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吐火罗人曾进入过中国境内吗?吐火罗人最后去哪儿了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743
转发:0
评论:0
吐火罗人曾进入过中国境内吗?吐火罗人最后去哪儿了,说起古代西域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名字,吐火罗人和斯基泰人的名字经常闪现。但对于他

  说起古代西域历史上经常出现的名字,吐火罗人和斯基泰人的名字经常闪现。但对于他们的区别,则一直非常模糊。那么他们有进入今天的中国境内活动吗?他们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影响吗?

  吐火罗人进入中国境内的大致路线

  斯基泰人与吐火罗人是两个年代来到东亚周边地区的。他们的进入线路、最终分布都大致重叠,只是在末梢地带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恰恰是两者不同年代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先说年代较早的吐火罗人。他们属于印欧语民族的一个早期分支,和后来的伊朗人-希腊人-拉丁人-日耳曼人,都是有区别的。作为较早扩散的印欧语民族团,他们在印欧人最后一次全球扩散中,大量向东和向南迁徙。主要方向就是进入了印度北方和中国的西部与华北边缘地区。

  在印度,这部分早期印欧语居民非常有名,后世以雅利安人为止命名。甚至到了20世纪,还被某些绝世魔头借用名字,推销了理念。他们的迁徙成果就佛陀时代的印度贵族集团。包括释迦摩尼本人在内的印度精英,都源自这些吐火罗人。今天,受吐火罗语影响的梵文,都还是学者逆向破解他们语言的敲门砖。

  佛陀时代的贵族不少就是吐火罗人后裔

  这些吐火罗人在进入西域后,还继续向东进入了河西走廊。在此基础上,部分小团体还一路南下,通过青海地区,一路进入了中国西南地区。当然这时候他们的数量已经很少了,并且和很多周围的羌族人混血。最后他们的落脚点以云南的滇池附近为终点。

  和很多人设想的游牧民族属性不同,在吐火罗人大迁徙的年代,后世意义上的游牧经济模式与文化还未诞生。他们实际上是铜器时代文明的传播者。他们也养马,但主要以战车为作战方式,可以说对世界各地都有巨大影响。他们的印欧远亲,就在西面创造了赫挮、米坦尼和迈锡尼希腊等第二代铜器文明。

  曾经在西亚争霸不休的赫挮与米坦尼都早期印欧文明的代表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可以进入中国西南等地,为什么不直接向东进入华北地区呢?原因很简单,就像我们前面说的,这是一批属于铜器时代的居民。要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就必须看到他们所属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与运作方式。

  在当时的东亚大陆,大部分地方依然是未开发的。大片森林、沼泽和欠开发地带,都会阻碍文明程度较高的人群定居。改变方式之一就是,就是大量使用金属工具,发动足够的人力,进行开拓。但铜器时代的文明,要完成这些,就必须跟着铜矿资源走。这就好像在工业化程度提高之前,欧洲列强对非洲内陆的开发都不感兴趣是一个道理。

  今天中国境内的主要金属资源分布

  一直到今天,中国境内铜资源储量最大的地方之一就是西南。考古发现也在西南地区发现了著名的三星堆等铜器文明。印度-缅甸-云贵的一条铜器文明输入线路,也被认为是早期东亚对外交流的一个方向。

  三星堆就是典型的西南铜器文明代表之一

  此外,由于吐火罗人在中亚和北亚,已经发展了比较成熟的畜牧业文化。所以他们的迁徙目的地,势必还要考虑是否适合饲养畜群。

  所以,进入中国的最后一批数量有限的吐火罗人,就这么伴随着铜器资源进入了西南。更多人的则去了印度。还有一些一直居住在中国的西域地区。当然,沿途滞留在河西走廊以及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带的也为数不少。

  新疆地区出土的吐火罗人干尸

  他们的后代,不仅有佛陀时代的印度贵族,也包括了西域三十六国的部分居民以及大名鼎鼎的大月氏。在上古时代的西伯利亚南部和贝加尔湖边区,也有他们的分支。更远一些的后代,就是西南地区的滇国人。

  左为迈锡尼早期铜甲 右为战国时期的滇国武士形象

  你或许还会觉得我说的人里面有不少是后来的骑马民族,怎么成了玩战车的吐火罗呢?别急,请看下面一段。

  在吐火罗人迁徙的数百年后,他们的另一支印欧亲戚,在今天的高加索和乌克兰平原地区,发展出了革命性的斯基泰文化。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文化,区别的不仅仅是农耕文明,也包括此前的很多畜牧业文化。

  斯基泰人向亚洲各地扩散的大致路线

  虽然一有机会,斯基泰人就选择使用农根与畜牧的生产方式。但他们的骑马文化与骑兵战术,却一路向东影响了整个欧亚大陆。

  除了马种培育的进步,斯基泰人与吐火罗人很大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开始掌握了新兴的冶铁技术。加上气候变冷等因素的帮忙,他们的新文化一路向东扩散到中亚地区。随着他们的迁徙,斯基泰文化从中亚一路到了中国的西域与蒙古高原地区。所以,后来的匈奴在很多文化上也是传承自斯基泰人的。当然,受影响的也包括匈奴西面的大月氏人。这就是大规模骑兵战术,影响中原地区的源头。

  在西方各地,斯基泰人以骑兵技术影响了伊朗地区、两河流域,最终还与希腊文明发生了大量的交集。在东方,以马萨格泰人命名的强势部落也是斯基泰式的骑兵好手。向东的一支则是后来汉人经常听闻的乌孙人。当然,虽然都是一个套路。但地区资源的多寡,还是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差异。例如中亚的马萨格泰这边,就习惯使用源自高加索的库班式头盔。而乌克兰地区的斯基泰人,则会从克里米亚的希腊城市购买各种希腊式头盔。资源多的集团可以,武士可以人马具装。资源少的部落,就只能大贵族披甲。乌孙最穷,看上去也最不像斯基泰祖宗。

  斯基泰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代游牧战神

  这些斯基泰人的分支也进入西域,成为了部分三十六国居民。他们与吐火罗人混居,在一些地方成为了主流。之后就是河西走廊与蒙古高原西部的大月氏。通过河西地区,他们的骑兵文化也开始传入西南。羌人也因此开始掌握小规模骑兵战术。

  最后,就是滇国这块小飞地,也因为适合养马,也比东亚很多地方更早的出现骑兵部队。受双方共同影响的也包括先秦时代与秦国多有瓜葛的大义渠。秦国很多骑兵来自大义渠,而楚国则通过暂时让滇国臣服,打通了一条曲线通向西北的道路。项羽后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骑兵第一人,极有可能是楚国与西南滇国交流的产物。

  中期滇国骑马武士形象

  由于不再依赖铜矿资源,后来的斯基泰人没有像吐火罗人那样深入西南的欲望。逐步壮大起来的东亚本土文明,也在客观上起到了一些阻拦作用。

  后来,楚国被秦攻打,滇国所在的地区与楚国本土隔离。当地的楚国军头就选择加入本土文化,成为滇国国王。这个国家一直到汉代都保持了很大程度的自治。汉武帝时代,汉朝曾经尝试征服滇国,也因为成本问题不了了之。三国时代的蜀汉政权,还一直从西南招募蛮族骑兵,弥补骑兵力量的不足。

  斯基泰人的骑马射箭是游牧战术的起源

  当然,更有名的则是乌孙人和月氏人。他们与匈奴、汉朝之间的多角恋关系,是汉武帝拓边时期的一段佳话。在完成了各自的历史使命后,他们中有不少人重回中亚,分布以红匈奴和白匈奴的名字,在中亚历史上留下最后的印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吐火罗人
考古研究唐朝疆域图中最左方的吐火罗范围,也是唐朝臣属区之一根据对库车和焉耆出土的吐火罗语残卷研究,以吐火罗语交谈的吐火罗人属印欧语人,但很早从原始印欧语人群分离,所以还保留有很多原始印欧语的特征。根据对塔里木干尸和新疆古墓出土古尸骨的研究,吐火罗人的外貌特征都是黄褐或棕褐头发、蓝眼睛、高鼻,具有原始印欧人特征,头骨类似北欧型。塔里木干尸生前是地处最东的操印欧语言的人,大约在公元前3000至4000年居留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一带,后来成为吐火罗人。《汉书·西域志》关于西域人有“今之胡人青眼、赤须”、“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吐火罗人最后可能被回鹘人在9世纪中叶后同化。名称20世纪初,德国探险队在中国新疆库车和焉耆发现大批用当时尚无人知的文字书写之古本残卷,并将其带回柏林。德国学者穆勒(F.W.K.Müller)根据一篇回鹘文佛经跋文中一段文字:“回纥文的《弥勒下生经》,先从库车语译为twγry语,...
· 吐火罗语
分类甲、乙种吐火罗语吐火罗语族包含两种语言,焉耆语(西方人称为“甲种吐火罗语”或“东吐火罗语”)和龟兹语(西方人称为“乙种吐火罗语”或“西吐火罗语”),两支语言都曾在6至8世纪左右在塔里木盆地(今日中国的新疆自治区内)使用。随着使用者逐渐被回鹘/维吾尔部落同化,此族语言最终灭亡。现存的吐火罗语文献存在于得自新疆的手稿残片中,大部分来自于7、8世纪(还有更早的),书写在桦树皮、木板和中国的纸张上,因为塔里木盆地的极干气候得以保存下来。此族语言所使用的字母是印度北部的婆罗米文字母,也叫作“斜婆罗米文”。有学者主张吐火罗语除了确知为焉耆、龟兹所用的语言外,又是月氏、康居、大宛的语言。“丙种”吐火罗语英国牛津大学伯罗教授(T.Burrow)在1935年指出鄯善国民用的语言与吐火罗语有很多共同点但不完全相同,是第三种吐火罗语,名为丙种吐火罗语。跋禄迦语(接近于龟兹语)也被视为“丙种”吐火罗语历史残卷
· 吐火罗人的起源是哪里?吐火罗人是怎么迁徙的
起源吐火罗人是最早定居天山南北的古代民族之一,传统领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疆界以北是天山,以南是昆仑山,疆界以东是戈壁滩,以西是帕米尔高原,天山南麓的龟兹人和焉耆人、吐鲁番盆地的车师人以及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楼兰人,皆为吐火罗人。汉字记录里描述的吐火罗人是大胡子、深眼窝和高鼻梁的人。他们对西域文明,乃至整个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都起过重要作用。西亚起源的小麦就是吐火罗人从西方引入中国的。具有千年文明史的楼兰文明,对中国佛教史发生重大影响的龟兹文明,融会东西方多种文化因素的吐鲁番文明,也是吐火罗人创造的。吐火罗语新疆出土吐火罗语文献表明,吐火罗人讲印欧语系的语言。尽管他们居住在印欧语系东方语支(Satem)分布区,但是吐火罗语却具有印欧语系西方语支(Centum)许多特点,与公元前1650—前1190年小亚(今安纳托里亚)赫梯人讲的印欧古语密切相关。例如:两者都用—r—作为中间语态后缀。所以吐火罗人...
· 吐火罗人墓志现身:神秘中亚古国和大唐来往密切
吐火罗是最初在塔里木盆地讲吐火罗语的游牧民族,原始印欧人中地处最东的一支民族。昨日,西安碑林公布了一合唐代吐火罗人墓志研究成果。该墓志为《罗何含墓志》,高65.5厘米,宽65厘米,厚17厘米,2010年出土于延安市城南虎头峁,志盖呈覆斗形,正中为棋盘格,志文楷书阴刻于竖线格内,共26行。记者获悉,中亚古国吐火罗与唐王朝关系紧密,史料中对于吐火罗曾遣使朝贡、入仕宿卫之事屡有提及。但是之后就鲜有记载。这次发现的《罗何含墓志》,是陕西目前仅存的唐代吐火罗人墓志。墓主人名叫罗何含,墓志是842年所刻,墓主人的祖先是“吐火罗国王之密属”。但是祖父时已迁到河西走廊,到他时在延安地区军队任职。从而为研究古代民族迁移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墓主人家族中唐时就开始入住中原,罗何含那时就一直落籍到陕北延安,包括其兄弟姐妹、子孙等,从其名字上讲,已被中原文化同化。尤其墓志上评价,罗何含的为官之道、...
· 吐火罗人有着怎样的文化?他们的建筑是什么样的
起源争议尽管学术界对印欧人的起源地尚存争议,但是更多的证据支持德国学者金布塔斯(M.Gimbutas)20世纪50年代提出,70-80年代完善的Kurgan(石冢墓)理论。她认为印欧人起源于南俄草原金石并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石冢墓文化,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印欧人考古文化,亦称“竖穴墓文化”。根据发掘工作比较充分的颜那亚墓地,一般称“颜那亚文化”(YamnayaCulture),时代约在公元前3600年—前2200年。颜那亚文化有许多地方类型,例如:黑海北岸的古墩类型、伏尔加河上游的赫瓦邻斯克类型、第涅伯河流域的第涅伯·顿涅茨克类型以及里海北岸的萨摩拉类型等。古墩类型的年代最早,颜那亚文化是在这个类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古墩类型、赫瓦邻斯克类型和南西伯利亚的阿凡纳谢沃文化使用尖底陶器,德涅伯·顿涅茨克类型和西西伯利亚的辛塔什塔—彼德罗夫斯卡文化使用平底陶器,萨摩拉类型和阿尔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