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状元不为人知那些事,状元是怎么炼成的
高考就像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论老幼胖瘦都是一条道,每年各省也会相继出台各自的“状元”。这其实是科举制度的一种延伸,无非是将选举范围缩小至各省。那你知道古代科举制下的状元是如何炼成的吗?
状元的炼成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你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天赋(比如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比如出口成章的文采),同时还需寒窗苦读的毅力(每天面对孔孟之道,朱子释注没有超乎常人的毅力是很难做到的),还要有能够将所学所记发挥出来抗压能力(读了数十年的儒家经典,一上考场就紧张得手脚乱颤;苦等多年熬过笔试,却因为殿试上的一个哆嗦而导致了状元之位的旁落),更要有对科举如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信心,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好了,有了这些软实力,再加上一丢丢运气,你就可以开始你的考试生涯了。
现在你是中国无数考生中的一员了,也是数量最多的一部分,你们拥有一个统一的名字——童生(相信以你的实力过了县试和府试还是不难的),无论你是正值青春年华,还是人之壮年甚至是须发皆白的老者,都只能叫童生。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
二十岁还年轻,三十岁不算大,四十岁还能忍,五十岁再坚持,六十岁放弃吧——除非你自信有范进式的好运气,当然也有广东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记载,不得不让人佩服……童生参加的考取生员资格的考试一律称为童试,参加并通过其中最高一级的院试(三年举行两次)后你就是可以摆脱童生的称号。(要知道这可不是容易的事)现在你就是俗称的秀才了,“别拿秀才不当官”好歹也有免除徭役的特权,好歹也是个特权阶级了。
接下来你就得到省城去参加考试了,前提是每三年一次,所以说那些一辈子都是秀才的也许只是刚好那几天运气太背,就又得等上三年,不像今天高考一年一次,机会大多了。能力达标的,恭喜你成为举人,还可以有机会向更高一级的会试发起冲刺。
当然,如果你已经厌倦了考试,你大可以向吏部报个名,等着什么时候公务员岗位有空缺,也许能碰运气当个小官了。当然你也就失去了成为状元的机会了。乡试的第一名叫解元,也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一元。
好了,参加完乡试,准备准备继续参加会试吧!一般是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而且是前往帝都,所以处于边缘地区的考生一般都是得到消息就得收拾收拾向帝都进发了,否则又得等上三年。(谁叫我大帝国幅员辽阔呢?)所以这也是考验财力的时候,一般人家哪有钱穿越大半个国家,跋山涉水几千公里地参加考试的。(不过对于参加会试的举人而言,这点钱应该不算什么,毕竟地方乡绅会前赴后继地想拉拢关系。就像范进中举之后,既送真金白银又送豪宅丫鬟的人比比皆是。)参加会试的可都是来自各个省的考试能手,另外还加上国子监监生这种类似于特招生一般的角色(国子监一般是最高端的教育机构,想想看,能进这种地方学习的也不可能是简单的人物,不是名门望族也得是天资卓越),所以和这些人竞争就不要想着能像通过乡试一样简单了。最致命的是,会试只选300个人,想想看这可是天下读书人中的前300强啊。会试的头名叫会元,如果你依旧力压群儒,成为会元,(这就是三元中的第二元)那么你已经超越了无数的读书人,而且有很大的机会创纪录了。
最后一关就是皇帝老子亲自考核的殿试,这得要求考生有多强的心理素质啊!考你的可是天下之主的皇帝啊,多少人可是连想见一面都不敢奢求的,估计即使殿试失利,还乡之后也能吹吹牛皮,说说殿试的时候皇帝对自己是什么样的看法,自己是多么的从容,估计当时吓得都快尿裤子了。会试三百人,最终根据皇帝的意见议定甲第。
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称号。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连中三元中的第三元也是最能光宗耀祖的一元诞生了。其他的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虽然也算是人中龙凤,但此时也只是前三甲的陪衬,毕竟这可是一科中全国范围内的最会考试,最有才学,最能变通的三个人。即使以后的仕途会有不同,但是这一刻状元才是主角。如果你在殿试中得到了皇帝老子的赏识,并成功晋为状元,那么恭喜你可以载录史册了,毕竟在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的1000多年,出现了如此多的才子奇士,连中三元的也是屈指可数。当然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看到这,是不是觉得今天的“高考状元”完全不能与之相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