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朝于七两次起义,为什么朝廷的态度完全不同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77
转发:0
评论:0
清朝于七两次起义,为什么朝廷的态度完全不同,在胶东地区,于七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在两大山区,栖霞牙山和青岛

  在胶东地区,于七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历史人物。尤其是在两大山区,栖霞牙山和青岛崂山周边,都流传着众多与其相关的传说故事。于七之所以广为人知,是因为在清朝初年,他曾发动了两次反清起义。在古代,胶东半岛地处海表边陲,鲜有大的战事。而于七起义,算是胶东古代史上比较轰动的大事件。

  关于于七起义的经过,此前业内已经有很多人撰文记叙,在栖霞民间,更是有很多绘声绘色的传说,因此,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以往大家关注的焦点,都在于七身上;本文要讨论的话题,则换一种思路。在历史上,于七曾先后两次发动起义,但清朝对待他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呢?

  下面就先看看于七前后两次起义中,清朝都是如何态度。

  (牙山风光)

  首先,看于七第一次起义的经过。清代《登州府志》对此记载较为详细,志称:“(顺治)五年,栖霞民于七,招集亡命,据锯齿山(牙山),肆行剽掠。七年,率众攻宁海,知州刘文淇死之。”根据以上记载,于七第一次起义期间,曾率众攻打宁海州(牟平),当地知州因此而死。

  在古代,这种行为堪称“大罪”。不过,当时清朝的态度却颇为柔和。“朝廷以反侧者多,每招抚之。”最后,时任登州府知府张尚贤委任于七为栖霞县把总(低级武官职位),算是将他招安了事。

  十多年之后,到了顺治十八年时,情形则发生了巨大变化。当时,被招安之后的于七,已经成为栖霞当地的头面人物,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社交”上(栖霞莱阳不少大家族都跟于七有来往),看起来并没有再起事的打算。不过,一件意外却成为了导火索。

  当年春天,于七的弟弟于九,同莱阳人宋彝秉发生冲突,在庙会上斗殴。正常来讲,这只是一件民间纠纷。但宋彝秉为了报复对方,竟然到兵部于七准备谋反。

  按照常理,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应该先派人将此事调查清楚,再下结论。然而,史料记载,清朝当时直接就派出官兵查捕,丝毫不给于七情面。官兵上门时,于七不在家中,其家人拒捕,杀伤对方,形势发展到这一步已经似箭在弦上,因此于七不得不发动了第二次起义。

  听闻于七再次起事,这次清朝毫不犹豫,命征东将军济席哈率大军进驻莱阳,准备围攻牙山。从顺治十八年底,到康熙元年初,清朝的大军在牙山将于七围困了数月之久。如今,栖霞牙山周边的地名,如接官亭(血灌亭)、营盘、上哨等,都是从这段历史而来。后来,因实力对比悬殊,起义失败,于七从牙山突围。相传在崂山隐姓埋名,出家为僧,成为胶东地区螳螂拳的发明者。

  从上述记载当中,可以明显看出清朝在于七前后两次起义时的不同态度,第一次态度柔和,虽杀知州而不问;第二次态度强硬,事未查清就派人捉拿。造成这前后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如果视野仅放在胶东范围内,这一问题很难找到答案;而考虑到当时全国的整体形势,原因就一目了然。清朝对于七的态度,与当时国内整体反清势力的声势,有明显的关联。

  顺治五年,于七第一次起义时。当时南明的永历政权还在广西存在,金声桓、李成栋、姜瓖又先后在江西、广东、山西等地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一时之间,清朝感觉难以应付,因此对一般的“起义者”,如于七等,采取招抚态度。

  等到了顺治十八年,于七第二次起义时,清朝已经实现对南方的占领,永历政权处于崩溃的边缘,东南沿海的郑成功,此时的声势也大不如前。因此,清朝有足够的底气和精力,来处理小区域范围内的“变乱”。

  倘若于七第二次起义能够提前两年发动,也就是顺治十六年的时候,或许情形还有转圜的空间。当年,郑成功的兵力正处于鼎盛时期,他亲率十多万大军沿海北伐,一度包围南京,震动东南半壁。假如,于七此时在胶东举兵,不占牙山,而直奔海口(如丁字湾等),与郑成功声势互通,或许还有可能改写明清之际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明清两代大臣对待皇帝态度完全不同的原因
在明朝,尤其是前期几个强势皇帝死后的明朝,真正统治着这片天下的,其实,是一个叫做文官集团的东西。而皇帝,只是一只这群官僚集团关在一座金壁辉煌的笼子里的小鸟,皇帝这只关在这只金壁辉煌笼子里的小鸟,从来就不可能飞出笼子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条条框框的束缚,就如同看不见的鸟笼子,让这支小鸟永远无法飞出这个金壁辉煌的笼子。一个不能走出金丝笼的皇帝,不是一个真正的皇帝。所以,明朝自从强势的朱元璋和永乐皇帝之后,皇帝和文官集团就一直斗争。皇帝要走出金丝笼当一个真正的皇帝,而文官集团则要束缚皇帝,把权力拿到自己手里。文官集团为何要抓住权利呢?除了孟圣人所讲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外,还有就是有一部分确实想为民做点事情,最多的恐怕还是因为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对于官员腐败处置太过严厉(居然活活用鞭子打死),再加上明朝官员俸禄低下的原因而要从皇权手里分散更多的权利。在封建王朝的中国,自然是官本位,有了权...
· 揭秘于七起义为什么发生?造成了哪些影响?
于七起义,即明末清初胶东农民起义,其核心领袖为于七,因而称为“于七起义”。满清入关后执行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激发了农动的萌生,在胶东一带,于七先后两次率众起义抗清。是清初农民抗清斗争中规模较大的地方性起义。于七简介于七(1607一1701)本名乐吾,山东栖霞唐家泊村人,抗清英雄。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初字小喜,后改为孟熹,因在同胞十人中排行第七,故称于七。于七出生在栖霞一个非常特殊的殷富之家。祖父于进表,是山东省大金矿主,栖霞巨商,登州府富豪,胶东武林名人,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资本家。于七的祖父于进表为管理金矿,从蛇窝泊村迁到牙山西麓的唐家泊村。父亲于可清,绰号‘草上飞’,明末曾充防抚铺兵,为明朝的武将军,明崇祯二年,与入侵腹地的后金军作战,殉国在保京战场。于七的外祖父戚继光,是中华历史名将。母亲戚颜君,是戚继光的长女。起义过程处在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阶段,于七和兄弟于六广泛开展社交,结交武林中人...
· 嘉庆和永璘都是令妃的儿子,为什么乾隆对他们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嘉庆和永璘都是令妃的儿子,为什么乾隆对他们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人们常说“爱屋及乌”,这一点很适合用在古代的皇帝对待后宫妃子的态度上,如果喜爱一个妃子,很可能连带着很喜欢她所生的孩子,如果不喜欢,也会对他的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历史上,乾隆对令妃是非常宠爱的,但是对于她的两个孩子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态度,一个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皇位都给了,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但另一个永璘,为什么乾隆不喜欢他呢?最近清宫剧火爆,讲的是乾隆皇帝皇位令妃的故事。令妃确实是一个传奇人物,从辛者库洗恭桶的奴才到一代皇贵妃,得到了乾隆皇帝无尽的宠爱。令妃位乾隆生育了李哥孩子,还是活下来的之后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两个公主虽然活到了成年,但是也没有长寿,都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就香消玉殒了。而令妃的儿子却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拿唯一剩下的小儿子是什么下场呢?令妃一生荣宠,在生前就得到了皇后的朝珠,自己也管理后宫多年。乾隆皇帝虽然花心,...
· 为什么永乐和嘉靖对安南的政策完全不同?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自古以来边疆的问题都非常复杂,尤其是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经常跟周边的国家发生磕磕碰碰,比如跟越南在历史上就纠葛不断。越南一直很倾慕中国的文化,但要真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还真的有些不习惯,也正是因为如此,历史上越南曾多次被纳入中国的版图,最终都还要分开过日子。所以,朱元璋也总结出一个经验,将越南列入15个不被征讨的国家。不过这一切却在明朝靖难之役后发生了改变!越南历史上被称呼为"安南",远离中国本土,交通不便,虽然经过多次征伐,但大多都因为是赔本的买卖,最后都不了了之,只要安心臣服,也没有皇帝愿意去惹这样的麻烦。可是安南的形势却在靖难时期发生了改变,越南本来一直被王族陈氏统治,却被手下大臣黎氏篡位,并大肆陈氏王族,还不断骚扰明朝的边境,小国占城也因此陷落。永乐大帝朱棣对此也是非常苦恼,国内刚刚经过大战,边境就来了这么多烦恼,可是面对陈氏后裔和占城国王的哭诉,却又不得不插手,便下旨斥责黎氏父子的...
· 同是北宋六贼,为什么高俅和蔡京结局却完全不同?
蔡京是北宋“六贼”之一。“六贼”出自于太学生陈东给宋孝宗的上书,当金人兵临城下,包围汴京,眼看亡国,陈东将国家的危难归结于宋徽宗手下的六个大臣,说蔡京坏乱于前,梁师成阴谋于后,李彦结怨于西北(开启兵衅),朱勔结怨于东南(兴花石纲役),王黼、童贯又结怨于辽、金。说他们是、让国家遭受苦难的罪魁祸首。蔡京是北宋末年有名的权臣,高俅之所以被众人所熟知,还是要从《水浒传》中得来。所以相对来说,还是蔡京权力更大,应该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金兵南下,宋徽宗禅位给宋钦宗之后,蔡京带着家人南下扰乱。侍御史趁机弹劾蔡京,蔡京惨遭流放。然而逃跑的时候带着大量钱财,但是他低估了北宋人对他的痛恶。蔡京出逃过程中,旅社不给他开房,饭店不给他开餐。而蔡京也是横了心,也不掩盖自己名字,非得光明正大的买。别人一听是蔡京,出再高的价都不愿意出售。蔡京一路南逃的过程中,从开封到长沙将近三千里路,几乎没有买上几口热乎的饭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