的明王朝,从后期的表现来说,李来亨行军打仗...
· 明清起义将领李来亨简介他是怎么死的?
李来亨是中国明清之际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将领,生年不详,为陕西清涧人。李来亨本命樊亨,厚来被李自成的族兄之子李过收为养子,于是改名李来亨。这么一来,李来亨就是农民起义军其中一支领袖李自成的侄孙。人物档案姓名:李来亨别名:懋亨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明清之际出生地:陕西清涧出生时间:不详去世时间:公元1664年职业:农民军将领信仰:敬天法祖、守卫汉家天下主要成就:抗清李来亨自少年之时起就参加了农民起义运动,此后跟随自己的祖父、父亲等人南征北战,转战各地,力图推翻明朝腐朽的统治。在血雨腥风,金戈铁马之中,李来亨成长一位一名英勇善战的优秀将领。尽管他崛起的时间很晚,但是却并不能否认他个人在起义军中所处的地位与影响。据史料记载,在李自成于山海关被吴三桂和清军联合击败,撤出北京、西安、转战湖北之地时,李来亨在起义军中就已经颇有为王。与当时李自成麾下名将,诸如高一功、郝摇旗、刘体仁、袁宗第齐名。顺治...
· 李亨怎么读,揭秘李亨读音
李亨怎么读,揭秘李亨读音说到李亨其实还是有很多人知道的,这位皇帝还是比较的给力的,但是又比较的悲剧,他处的年代非常的尴尬,当时唐朝有很多的事情发生,所以他也过得非常的难,话说这个李亨其实算不错了,他的故事也非常的多,很多电视剧也有他的出现,那么有的人问了,这个叫李亨的人,这个后面的“亨”字,到底怎么读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李亨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位儿子,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他虽然贵为皇帝,一生也是十分的凄惨啊,在位也只有仅仅7年,而且登基的时候也不是在京城内,而且在京城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所以他的故事真要说的话,还是要说很久很久的。那么我们今天只讨论他的名字,他叫“李亨”,李字比较好解决,那么这后面的“亨”字,要怎么读呢?其实还算简单,这个“亨”字是一个多音字有2个读音,分别是“[hēng]”和“[pēng]”。那么这...
· 李自成侄孙李来亨抗清:三百年流不尽的英雄之血
导读: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集中川、楚、秦三省清军和满洲八旗兵,共十万大军在靖西将军穆里玛的指挥下,围攻茅麓山。李来亨奋起迎敌,满洲兵在李来亨的炮火、檑木、滚石的打击下,纷纷坠崖落涧,伤亡惨重,高级指挥官贺布索、穆里玛之子苏尔马均被。清军改变策略,对茅麓山所有出口,严防死守,长期围困,企图困死明军。双方相持数月,李来亨部物资消耗殆尽。李来亨在六月曾组织两次突围,虽拼死奋战,但寡不敌众,无法突出重围。他知道已到最后关头,决心与清王朝不共戴天,与明朝的最后一片河山共存亡。他处死了清方派来招降的叛徒李有实。8月4日,寨内弹尽粮绝。李来亨事先妥善安排了老母的生路,与妻、子等全家人扑向熊熊烈火,壮烈牺牲,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千秋正气歌。一个阴雨连绵的秋日,我来到湖北兴山县茅麓山区,凭吊南明坚持抗清斗争20多年,特别是在茅麓山区高举抗清旗帜,顽强杀敌13年,最后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李来亨的抗清遗址...
· 李亨一生不安心:李亨皇后因效仿武则天惨死
唐肃宗李亨,生于公元711年,唐朝时期安史之乱的时候登上皇位,是唐玄宗李隆基和皇后杨氏所生的第三个儿子。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忧伤中度过的。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作为大唐的子女他肩负起了拯救唐王朝统治的责任,所以说在历史上李亨还是有一定作为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唐肃宗李亨一辈子都过得不是很安生,当太子的时候防范着李林甫,当时比较令人揪心的事情就是在朝堂上,李林甫大骂李亨很长时间,但是自己的父亲唐玄宗却没有出面阻止。当然唐玄宗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羽翼丰满威胁到自己的皇位,所以对这件事情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但是当安史之乱来临的时候,他却将自己的儿子李亨留在了皇城,当然这和大臣的请求有关,但是更多的却还是唐玄宗自己的因素。这些事情都使得李亨觉得内心愁闷不已。等到李亨当上皇上的时候,也不是特别顺畅。他提拔了当时的宦官李辅国,最终导致李辅国权倾天下,掌控禁军。最后这位唐肃宗也是被自己的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