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维京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他们有着哪些风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73
转发:0
评论:0
维京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他们有着哪些风俗,维京人过着家族生活,父母子女祖孙姑侄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头。他们彼此忠诚,家族中

  维京人过着家族生活,父母子女祖孙姑侄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头。他们彼此忠诚,家族中的一员受了欺负,全家人就一起去部落大会要求公正。如果一名男子被杀,他的家族多半会要求得到金钱或是土地的赔偿。如果部落大会认为他们确实有权力做出这样的要求,凶手的家族爽快的付了赔款,那就万事照旧;但如果死者的家族觉得裁决有欠公正,他们就会私下里杀死对方的一名成员,于是怨怨相报,没完没了的世仇可能成为古老家系的额外传统。

  女性谈婚论嫁由全家人决定,但她有权力从列出的清单中挑选一名。婚后她还保有以前的财产,并且在丈夫出远门时负责照看家里的土地。离婚很简单,夫妇俩发表一个声明,当着公证人的面说清他们离异的原因。有些理由看来很可笑,比方说有丈夫抱怨他的妻子老是穿裤子而不是裙子。

  孩子们则与长辈住在一起,直到他们成年后,出去加入另一个家庭。在这之前,男孩子学习耕作、战斗技巧和航海术,以及工具和武器制造;女子则学习纺线织布,制作黄油与奶酪。

  大多数维京人平时是职业农夫,他们住在乡间。荒蛮之地没有大城镇的概念,只有少数几个重要的港口如约克和博卡,更多的维京人与其家族一起生活在小农场上。根据记载或者挖掘到的遗址我们可以复原当年的房屋,发现所有的农场几乎都是一个样子。主建筑是幢长方形的屋子,考究一点的,会额外增加一些独立的小屋,充当牲口栏和手工作坊,农夫在作坊内自己制造工具和武器。

  在早期的长屋中,只有一到两个房间,全体家庭成员就在一间屋子工作、生活。并且与饲养的牲口混居在一起。这样的屋子一般有20米长,6米宽。厕所同时也是浴室,北欧人喜欢洗蒸汽浴。正对着进门的地方,是一个火塘,全家做饭或者取暖都在这里。这间屋子同时也是储藏室。每面墙上固定着木质的长椅,白天坐、晚上睡,底下还堆放着各式杂物。每户人家有一到两张高背椅,只有一家之主才有资格坐坐,或是来了什么特别尊贵的客人。除了见过世面的国王以外,北欧海盗没有床的概念。

  长屋中阴暗潮湿,没有地板,踩的就是泥地。北方苦寒之地,树木稀少,偏偏石头都很少见,维京人垒墙用的是草砖,即将草和泥土的混合胚子稍加烧制,他们自己称为Turf,在冬季这种砖很保暖。有些人家在砖墙内侧用木板再做一道夹墙,中间要空开一段距离,以免木板受潮发烂。长屋通常有两扇门,窗很少,实在要有也就是一个简单的窟窿。可以自由开合的窗户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余的装饰。全部的采光来自门,火炉上方为了排出炊烟的小孔。夜晚照明用蜡烛,但是用动物的油脂做的,在密不透风的房间里点起来,可想而知是什么味道。

  妇女在屋里纺线织布,所有衣服都是家庭手制的,手巧的主妇会加上较多的装饰。她们把羊毛或者亚麻纺成线,织成布。用蔬菜汁染上不同颜色,无外黄、黑、绿、褐、蓝、红等鲜艳的颜色,维京人喜爱这种醒目。最后将布剪裁成衣服。整个过程复杂漫长,所以每个人没有几件衣服,身上所穿的连续用上好几年。其实日常维京人的衣服只要舒适就好,并不讲究式样,弗论什么时尚,以至于数百年的时间中,他们的装束一点没有改变。

  大多数农场规模是很小的,依靠单独的家庭经营。较大的农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夫可以雇用没有土地的自由人,或购买奴隶。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至今没什么变化:春天播下种子,晚秋收获。不能留过冬的牲口在秋天最肥壮的时候被宰杀,肉经过熏、腊、腌的方式被保存下来。农夫的另一种身份是海盗,劫掠与耕作相交替。海盗每年外出两次,春播或秋收之后,妻子会顶替他在家中打点一切。冬季的气候总是很恶劣,北欧人躲在屋里修补工具,缝制衣物,硝制兽皮。.

  当时家居的遗址和维京人的垃圾堆(还是保存很好)揭示了他们的饮食结构。维京人的主食以肉类和鱼类为主,他们饲养猪、鸡、鹅、鸭、牛、羊,得到肉、奶、蛋,偶尔还打猎捕鱼。他们种植黑麦和大麦用来做面包,用甘蓝和洋葱作调味品,此外还有大蒜和水芹。他们用木杯或镂空的牛角喝啤酒、牛奶以及一种用蜂蜜自制的酒。一天照例吃两顿,早上8点左右是早餐,晚上8点左右是晚餐。全家人聚在一起,用木制的锅碗瓢盆做饭。维京人用刀和勺进餐,但没有叉子。

  维京人的船是维京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维京人的一切都与他们的船有密切联系。维京船制造的材料主要取自高大笔直的橡树。维京船分为战船和货船两类。战船较轻,船窄,灵活轻便,又很耐风浪;而货船的船身又高又宽,船体也很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载重航行时可保持稳定。两类船都有通常所说的弯曲船首,用一整块完整的橡木精雕细刻而成。

  这里还有要澄清的一点:维京人的头盔上其实从未有过角,其实那头盔上什么也没有。

  维京人还有几个奇怪的信仰:

  一:维京人相信世界上的第一个男人和女人是一个巨人的臭腋窝里的汗变的;天空是由四个矮人在四座高山上托起的,那四个矮人的名字叫:东、西、南、北。

  二:维京人相信在战争里死去的维京人死后会升上维京天堂,那里有桑拿、美酒、盛宴和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在战争外死去的维京人会被贬下维京地狱,在那里,维京人会被关进一个寒冷刺骨的狭小空间里,全身被锁链锁着,没有吃的,没有喝的(除了山羊的尿),头顶上每秒都会滴毒液下来。

  三:维京人相信他们的神——索尔,曾经男扮女装去欺骗一个巨人,那个巨人偷走了他的神锤,索尔要把他的锤子骗回来,令人吃惊的是,他成功的夺回了他的锤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弥生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有着怎样的文化
人口发展弥生时代总是被强烈地和稻作联想在一起。起初,稻作是由新移民带来的,但更早的时候,稻作已被引进。然而,在弥生时代稻作才被大规模地推广,特别是水田的种植,而且是在南部与西部,这清楚地反映出新来者的文化偏好。这将成为后来的日本人直至现今日本人的文化基础。如青铜与铁的传播一样,稻作的传播反映出移民可能的移动。至公元1世纪左右,稻作从西南部相当迅速地传播至本州中部,但进一步向北传播较缓慢。虽然稻作、青铜及铁从早期阶段就已存在于北部,但并未被大规模采用,而北部直至8世纪或甚至更晚仍停留在绳文阶段。易言之,北部与南部之间存在着相当的文化鸿沟——今日北海道的虾夷民族的存在仍象征着该鸿沟。日本出产有限的金属矿,因此金属用具倾向于和高地位有关。然而,持有金属的“象征地位的物品”并不是当时社会愈来愈阶层化的惟一因素。如同大多数的农业发展一样,稻作引起社会内部资源基础的缩小,使社会精英较容易控制社会资源。...
· 马赛人有着哪些风俗习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80后马赛人格列米亚.卡鲁,讲述自己如何看待马赛人、马赛人生活、马赛人文化及未来。我的家庭还不算是我们这里的大户——我父亲有4个妻子15个孩子,而我们部落还有人有6-8个妻子。我父亲叫欧·博伊,我的母亲叫普利娅萨伊。我们全家都住在坦桑尼亚卢布宾的村子里。我和我的3个哥哥经常去岛上谋生计。哥哥们在宾馆做警卫员,我卖些纪念品。总之,我们马赛人是不会离家太久太远的。我卖掉所有的纪念品赚到钱后就会立刻回家。我父亲有125头奶牛,但我们家在当地可算不上是有钱的家庭,这里真正称得上富裕的家庭都有300-500头奶牛。家里的牲畜是属于家里的每一个人的,但如果哪个儿子想要娶妻分伙过日子,就会分出属于他的那部分土地和牲畜。我还没结婚,但是如果我有了未婚妻,家里也会这么分配,因为我们生活离不开土地更离不开奶牛。奶牛是马赛人生活的主要来源,而且奶牛能养活我们一辈子。我们这里的人都习惯上认为:姑娘的皮肤越好,让她...
· 马赛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他们主要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金黄的东非稀树草原上,走来一队身披红色披风、手持木棍的马赛人。这是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外一道靓丽的风景。无数游客不远千里来欣赏东非草原美景的同时,也被生活在这里的马赛人所吸引。作为肯尼亚最具代表性的部族之一,马赛人一直延续着游牧传统。数百年来,他们在非洲辽阔的大地上逐水草而牧,靠围猎而生,过着游牧民族的本色生活。但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马赛人开始穿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随意走进马赛马拉保护区外的一个马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独特的马赛人民居。枯树枝围起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小院,几座由树枝、牛粪和泥巴堆起的小屋前站着十几个村民。男人们裹着被称为“束卡”的红色披风,手持一头细一头粗、用来赶走野生动物的马赛木棍。女人们穿着色彩绚丽的“坎噶”裙装,戴着精细彩珠串成的头饰和项圈。马赛男人的披风之所以选择红色,是为了赶走狮子等野生动物,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牛群。牛在马赛人的传统生活...
· 克罗马农人的生存方式是怎样的?有着哪些生活习惯
动物蛋白,不仅大大地增强了他们的体质,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模式:健康水平达到高峰如此灿烂辉煌的史前艺术高峰,绝非像不少西方学者所以为的那样,是一些始终住在“寒冷而潮湿”的岩洞之中,“长期缺乏食物和维生素”的贫弱人群的产物。众所周知,蛋白质的吸收状态对身高有极大的影响。人类学家安格尔·丁·劳伦斯,用平均身高和死亡时落齿个数等指标。从游猎变为相对定居他们往往选择悬崖下的岩洞作为他们的居所,用树枝或兽皮围住洞口来抵御风雪,有的洞中从1.8万年前到3.4万年前的文化层有14层之多,各个文化层都有他们遗留下来的工具和炉灶,炉灶越接近现代的越大。也有骨骼。极多的迹象说明他们在那里连续居住过许多代。他们以此为“大本营”,每到大西洋鲑鱼汛期,便移居大西洋边的捕鱼临时营地,渔汛过后再满载而归。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所描述的那样:“用厚密的兽皮铺地做床,还用大量...
· 绳文时代有着什么特色?绳文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
日本“绳文时代”距今约1万年,其名称因绳文人普遍使用带有绳纹样式的陶器而得名。当时,靠渔猎、采集为生的绳文人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实践,制作出了各式各样极富力量美感与神秘色彩的陶器。“澎湃新闻·古代艺术”获悉,此次展览分六个章节,以“绳文之美”为主题,齐集了从草创期到晚期日本不同地域的佳作,力图向观众呈现凝聚在作品线条、造型之中的远古居民的技术与思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绳文时代的出土文物目前已超过9万件,其中被指定为日本国宝的6件在本展中第一次同时展出。生活中的美感日本旧石器时代结束于1万3000余年前,学界把随后的约1万年的时期称为绳文时代。“绳文时代”这一名称源于当时的人普遍使用带有绳纹样式的陶器。在绳文时代开始不久后,冰河时期迎来了终结,日本列岛的气候变得温暖而湿润,山岭森林、河流海洋等景观地貌逐渐成形。木制编筐绳文背篓绳文时代(中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在多样的自然环境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