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朝为什么没有亡于内乱?是因为宋朝是中央集权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9
转发:0
评论:0
宋朝为什么没有亡于内乱?是因为宋朝是中央集权吗,我们从宋朝的职官制度上就能知晓,宋朝时期的政治格局主要由专制集权主导。可

  我们从宋朝的职官制度上就能知晓,宋朝时期的政治格局主要由专制集权主导。

  可以说,宋朝时期,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此举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宋朝廷制订出了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

  这种集权形式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中央集权,也就是说地方权力相对薄弱,诸多政治举措均由朝廷颁布,地方官员没有参与的权力;

  二是、皇帝集权,朝廷中的大小事务则由皇帝一人说了算;

  三是、百官权力分散,文武百官们负责在皇帝的方针下细化政策,没有擅自变动方针的权力;

  四是、重文轻武,虽说,宋朝开国之际武官的地位较高,但是,随着国家相对稳定文官逐渐稳压武官一头;

  五是、军事上内重外轻,全国的兵力大部分集中在朝廷周围,边防相对薄弱。

  可以说,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他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其特点就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之后的宋朝官僚制度则大体能分为三个阶段:

  宋神宗改革前为一个阶段,宋神宗改革后为一个阶段,南宋后又是另一个阶段。宋朝的中枢机构被划分为两个部分:中书与枢密院。这两部分分别负责文武事项,双方互不干涉。

  中书府是宋朝宰相处理公务的地方,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其中,还有一个参知政事。虽说,除中书之外也有尚书、门下等文官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已脱离政治核心,空余名号并无实权,已名存实亡。

  宋朝建国之初,先是沿袭了唐朝的职官制度,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宰相,到了元神宗改革后,宰相之职则由尚书左仆射担任。南宋时期,则结合了北宋的宰相制度,宰相兼任同平章事与尚书左仆射。

  负责军事的枢密院则沿袭自五代时期,枢密院设置枢密使与宰相“分庭抗礼”,也就是枢密使与宰相一文一武分管朝政。这一举措是为了从政治上辖制宰相,使其无法一家独大,此外,枢密院又分了兵部的权力,几大部门环环相扣呈掎角之势,保持平衡。

  按说,枢密使一职应由武官担任,毕竟,这一机构主要负责朝中军事,但是,宋朝皇帝偏偏让文官担任枢密使一职。对此,宋神宗曾如此解释道:“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互相维制,何可废也?”宋朝重文轻武由此可见一斑。

  虽说,枢密院的由文官领导,但是,枢密院的副职却仍采用武官,毕竟,军机事务还需专人管理。枢密院、中书两省分权的情况也有特例,庆历年间就发生过宰相兼任枢密使的情况。

  当时,宋朝与西夏爆发战争,中书、枢密院两大机构将相不和,对具体的军令下达产生了不利影响,所以,在这一特殊时期朝廷临时任命宰相兼任枢密使,让两大机构第一次拧成一股绳,西夏战争结束后,又恢复了原状。

  南宋时期的秦桧等人也曾兼任过两大机构的一把手,但是,这都只是环境所限,直到宁宗之后宰相掌管两大机构才成定局。

  宋朝皇帝令枢密使与宰相分管两大机构的初衷是防止双方有任何一方坐大,互相牵制,以一定内耗保证皇权的稳定。这种做法虽然对皇帝集权有利,但是,到了特殊时期却会对政策下达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宋宁宗之后才改革了这一职官制度。

  不得不说,北宋皇帝高瞻远瞩,南宋权臣兼任文武两大机构领导,的确对皇权专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军事方面,宋朝主要施行募兵制,而招募的来源则有许多种,其中,一种就是每赶上某地闹饥荒,朝廷会从灾民中选拔兵丁。宋朝统治者觉得这种方式一举两得,既减少了“天下犷悍失职之徒”又增加了“良民之卫”,这样降低了灾民暴乱的风险增加了军事实力,可谓一箭双雕。

  除这种从灾民中选拔兵丁的方式外,宋朝还有一种募兵方式,这种方式最早可追溯到后周时期。这就是从地方军中选拔军事素质过硬的士兵,征召进中央军。这种选拔制度有点像是电视剧里选拔“特种兵”,这也是使宋朝时期的军事出现了“内重外轻”的原因之一。

  北宋时期的武将是禁止私自募兵的,违反规定的将军会以谋反论处。南宋时期由于国家处在危机中,所以,开放了将领募兵的权限,由此,便出现了如岳家军、韩家军等劲旅,可以说,此举也是大大增强了南宋的军事实力。

  然而,这种做法从根本上犯了皇帝的大忌,南宋皇帝生怕这些将领的私兵成为威胁自己的力量,所以,时常以各种方式回收这些将领的兵权。总的来说,宋朝统治者十分在乎“前车之鉴”,将唐朝的政策加以调整和改革,借此巩固皇权专制。

  虽说,这种做法收获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却也滋生了一些新的隐患,最终,酿成蒙元覆灭宋朝的大祸。

  虽然,宋朝之后的军队逐渐步入了职业化,消除了军阀化,可是,清末和民国却是一个“反例”。如果仔细观察清末和民国军阀的形成,其实,和五代之前的军阀如出一辙。比如淮军、厢军就是军队地方化的典型特征,因此这只是军事制度的“复古”,而非军事规律的特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富平之战宋朝为什么失败?是因为张浚吗?
在宋金战争中一个很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就是富平之战,当时的张浚成为了战斗的指挥官,这一次战斗南宋号称有四十万大军,但是实际上军队只有十八万,当时基本上已经是宋朝最后的军队了,也是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是决定是否能够收复中原的一个关键军队,不过最终还是被张浚被败掉了。当时这个南宋大军选择首领的时候,因为缺少人才,只能够使用当时的张浚,后人对他的评价就是志大才疏,缺少一些专业的指挥能力,缺少相应的经验,各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欠缺,如果能够有更强的能力的话一定会更好一点,但是现在看起来问题确实比较多,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效果。反而带领军队最终失败了,可以说他是很重要的责任人。当然之前这个军队还是很强势的,军队拥有十八万人,规模很庞大,战斗力也很强,这一个军队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很突出,可以说当时也面临了很多的问题,大家感觉确实是有一定的压力的,当时面临很多的伤亡,也是想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可是最...
· 揭秘为什么说宋朝的灭亡是亡天下?
早在11——13世纪的宋王朝,中国就已经产生了近代化,那为什么到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近代转型还要显得那么艰辛、一波三折?这么重大的问题当然不适宜用单一的原因来解释,不过如果要找出最深刻的历史远因,那便是——“唐宋变革”所代表的近代化进程在南宋灭亡之后被中断了,历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倒退。网络配图敏锐的明末思想家黄宗羲与王夫之都察觉到,宋朝的覆灭不可跟其他王朝的更迭相提并论。黄宗羲说:“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王夫之说:“二汉、唐之亡,皆自亡也。宋亡,则举黄帝、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而亡之也。”宋朝之亡,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覆灭,更是一次超越了一般性改朝换代的历史性巨大变故。用那个时代的话语来说,叫做“亡天下”;用今天的话语来说,不妨称为“文明的中断”。为什么说宋朝的灭亡是“文明的中断”呢?请允许我先引用周良霄《元代史》序文...
· 探索宋朝极弱却不内乱的原因
史书对宋朝一般公认为积贫积弱,但是你不得不佩服在北南两宋的漫长岁月中,朝政内部居然有很难得的干净之处:一是宫内严肃,没有女祸;二是宦官受制,没有阉祸;三是皇族和睦,没有宗室祸;四是女族警戒,没有外戚祸;五是军权统掌,没有强藩祸。一个朝代能同时做到这五点,除了宋以外是找不到的。这也难怪其尽管积贫积弱,却还能存在三百二十年,在史上算是长寿的朝代了。宋朝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十分注重避免以往朝代的内乱敝端,奉行“文以靖国”理念,果断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杯酒释兵权”,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朝成为古代君主专制史上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在以后的皇帝中,虽然明君不多,糊里糊涂不少,但在宽松的政治环境下,朝廷大臣往往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来加已弥补。鉴于历代皇朝宫廷内部出现的无数个血的教训,大臣们记忆犹新,有宋一代,尤其是前期,那些大臣们十分注重约束宫廷内的各种关系,防微杜渐,几次出...
· 历史揭秘:为什么说宋朝的灭亡是亡天下?
亡国和亡天下有什么区别?国家灭了民族魂还在,国家的精神,国家的文化依然存在,亡天下是什么都没了,国家、民族被蹂躏,文化被践踏!早在11——13世纪的宋王朝,中国就已经产生了近代化,那为什么到了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近代转型还要显得那么艰辛、一波三折?这么重大的问题当然不适宜用单一的原因来解释,不过如果要找出最深刻的历史远因,那便是——“唐宋变革”所代表的近代化进程在南宋灭亡之后被中断了,历史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倒退。网络配图敏锐的明末思想家黄宗羲与王夫之都察觉到,宋朝的覆灭不可跟其他王朝的更迭相提并论。黄宗羲说:“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又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王夫之说:“二汉、唐之亡,皆自亡也。宋亡,则举黄帝、尧、舜以来道法相传之天下而亡之也。”宋朝之亡,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覆灭,更是一次超越了一般性改朝换代的历史性巨大变故。用那个时代的话语来说,叫做...
· 茶史: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
在中国文明史上,自水壶到酒壶,然后自酒壶发展到茶壶,是很有趣的生活器物演变的写照。在今天所见的,自上古到中古的壶,大多是酒壶,因为那些时代,古人的生活与酒是分不开的。今天看来,在造型上酒壶与茶壶几乎是相同的。在各种生活器物中,若以陶器为例,壶的造型最为生动可观,所以也最引人注意。我注意到现代的陶艺家喜欢在壶上动脑筋,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形状来。壶之妙就在它有一个壶身,一个壶盖,一个壶嘴,一个把手,共同组成一件器物。形状、大小、饰物的变化非常丰富,时代的特征也很容易辨别。可是其基本形状自南北朝以来到近代都没有改变。今天的人很难辨认酒壶与茶壶之分别,实在是因为两者极为相似的缘故。其实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中国人喝茶自南北朝开始,原先是把茶当药吃,逐渐演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到唐朝与佛教的思想相结合,才有陆羽的《茶经》出现,多方讲究起来,当成生活修养的仪式,但是这个传统到宋代都没有平民化、普及化。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