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斟惭羹的故事,因为一杯羊羹,灭掉一个国家
羊斟惭羹的故事,因为一杯羊羹,灭掉一个国家,《左传》中记载着一个羊斟惭羹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公元
《左传》中记载着一个羊斟惭羹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公元前607年,郑国攻打宋国。有个叫羊斟的人,是宋军主帅华元所坐战车的车夫。大战之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熬了不少的羊羹给部下吃,可是偏偏羊斟没有分到。华元因为军务繁忙,也没有顾及此事。
羊斟见身边的人都吃得津津有味,不禁怒火中烧:“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跟着统帅好处多,可我为什么这么倒霉!这不是诚心作践我吗?有仇不报非君子!”
第二天,华元乘着羊斟驾的战车出征。宋郑两军相遇,双方摆开阵势,厮杀起来。就在两军激战之时,羊斟猛甩马鞭,驾着战车风驰电掣般向郑军的营地驶去。车上的华元大惊,喊道:“你晕头了吗?那边是敌营啊!”羊斟回过头答道:“昨天给不给一杯羊羹吃,由你说了算。今天战车往哪里驾,由我说了算。我就要把你作为俘虏,交给郑军。”结果华元被俘,宋军大败。
羊斟的这件事,被史学家作为以私害公的典型写入史册。因为他把一杯羊羹看得比国家还重要,所以遗臭万年。史书上对他的评价是:“以其私憾,败国殄民。”
羊斟惭羹的故事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但今人依然可以从不同角度品味它们的启示:少分了一杯羊羹,得罪了一个小人;得罪了一个小人,引发了一次背叛;引发了一次背叛,输掉了一场战争;输掉了一场战争,亡掉了一个国家。
【因为一杯羊羹,灭掉一个国家,羊斟的胸怀的确够小。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明明是羊羹没均分,怎能怨羊斟太计较?古往今来,哪个团队能全是谦谦君子?谁的周围没有个把小人?要想万事顺心,办法只有一个: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严于律己,做好每一个细节;能宽以待人,管他是君子或小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羊羹
历史羊羹起源自中国,其后再传入日本而成为当地的传统点心。初期,羊羹的确是一种加入羊肉煮成的羹汤,再冷却成冻佐餐。后期羊羹传至日本,但在镰仓时代至室町时代佛教的禅宗传入,由于僧侣戒律不能食荤,故羊羹亦慢慢演化成为一种以豆类制成的果冻形食品。此后,羊羹成为了茶道的其中一种著名茶点,而日本人亦慢慢将羊羹发展和转化,变成今天多款不同口味的羊羹。不过,亦另有传说指出,羊羹原是中国的一种仿照羊的肝脏形状制成的食品。传至日本后,由于“肝”与“羹”两字被混淆,久而久之就被称之为羊羹,直至今天。初期的羊羹制法主要以小豆加上小麦粉混和,再加以蒸煮而成。制作方法如另一种和式菓子外郎(日语:ういろう(菓子))相若。天正17年(1589年),和歌山的骏河店店主冈本善右卫门将原有的羊羹作改良,在馅料中加入寒天(一种晒制而成的干菜,由于含有琼脂,煮后会凝固成果冻状)制成炼羊羹,并用竹竿将羊羹的形状巩固成方形。此后,羊羹...
· 灭掉40多个国家的蒙古帝国现在萎缩成一个小国家
世界上曾经有两个面积大的吓人的帝国,一个是蒙古帝国,一个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这两个帝国对比一下,你会发现就征服能力和战斗力而言,蒙古帝国似乎更胜一筹。虽然大英帝国征服了许多民族和土地,但他征服的地方大多数之前都是无人区,或者说这些地方住的是原始人。这种征服的技术含量就大为降低了,相对要容易很多。比如美洲的美国、加拿大,这些地方基本都是印第安人,没什么战斗力(至少对于更为先进的英国人来说印第安人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再比如澳大利亚,面积也非常大,但是基本上也是无人区。所以在英国人的征服生涯中大多数时候都可以不用真刀真枪就能干下来。蒙古帝国就不一样了。蒙古人征服的每一个地方几乎都比他们要更为文明,这些地方都是靠刀真枪干出来的。那时的蒙古人太强悍了,蒙古当时只有100来万人口,军队不到20万。但是他们干了多牛的一件事——先后灭掉40多个国家,沿途征服了700多个民族,统治的人口达6亿人!就这么从...
· 一个理解错误的命令,结果竟反败为胜,灭掉了一个国家
桓温塑像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王朝偏安一隅,皇权日益衰微。而大臣桓温手握重兵,野心勃勃,打算通过收复失地来建立功勋,以增加自己的威望。环顾东晋四周,北边的后赵等国实力颇强,唯有位于蜀地的成汉政权出现了明显颓势,其皇帝李势更是荒淫无道,因此桓温将讨伐的目标选定为成汉。深受桓温信任的谋士袁乔对此极力赞同,建议桓温亲自率领一万精兵轻军速进,直攻成都。桓温听从了袁乔的建议,在没有经过朝廷同意的情况下,于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擅自率兵。朝廷得到消息后,忧虑不已,大臣们都认为桓温兵力过少,又深入险要偏远的蜀地,此次出征必败无疑。且说成汉方面,皇帝李势不理政事,整个国家如同一盘散沙,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所以桓温一路之上势如破竹,连战连胜,进军非常顺利,在永和三年(347年)三月时就进逼至成都城下。桓温兵临城下,李势终于慌了,立刻下令集结了国内的大部分兵力,准备与桓温进行决战。这一战,成汉军队在兵力上占...
· 斟鄩
史籍记载《逸周书·度邑》:“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古本《竹书纪年》:“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今本《竹书纪年》:“仲康居斟鄩。”注释
· 陈玄策---以一己之力灭掉一个国家的大唐名将
1、人物生平王玄策,生卒年不详,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官员、外交家。唐初贞观十七年至龙朔元年(643年�D661年)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的使节。曾任融州黄水县令,后升任朝散大夫公元641年因北印度的玛卡达送使节来唐,因而以对其答札之副使节身份。接着,翌年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而被卷入提的王位篡夺事件,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658年,第三度被选为往印度之使节,在各地访问之间,还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参拜。关于这些印度旅行的事迹,他虽记录有《中天竺行记》一书,惟完本早已失却,只余下《法苑珠林》、《解迦方志》等散逸残篇。2、出使印度大唐周边葱岭南有国名叫天竺(即今印度)。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印度统一印度半岛建立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二是拜会吐蕃王松赞干布,睦邻友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