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什么是孔孟之道 孔孟知道的精髓是什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39
转发:0
评论:0
什么是孔孟之道孔孟知道的精髓是什么,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大名自然无人不知。而两大宗师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大名自然无人不知。而两大宗师的思想、学说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因而常被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一生积极从政,希望有一番作为。但他在鲁国遭受权臣排挤,后来周游列国也得不到诸侯重用,政治生涯始终郁郁不得志。

  于是,后期孔子转而通过治学来影响政治。他收徒讲学,著书立说,编修整理了《诗》《书》《周易》《春秋》等经典。孔子的门生据称多达3000人,其中比较出名的有72人。而孔子和弟子的言行则被记录在《论语》这部书中。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一个“仁”字。据统计,在《论语》里,“仁”字出现过109次,孔子对于“仁”的内涵有多种表述和阐释,但最核心的说法就是“爱人”。有了爱人之仁心做基础,才能践行忠、恕、孝、悌等德行,才能建设、实施礼乐制度。

  同时,“仁”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仁学的追求目标之一是培养君子人格。此外,孔子也把“仁”的概念扩大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德治”。

  孔子为儒家思想这座大厦打好了基础,描绘了蓝图。而孔子殁后百余年,给儒家大厦添砖加瓦的孟子诞生了。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他师承子思(孔子之孙)的门生,曾经游说齐、魏等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同样不被诸侯接纳、重视。

  和“王天下”比起来更乐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孟子,于是也选择了退居讲学,并和弟子共同撰写了《孟子》一书。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子

  在政治领域,他对孔子的“仁”学做了继承发展,提出“仁政”“王道”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民是国家政治的根本,即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统治者应该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要保障人民权利,使人民生活安定。孟子还说,君主只要实行王道,赢得民心,就可以不战而服万国,无敌于天下(所谓“仁者无敌”)。

  孟子除了是著名的思想家以外,还应该算是一位极富文采的散文家。

  著作《孟子》可谓辞彩华赡,气势磅礴,雄辩滔滔,并为后世留下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等许多激励人心的名句。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我国思想、文化各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大明奇景:朱元璋为何贬低孔孟之道?
导读:孔孟之道传到明朝在中国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是到了朱元璋手里,这一套已经不管用了。为何如此呢?原来是其中的一句话激怒了他。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和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提倡孔孟之道,但是说实话,由于军政繁杂,对于《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他并没有系统研读。如今天下已定,他也有兴致来阅读一下原典。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那意思是说,这老头要是活到今天,还活得了吗?网络配图原来朱元璋读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说,与老百姓和国家相比,国君最不重要。“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就是说,国君对大臣礼貌,大臣也对国君尊敬。若国君视大臣如粪土,则大臣也视国君如无物。朱元璋大发雷霆,立刻...
· 大明奇景:朱元璋为何贬低孔孟之道?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和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提倡孔孟之道,但是说实话,由于军政繁杂,对于《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他并没有系统研读。如今天下已定,他也有兴致来阅读一下原典。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那意思是说,这老头要是活到今天,还活得了吗?原来朱元璋读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说,与老百姓和国家相比,国君最不重要。“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就是说,国君对大臣礼貌,大臣也对国君尊敬。若国君视大臣如粪土,则大臣也视国君如无物。网络配图朱元璋大发雷霆,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将孟子的牌位撤出孔庙,取消他在孔庙里和孔子一起吃冷猪肉的资格。孔孟之道是中华立邦之本,此命一下,举朝哗然。这...
· 怀疑是墨子思想的精髓
怀疑是墨子思想的精髓-----节选自《墨子智慧心解》第十二章墨子的一生就是从怀疑中求真的一生,深刻的怀疑精神是墨子思想的重要特征和精华所在。《淮南子.要略》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学,崇周道,尚礼乐,重亲亲,讲等级,墨子没有像孟轲那样对孔老夫子顶礼膜拜,而是对这位老先生的许多学说(如宗法血亲、厚葬久丧等)产生了怀疑和反感。于是,他:以其为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行夏政。没有这种深刻的怀疑精神,就不会有彪炳千秋的墨家之学。尽管孟子也是一代儒学大家,多有建树,在“独尊儒术”的时代被推到“亚圣”的地位,但其原创性的贡献是没法与墨子相比的。墨子比孟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更富有怀疑精神,因而更有创新精神。怀疑的四种情境墨子认为,怀疑有四种情境。一、亲身所见时存疑耳熟能详、耳闻目睹的周边事物最容易使人忽略,但这却是怀疑的开始。太阳落月亮升,...
· 真实的沈万山是什么样的除了知道是江南首富外你还知道什么
说到沈万三这样的形象,其中在这里却是这个样子的,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些什么呢?金陵城原有十三城门,南门叫作聚宝门,据说是江南首富沈万三筑的。朱元璋定鼎南京之初,国库空虚,就让沈万三资筑东南诸城,结果沈万三好大喜功,皇帝的西北城还没筑好,沈万三的东南城就提前竣工了,搞得朱元璋很郁闷。明末《云焦馆纪谈》说得很具体,朱元璋和沈万三约好同时开工,结果被沈万三抢先三天完工,朱元璋在庆功会上举着酒杯对他说:“古有白衣天子一说,号称素封,你就是个白衣天子。”这话表面上是夸奖,实际上已经隐隐透出了杀机,大明江山岂能容许两个天子并存于世?据更早一点的《留青日札》记载,沈万三筑完城墙还不过瘾,又主动提出为朱元璋犒赏三军,朱元璋说:“朕有军百万,汝能遍及之乎?”沈万三说:“愿每军犒金一两。”朱元璋说:“此虽汝好意,然朕不须汝也。”无论沈万三如何百般巴结,朱元璋总是对这些富豪列强心存芥蒂,几次想杀了沈万三。这事在《明...
· 《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吗?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一百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描写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和许多著名战斗,大大小小,数以百计。接连不断的战争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因此,虽写战争,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勒。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