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娄其王朝有着怎样的特点?疆域有多大
拉什特拉库特取代了遮娄其的地位,称霸南印度达两个世纪。
公元三世纪起,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北印度重新分裂为许多小国。四世纪初,在摩揭陀兴起了笈多王朝,其君主旃陀罗笈多(三ニO一三三O)时,扩大疆土,取得华士城,占领恆河流域中部地区。以后经过多年战争,笈多王朝征服了恆河上游及中印度的一些小国,并且向南印度进攻,入奥里萨,沿东海岸直到马德拉斯。
又征略西印度,把领土扩张到阿拉伯海,到五世纪初北印度复归统一。五世纪中叶,中亚的噘哒人开始入侵印度,逐渐占领旁遮普朱木拿河和恆河流域,以至拉贾斯坦、古吉拉特等地,笈多王朝瓦解。六世纪初,噘贴人国家以旁遮普的奢羯罗为首都,疆域西抵里海,是中亚的大国。
其统治者接受印度的宗教和语言,赚哒人渐和当地居民融合。五二八年,北印度各王公联兵击败贴,此后噘哒势力顿衰,五六七年为和伊朗所灭。六世纪末,德里北面的小邦坦尼沙逐渐强大。戒日王(六O六一一七)統治时,拥有象军五千、骑兵二万、步兵五万,不断向外扩张,大致统一北印度,以恆河西岸曲女城为都。
中国著名学者玄奘这时往游印度,给我们留下了印度当时情况的宝贵记录。根据玄奘等人记载,印度当时中央集权还较微弱,封建小邦部落很多,“随地称国”,语言风习都不相同。人民的则已发展,军队由世袭的职业兵组成,刑法有割鼻、断手等各种酷刑,但轻罪可用钱赎买。
审判还用许多神判法,如把被告沉水或用烧红的铁来烫,如果人沉没或受伤,则有罪,这是原始社会的遗习。戒日王一方面大球侵略杀伐,一方面却崇信佛教和印度教,并广为布施,供养僧徒、学者,利用宗教迷信进行欺骗,以巩固统治。他死后,各地纷纷独立,印度陷入长期的分裂之中。
从公元三世纪甚至更早些,印度的封建制度就逐渐成长,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约于七世纪时形成。公元后最初几个世纪中,印度的生产有了发展。水利灌溉工程修建日多,耕地面积扩大,并且精耕细作。
农产品种类繁多,稻米及其他谷物、蔬菜、水果等,应有尽有。中国的养蚕术传入后,印度发展了丝织业,棉织业出品精美,治金、首饰、武器制造等手工业,也很有名。城市众多,商业相当兴盛。正是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印度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奴隶制度已然衰落。
在公元后最初几个世纪所编的《政事论》中,已经提出不再把自由人变成奴隶的要求,并建议把没有奴隶耕种的王室土地出租给分成农,要求国王下令释放愿交出赎金的奴隶等,反映了奴隶制的衰落。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印度一些地方的农村公社也趋于解体。《政事论》反映,儿子的继承权越来越重要,有时父亲还在,就把家产分给诸子,这说明大家庭分裂,小家庭成为经济单位。公社耕地逐渐私有。
随着土地私有的成立,公社成员自然要走向分化,发生了土地买卖的现象。虽然在买卖时还规定亲属及本村人有优先权,但同时也说明了土地可以卖到别的村子,公社土地所有制在一些地方已然崩溃了。公社成员分化的结果,少数人富裕,出租土地,变成剥削者。多数人贫困破产,沦落成为佃农,他们由地主供给农具、种子,为地主耕作,只得到收成十分之一,一年劳动,不足以养家糊口,遭受残酷剥削。
但是,在商品生产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公社成员的分化毕竟是缓慢的,也并不普遍,由公社内部分化而产生的封建主实际上很少。而在封建制度成长的过程中,上层建筑一国家政权起了很大作用。从笈多王朝后期开始,国家越来越多地把土地赐给臣下,使农民日益丧失土地,受封建主的剥削。根据玄奘记载,受地的有文武官吏、学者、僧侣等。
留传下来的赐地文书,主要属于赐地给寺院僧侣,一般都作为永业。所谓赐地,就是把土地连带上面的人民一起赐与,受地者得在这块地上收税以进行剥削。例如当时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国王钦重,舍百余邑,充其供养。邑二百户,日进秫米酥乳数百石”,是一个大地主。些赐地文书还规定,受地者除有收税权外,还可役使农民服劳役,兴修水利、修筑城堡、官室、桥梁,以及运输等等。
为了使封建主便于控制人民,有时还规定国家官吏不得进入赐地之中。于是通过赐地,封建主阶级迅速成长。由私家封建主控制的农民,要把国家征收的土地税(一般为收成的六分之一)交给封建主,有时还得交纳一些其他的税,并服各种劳役。封建主还往往随意增加农民的负担,加强剥削。
另外,也有国家直接控制下的农民,他们因袭过去的公社制度,耕种小块土地,向国家交纳赋税,玄奘说他们“各接世业,俱佃口分”,就是用唐朝均田制下的农民来警喻他们的情况。但当时农民没有变成农奴,统治阶级是通过种姓制度来束缚他们的。种姓制度的变化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奴隶主阶级赖以统治人民的瓦尔那制度,到这时变本加厉。
在瓦尔那之下,由于劳动分工,形成了不同职业的社会集团“提”阔提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和排他性,世袭职业,固定不变,实行集团内婚,并有其内部管理机构和共同遵守的规则。婆罗门与刹帝利内部没有什么劳动分工,所以阔提主要是两个下层瓦尔那分化形成的。有些行业属于吠舍瓦尔那,地位较低的铁匠、陶工等则属于首陀罗瓦尔那。
一些社会地位最低,从事各种被目为贱役的人,形成了不可接触的阁提即“贱民”。殿民处境最为悲惨,住在偏僻之处,进入城市热闹地方要木作响,告知路人躲避他。劳动人民各阁提之间的排他性和隔阅性,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剥削。
在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阁提分化生,变得日益复杂,至今数达几千。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今天也还有几千万人。印度教婆罗门教与佛教长期融合的结果,产生了印度教。四世纪以后,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印度教逐渐发展。
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却衰落下去。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一样,不是由某个教主所创建的思想体系,而是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宗教信仰、哲学、文学、风俗习惯等等的综合。印度教的经典包括史诗,赞歌、神话、传说以及哲学、伦理方面的著作,编纂往往经多人之手,形成的年代大都经过若干世纪,内容庞杂而互相矛盾。
印度数也宣扬“业”和轮回的思想,而摆脱轮回的途径有三:知识之道一一对物质和精神进行哲学的探讨,行为之道社会各等级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不同的活动;虔诚之道一一对神表示虔诚信仰,就能博得神宠,达到解脱。封建统治者通过宣扬行为之道对广大人民约東控制,迫使各阶层人民安于“本分”,不起来反抗,虔诚之道要求对神赞颂礼拜,因此雕像,营建寺院,施舍钱财,举行繁冗豪华的祭祀仪式等等就成为风尚。
统治阶级利用这些行动炫耀财富,进行欺骗,贫苦人民则为表示虔诚而被挤干最后一滴血汗。印度教的主神有三:梵天主管创造世界,毗湿奴主管维持世界,湿婆主管破坏世界,鼓吹信奉后两个神的教派尤为流行。印度教主张每个神可以有无数化身,把起源于印度的不同宗教的主神,都当作印度教主神的化身,把各宗教作为印度教发展过程中的较低阶段,从而使印度教和其他宗教调和统一起来。
由于农民和手工工人辛勤劳作的结果,封建社会积累了较多的财富,封建统治阶级得以肆意挥霍享受,过着比奴隶主更加奢侈腐朽的生活。人身官能上的享受,是印度教所宣扬的人生四个目的之一。湿婆既是苦行之神,又是舞蹈之神,就反映了这种思想。
马克思指出,印度是一个淫乐世界和一个悲苦世界的结合,“这样奇怪地结合在一起的现象,在即度斯坦的宗教的古老传统里早就显示出来了。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被压迫剥削的劳动人民如果遵守印度教的教条,就会麻痹斗争意志,幻想来世;而统治阶级也利用印度教宣扬的人生目的,肆无忌惮地沉溺于纵欲享乐,醉生梦死。
印度的封建分裂中七世纪后期,北印度出现分裂割据局面。从印度西北部兴起一些氏族,保有军事组织,受各地方贵族的招纳,为其服兵役,这些人号“拉其普特”(意即贵族子弟)。他们势力日大,在北印度建立许多小邦,割据称雄,时起战争。
其中最重要的是八世纪兴起的补罗提河罗王朝,占领曲女城,据有恒河中游大片土地,和东部孟加拉地方的巴拉王朝展开长期斗争。十世纪初,补罗提诃罗势力最盛,在北印度称雄一时,于十一世纪时被入侵的教徒击败,遂致灭亡。
南印度一直严重分裂,没有出现过比较稳定的统一政权。六世纪末有遮娄其王朝兴起,初只据有克里希纳河上游今孟买附近地区,国王补罗稽含二世(六O九——二)在位时,向北扩张到纳巴达河,向南一直到科佛里河,南印度大部在他政权统治之下。
八世纪时,遮娄其击败了南下的教徒,但后为拉什特拉库特王朝所灭。拉什特拉库特取代了遮娄其的地位,称霸南印度达两个世纪,和阿拉伯人保持着友好贸易往来。
九世纪时,阿拉伯旅行家往游南印度,把拉什特拉库特国王、巴格达哈里发、东罗马皇帝和中国皇帝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统治者。到十世纪后期,他的势力逐渐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