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乾隆的三年退休生活都干了什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9
转发:0
评论:0
揭秘:乾隆的三年退休生活都干了什么?,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我们说的乾隆,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足足活了89岁。他

  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我们说的乾隆,是中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足足活了89岁。他的一生,可谓传奇,做过:皇孙、皇子、储君、天子、太上皇。乾隆老年主动禅位给儿子嘉庆,也成为历史中的一段佳话,那么他这“三年退休生活”是怎么过的?其实并不是含饴弄孙这么简单:

  弘历退休后第一件事是搬家:人到耄耋之年,仿佛特别容易“怀念”,怀念曾经的人、曾经物、曾经事,即便有一些给自己留下痛苦的回忆,也在不复往昔的遗憾中越发沁香。

  雍正元年,将年过12岁的四阿哥弘历秘密立储,名字在怡亲王胤祥的见证下放到正大光明牌匾后。不久,弘历就搬到毓庆宫居住了,这座宫殿是康熙特意给太子修建,有“东宫”之意。直到雍正五年,乾隆娶了富察氏,这才搬到西二所(后来改名为重华宫)。

  这不,老了老了,他又搬回来了。

  弘历退休后另一件事:纳妃。这个时候,太上皇已经八十多岁了,但仍旧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纳妃的步伐。《清史稿》中记录了这么一个女孩:晋妃,富察氏。一查背景,吓人一跳,她是大学士马齐的曾孙女,傅广孙女,富察皇后的侄孙女啊!

  值得一提,晋妃是在嘉庆三年才出现在清宫档案里的,在此之前并没有活动记录,因此史学家猜测,她是于嘉庆三年通过选秀活动脱颖而出,被送给太上皇。只是,晋妃的入选到底是偶然,还是嘉庆为了讨父亲欢心故意选了“富察家族”?这就不知道了。

  如果说搬家和纳妃都是令人开心的事,下面这件就未必了:杀人。来看看怎么回事——

  清朝的统治之下,一直都有巨大的社会矛盾,这一部分来自于“官逼民反”,另一部分,则是由“民族矛盾”演化而来。

  入关之初,多铎在南方强行推进,酿成“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悲剧;随后,朝廷又严令剃发易服,引起民愤;雍正朝开始,文字狱盛行,冤假错案无数。这一切,在乾隆朝酝酿情绪,在嘉庆朝成规模爆发:

  嘉庆元年正月,以张正谟、聂杰为首的白莲教聚众起义,从湖北渐渐蔓延。二月,王聪儿率领群众又于襄阳起义。同年九月份,四川的徐天德、徐天寿兴兵,与此同时,苗民起义还没有平定。嘉庆二年,襄阳的军队成功渡过汉江,北方濒危,然而远在贵州的布依族似乎也闻风而动。

  总而言之,天下不太平,朝廷头疼,头疼!

  但是话又说回来,头疼也该是嘉庆,乾隆都退休了,关乾隆什么事?

  其实啊,乾隆的禅位,名义大于实质,只是提前告诉世人”我以后的皇帝是十五阿哥“,而他自己呢,依然决定着朝中方方面面的大事,称为”训政“。

  白莲教起义一爆发,老皇帝立刻叫来军机大臣前来议事,随后,根据制定的方案调兵遣将,分路去堵截敌人。经过一年多的战役,清政府派出了陕西总督、乌鲁木齐将军、湖北巡抚、湖广总督等数十位大人物,当然,也牺牲了不少人才。结局是:起义军基本上被重创,其首领也大多被俘虏。

  为了震慑敌人,太上皇和新皇帝下令,将捕杀的一百余人枭首,头颅悬挂于城门之上。总之,这是个杀人月,充满血色的年份。

  在不少影视作品中,乾隆都是非常轻松、有人情味的。例如《延禧攻略》的乾隆性格明朗,用情专一,《还珠格格》里,显然就是个笑口常开的老男孩。但是只观他退休这三年的生活,并不轻松。

  搬家可能是为了怀念,纳妃未必因为爱情,连年战事消磨经历。

  后记:虽然,嘉庆朝初期的大规模起义被压下去了,但是无法否认,彼时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并且一点点地走向大厦将倾。嘉庆以后的几任皇帝,都被反对者苦恼着,也大多没有做出什么喜人的政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多尔衮占据京师后都干了些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多尔衮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下旬,闯军占领京师的消息传至盛京,多尔衮立刻召集满汉大臣商讨对策,以英亲王阿济格为首的八旗保守派和以范文程为代表的汉大臣产生了严重的分歧:阿济格一派认为八旗军数次入关都未能攻克大明京师,而闯军却能在几日内将其占领,可见闯军战力之强悍,所以应该避其锋芒、按兵不动,坐观闯军和残明势力两败俱伤;范文程则向多尔衮建议,应该乘闯军立足未稳之机尽快发兵,将闯军主力围歼于京师一带。对于各持己见的两派,多尔衮一点都没放在心上,他的目光始终都盯着沉默不语的洪承畴,他知道洪承畴曾同闯军交战多年,所以在是否出兵这个问题上,洪承畴的表态至关重要。洪承畴之所以不表态,是因为他明白自己人微言轻(此时的洪承畴是镶黄旗的包衣奴才,并没有获得官职),直到他发觉多尔衮一直盯着自己,才站起来发言:“闯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根本...
· 皇家秘密:乾隆12岁时首次面见康熙都干了什么?
圆明园是康熙帝亲自提笔命名的。为什么叫圆明园?园子的第一位主人雍正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其中,“圆”是指个人的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贤明君主的理想标准。那么清朝的皇帝们,在圆明园里是怎样生活的呢?祖孙三代赏牡丹根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帝曾经5次走进圆明园。第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十一月十一日,当时圆明园还是后来的雍正帝胤禛的皇子花园。康熙帝最后一次走进圆明园,是在康熙六十一年三月二十五日。69岁的康熙帝、45岁的雍正帝和12岁的乾隆帝这前后祖孙三代皇帝实现了历史性的相会,也是史书记载的唯一一次相会。现在看来,这次游园应当是雍正帝精心安排的。康熙帝特别喜欢牡丹花,雍正帝就在圆明园里专门建了一个牡丹台,然后请父皇来观赏。当康熙帝兴致正浓的时候,在花丛中看见了自己...
· 玄武门之变后的李渊,揭秘他的退休生活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渊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太极宫的玄武门发动了一次政变,从此改变了唐朝,甚至是世界的历史。李世民有着怎样的成就大家都很熟悉了,今天我们来聊聊这次政变最大的受害者李渊,过着怎样的“退休”生活。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渊正在宫内海池上怡然自得地划船。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长矛,身上沾染血迹,径直来到李渊所在的船上,名为警卫,实为控制。见秦王大事已成,李渊身边的人开始劝说他放权,实际上这批人中,有不少都是李世民安排的内应。见忽悠得差不多了,李世民方才登场,趴在李渊脚下痛哭,把脏水泼给了自己的兄弟,李渊也知道自己驾驭不住这个儿子,几天之后,便举行了内禅的仪式,昭告天下,当了太上皇。李渊本来十分喜爱狩猎,在此之后便再也没能狩猎——毕竟李世民连宫门都不让他出。李世民登基后不久,就让李渊从皇帝居住的太极宫迁...
· 乾隆六下江南分别干了什么?
乾隆皇帝曾经先后六次下江南,为此他撰写了《南巡记》一文,总结性地叙述了六次南巡的原因、目的及成效。在这一点上,他很像圣祖康熙六次南巡江浙。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乾隆以督察河务海防、考察官方戎政、了解民间疾苦以及奉母游览为由,第一次南巡江浙。同年正月十三日,乾隆奉皇太后离京,经过直隶、山东到达江苏清口。同年二月八日,渡黄河阅天妃闸、高家堰,下诏准许兴修高家堰的里坝等处,经过淮安,命令将城北一带土堤改为石工;然后由运河乘船南下,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至苏州。同年三月,到达杭州,参观敷文书院;然后登观潮楼阅兵,遍游西湖名胜。回京时,从南京绕道祭明太祖陵,并且阅兵;陪着皇太后亲自到织造机房观织。随即沿运河北上,从陆路到泰安,到泰山岳庙烧香。同年五月四日,抵达圆明园。第一次南巡,往返行程水路共计5800里,历时五个多月。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起銮出京,开始第二次南巡。...
· 马新贻被刺杀前,都干了些什么?
两江总督马新贻出名,是因为轰动天下且至今迷雾重重的“刺马”案。但对于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时的成绩,则少有人提及。马新贻是山东菏泽人,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马新贻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正牌子进士,走的是科甲“正途”。马新贻从安徽的合肥知县做起,因剿灭太平军有功,步步升迁。1868年(同治七年)八月,马新贻的仕途达到顶峰,他从闽浙总督的位置上,调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马新贻在两江的前任是谁呢?曾国藩。马新贻在闽浙半年后即调到两江,说明朝廷是在重点培养马新贻。两江虽然号称天下财赋当国之半,但与太平军多年作战,两江早成了烂摊子。即使是曾国藩治理过两江,但两江,尤其是江苏,依旧千疮百孔。江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大量土地撂荒,无人耕种。一是战乱所致,二是农民种地赚不到钱,谁还愿做无用功?马新贻到任时,江苏竟然有60%的土地没有开垦。马新贻告诉属下:要恢复江苏元气,必须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