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中兴大将,为什么两人的结局相差那么大?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48
转发:0
评论:0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中兴大将,为什么两人的结局相差那么大?,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中唐时期的国家柱石,两人为平定“安史之乱”,保卫大唐江山立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中唐时期的国家柱石,两人为平定“安史之乱”,保卫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并称唐朝中期的中兴名将。唐肃宗曾发自肺腑地感谢郭子仪:“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李光弼也备受后人推崇,被称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郭子仪出生于公元697年,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父亲历任各地刺史。他本人也长得仪表堂堂,“长六尺余,体貌秀杰”。

  依靠自己的天赋和良好的家庭教育,郭子仪在武则天时期就高中武状元,公元749年就官居三品,成为武卫大将军。

  李光弼同样出身名将之后,父亲是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他比郭子仪小11岁,出生于公元708年。但他同样少年成名,不到20岁即被任命为左卫亲府左郎将,封云麾将军。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也许郭子仪和李光弼就会在这样的官场上富贵但略显乏味地度过一生。

  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彻底地改变了两人的人生轨迹,也让郭、李两人在乱世中尽显英雄本色而名垂千古。

  在平叛“安史之乱”中,两人尽展平生军事才华,挽大唐帝国于将倾。郭子仪大战河北,收复两京,抗拒吐蕃,单刀赴会,智退30万回纥敌军;李光弼出奇制胜,取得常山大捷,和郭子仪、唐肃宗会师灵武。而后又以少胜多,在太原完胜叛军。此后两人同心协力,经过7年鏖战,成为李唐江山的最后守护者。

  不过,这样的两个人,他们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这是怎么回事呢?

  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之乱”后,继续执掌兵权,统领天下兵马,直到85岁才溘然长逝。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而李光弼却在平叛之后的第二年就郁郁而终,只活了57岁。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子仪极富政治智慧,而李光弼却是政坛低能儿。

  郭子仪对皇上惟命是从,忠心耿耿。

  天宝十四年,当“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下旨郭子仪率朔方军平叛,郭子仪二话没说,起兵讨伐安禄山;至德元载,正当郭子仪在河北取得节节胜利,欲直捣范阳时,唐肃宗在朔方的一纸召唤,郭子仪当即率5万兵马赶赴朔方。

  相州之战后,唐肃宗将失败的罪责让郭子仪一人承担,罢免了他一切军权,赋闲京中。唐代宗即位后,听信谗言,再罢郭子仪兵权,让他督建皇陵。面对这些飞来横祸,郭子仪泰然处之,毫无怨言,仍对皇帝忠心不二。

  面对皇上的赏赐时,郭子仪深谙为臣之道,只接受财物,力辞官位。

  它曾不止一次地上奏辞掉官职,特别是对“太尉”和“尚书令”的封赏,郭子仪坚决不受。而代宗赏给他的美女、珍宝,他却欣然笑纳。他还在生活上极尽奢华,“侈穷人欲”,目的就是要让皇上放心。

  郭子仪对同僚谦让有加,尤其不得罪小人。

  大宦官鱼朝恩对郭子仪羡慕嫉妒恨,经常在代宗面前诋毁他,甚至在背后找人掘了郭子仪的祖坟。郭子仪也心知肚明,但他却对代宗说:“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

  鱼朝恩还别有用心地宴请郭子仪,部下都劝他不去,但郭子仪却独自赴宴,不带一个侍卫。郭子仪的宽容,让鱼朝恩佩服得五体投地,流着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

  实际上,郭子仪和李光弼早年也有矛盾,“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这个矛盾是由各自的上司引发的。但郭子仪为国家社稷计,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主动向肃宗举荐了李光弼,可见郭子仪的胸襟和大度。

  反观李光弼,政治眼光短视,情商也显得很低。

  公元757年,李光弼奉命前往太原任职时,御史崔众迟迟不肯交出兵权,李光弼当即将他缉捕下狱。适逢钦差前来宣旨,擢升崔众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公然抗旨,“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坚持斩了崔众。

  在邙山之战中,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的劝告,将军队列阵于开阔地带,史思明乘机大败仆固怀恩,直接导致邙山战败。李光弼重惩了仆固怀恩,由此导致两人心生怨恨。

  太监程元振、鱼朝恩也曾屡次诽谤李光弼,但李光弼却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公元763年,吐蕃军攻陷长安,大兵压城之际,代宗数次下旨命李光弼救援,李光弼竟拥兵不救。尤其是来瑱因遭程元振谗言被杀后,李光弼更是不敢入朝,由此遭到代宗猜忌。

  正是由于两人迥异的性格和政治眼光,才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的迥异结局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的迥异结局郭子仪、李光弼俱为唐朝中兴名将,若论战功、军事造诣,李光弼可能要更出色一些,史家公认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但若论统御部下、为人处世,则郭子仪更胜一筹。正是因此,二人的人生结局堪称迥异,一个是“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一个则是疑惧重重、最后郁郁而终。1、中兴名将郭子仪(697—781),出身官宦人家,但大器晚成,安史之乱的前一年(754),57岁的郭子仪才做到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由于次年安禄山造反,郭子仪才得以充朔方节度使,独当一面。李光弼(708—764)本是契丹族,其父原为契丹酋长,归唐后英勇战死。烈士后代李光弼从军后,得到了名将王忠嗣的青睐与器重,常说:“光弼必居我位。”也是在754年,李光弼进为朔方节度副使。安史之乱爆发后,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安史之乱初期,郭、李主要在北线(河北一带)与叛军做战。756...
· 李光弼与郭子仪的结局为什么会不一样?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唐朝的中兴大将,为何两人的结局如此不同,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中唐时期的国家柱石,两人为平定“安史之乱”,保卫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并称唐朝中期的中兴名将。唐肃宗曾发自肺腑地感谢郭子仪:“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李光弼也备受后人推崇,被称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郭子仪出生于公元697年,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父亲历任各地刺史。他本人也长得仪表堂堂,“长六尺余,体貌秀杰”。依靠自己的天赋和良好的家庭教育,郭子仪在武则天时期就高中武状元,公元749年就官居三品,成为武卫大将军。李光弼同样出身名将之后,父亲是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他比郭子仪小11岁,出生于公元708年。但他同样少年成名,不到20岁即被任命为左卫亲府左郎将,封云麾将军。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也许郭子仪和李光弼就会在这样的官场上富贵但略显乏味地度过一生。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彻底地改变...
·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如此不同
在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上,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位将军不能不提。玄宗末年,奸臣杨国忠当道,藩镇安禄山起兵造反,大唐一时失去了长安,被迫偏安四川,王朝岌岌可危。危难之中,二位将军挺身而出,通过前后八年的战争,平息了安史之乱,使大唐重新回到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可谓劳苦功高、居功至伟。两人同时为将,资历是郭子仪老,前期发展是李光弼好,可到最后,两人的人生结局竟然天差地别,令人感慨。人物出场时,郭子仪地位在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是郭的手下,二人配合默契,初步扭转了唐军不利的战局。可好景不长,人红是非多,郭子仪因为功高,为朝廷宠臣鱼朝恩所嫉,先是军事主张屡屡被否,后来直接剥夺军权,调回朝廷坐冷板凳。李光弼接受了郭子仪的教训,请求朝廷派王爷当兵马大元帅,自己做副手,这么一来,李光弼如鱼得水,仗打得顺,也没人来找麻烦了。从历史记载看,郭子仪对下宽容,为人比较厚道,李光弼治军严整,比较讲规矩。单讲人物性格,似乎郭子仪要让...
· 郭子仪和李光弼是哪个朝代的人?他们是怎么死的?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太原,唐代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福寿双全,名满天下。郭子仪出身官宦人家,但大器晚成,安史之乱的前一年还只是一个兵马使,直到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朝廷缺乏带兵打仗之人,郭子仪才得以充朔方节度使,独当一面。李光弼(708—764)本是契丹族,他的父亲原本是契丹酋长,归唐之后英勇战死。李光弼从军后,得到了名将王忠嗣的青睐与器重,常说:“光弼必居我位。”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光弼经由郭子仪推荐,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之后,哥俩好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便常常一起带兵出战,两人的目标都是平定叛乱,但是性格却截然不同。郭子仪是性格温和,心胸宽厚,宰相肚里能撑船,做事情进退有度。李光弼便是传统直肠子武将的性子,个性要强,治军颇严,部下畏惧。在官场沙场行走,涉及朝廷,一个人的性格可谓是决定了他的...
· 中兴大唐之李光弼:他建立的功勋并不比郭子仪小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长。父亲李楷洛,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而著名。李光弼自幼重气节,有品行,善骑射,能读班固的《汉书》,年少从军,有大将军气度,被提拔为左卫郎。天宝初年,升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都虞侯、朔方军都虞侯。天宝五载(746),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任命他为兵马使,兼赤水军使。王忠嗣器重李光弼,说:“李光弼将来一定能接替我的官职。”李光弼战功卓著,有“名将”之称。天宝八载(749),担任河西节度副使——边境大军区副司令员,封蓟郡公。天宝十一载(752),被朝廷任命为单于大都护府副大都护。天宝十三载(754),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奏朝廷,任命他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思顺喜欢李光弼的才能,想把女儿嫁给他,李光弼托病辞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听说这件事,上奏朝廷,李光弼被召回长安。安禄山谋反,注意扶植个人势力。他手下高邈最有谋略,知道李光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