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祖冲之与大明历,打破了我国沿袭很久的“19年7闰”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4
转发:0
评论:0
祖冲之与大明历,打破了我国沿袭很久的“19年7闰”,祖冲之生活的年代是公元5世纪。当时已经有相当先进的历法。古人依照月亮变化运行

  祖冲之生活的年代是公元5世纪。当时已经有相当先进的历法。古人依照月亮变化运行的规律,把第一次见到月圆到第二次见到月圆之间的时间,规定为一个月。这个月大约是二十九天多一点。一年十二个月,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采用的阴历。同时,人们经观测,掌握了四季变化与太阳的关系,并将这变化的一个周期定为一年,这就是人们常用的阳历。阴阳历相比较,阳历一年的天数比阴历长11天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这两种运算天数的历法统一起来,古人用“19年7闰”的办法,也就是说19年中规定了7个闰年。12个月为一年的称为“平年”,13个月为一年的称为“闰年”。这就是“闰月法”。祖冲之经过仔细推算,发现这个闰法每过200年就会相差一天。因此,他打破传统观念,反复计算,精确地得出了每391年中加上144个闰月的新闰法。公元462年,祖冲之经过多年的查阅、比较和研究古代天文历法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多次的科学实验,终于制成了《大明历》,打破了我国沿袭很久的“19年7闰”的老闰法,这一年他才33岁。祖冲之在历法计算中还第一次应用了东晋天文学家虞喜发现的岁差原理。所谓岁差,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一周,不可能完全回到原来位置的现象。他进行了“交点月”方面的研究,为准确地推算出日食、月食的发生时间提供了条件,这是他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又一个创举。祖冲之应用这个原理精确地计算出一回归年是365.24284481日,同近代科学测量相比一年只差50秒,这在天文历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他所编制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并且在公元510年,被当时的统治者确定为通用的历法。一直到南宋的《统天历》,才采用了比这更精确的数据。

  《大明历》完成后,遭到了当时执掌朝政内务和机要的重要官员戴法兴的反对。为此,祖冲之同戴法兴等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写了《辩戴法兴难新历》这篇有名的文章。在文章中,他用铁一般的事实驳斥了戴法兴这个顽固守旧分子无中生有的刁难。这篇文章送到皇帝后,经过祖冲之的几番催促和以巢尚之为首的大臣们几番说服,最后,皇帝总算做出了决定。决定说:定于大明九年(公元465 年) ,在改革年号的同时,改行《大明历》。 这一消息传来,祖冲之高兴得几乎要流出眼泪,自己这十年来风餐露宿的观测、 研究总算没有白费,自己总算是做了点无愧于祖先、 有利于后人的事,作为一个搞学问的人,除了这个还有什么奢望呢 ? 可是,好事多磨,正当祖冲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准备更加发奋,再创新的成果时,宋孝武帝突然病死,那时正是公元 464 年的 5 月,离《大明历》的实施还有一年的时间。宋孝武帝的尸骨未寒,一场争权夺位的恶战就在继承者们之间展开了。处于这一种局势,哪还有什么人顾得上过问改历的事呢 ? 就这样,《大明历》被打入冷宫,直到十八年后才又被人提起。那是齐武帝萧赜当政时期,他的儿子萧长懋看到《大明历》,觉得很有意思和道理,要求父王恩准实施。但建议提出不久,太子和齐武帝二人便相继去世,事情又被搁置下来。这年祖冲之已经五十一岁了。直到公元510 年,由其儿子祖日 恒提议实行《大明历》,得到当朝皇帝萧衍的批准,这才得以实施。而此时,祖冲之已长眠于地下十余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闰周历
优点每一年开始的周日都是同一天。每一年的开始或结束,星期都不会被切割。与格里历不同,年的变化仅限于可能增加一个星期作为置闰。闰周历没有月,年度中的每一天只要用三个数值(星期、星期周日、年)就可以完整的表示,取代了四个数值(星期、月、日序、年)。不像一些拟议中的历法改革,像是世界历和国际固定历,没有例外的每一星期都是7天。这样可以避免来自宗教团体和反对插入日期中断平日序列人士的反对。缺点置闰的那一年,至少比不置闰的年长了7天。因此,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会有7天的变化,也就是平均±3天的日期变化,或是更多的,像是派克斯历多达19天。在置闰那一个星期出生的人,就像在2月29日出的人一样,在平年会失去他的生日。此外,294分之1的日期属于置闰的日期,远比2月29日只占了1506分之1高出了5倍。除了ISO周日历,闰年的规则通常都比格里历复杂。四季的统计数字不能维持数年的一致性。因为置闰的那年,有...
· 现行农历的置闰(闰章)是“十九年七闰”吗?
这是不正确的,这种观点一定要纠正。因为虽然现行农历的置闰和“十九七闰”法大部分吻合,但由于十九年七闰法是平气法,和回归年还有很大的误差,所以现行农历早已不用了;正确的是现行农历是“中气置闰”法,更准确地说是“定冬至”法(定冬至所在月为十一月法),所以农历的平均历年长度就是最新的回归年数(这个数也是变化的),约为365.24219日,利用这种置闰法的好处就是能永远与回归年对应,而不会产生误差;
· 现行农历的置闰(闰章)是“十九年七闰”吗?
这是不正确的,这种观点一定要纠正。因为虽然现行农历的置闰和“十九七闰”法大部分吻合,但由于十九年七闰法是平气法,和回归年还有很大的误差,所以现行农历早已不用了;正确的是现行农历是“中气置闰”法,更准确地说是“定冬至”法(定冬至所在月为十一月法),所以农历的平均历年长度就是最新的回归年数(这个数也是变化的),约为365.24219日,利用这种置闰法的好处就是能永远与回归年对应,而不会产生误差;
· 闰月是怎么来的?农历“闰月”的推算方法和来历!
闰月是怎么来的?农历“闰月”的推算方法和来历!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现代人其实已经习惯了看阳历的日期,也就是用公元纪年法计算出来的时间,而公元纪年法是近代才在我国普及开的,古人用的是我们现在称呼为阴历或者农历的纪年法。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在日历上面看到,有一些年份中,有一个月是有两次的,被称为闰月。闰月是怎么来的?为何不同的计算方法会多出来一个月呢?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与相关天象对应的方法,是协调历年、历月、历日和回归年、朔望月和太阳日的办法。回归年约为365又1/4日或12又7/19朔望月,朔望月约为29又1/2日。年长不是月长的整数倍,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月长也不是日长的整数倍。不同的文明,在协调年月日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那么我们中国传统的历法——农历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为什么农历有时会多出一个闰月出来呢?农历的计算规则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
· 农历闰月的计算方法
农历为什么会有闰月?——农历置闰月是为了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矛盾。回归年与农历年有什么矛盾呢?先记住: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这就是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农历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