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京剧"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有多厉害?揭秘马派剧目背后的故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76
转发:0
评论:0
京剧"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有多厉害?揭秘马派剧目背后的故事,京剧马派创始人马连良是京剧老生行里承前启后的一位京剧艺术大师,通过马连良在舞

  京剧马派创始人马连良是京剧老生行里承前启后的一位京剧艺术大师,通过马连良在舞台上留下的京剧剧目,咱们能从一大批的马派剧目中看到马派艺术的整体特点。咱们可以看到马派的剧目基本都是比较宏大的剧目,在一个大的背景之下展示出家国情怀,把中国传统的“忠孝节义”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即是是单一的一折剧目给人的感觉都十分的紧凑。今天咱们就来说一下马派那些大戏。

  首先咱们要说的是《十老安刘》这出戏,这出戏被誉为中国式的莎士比亚宫廷剧。在这出戏中马连良先生一赶二,前面演蒯彻,后面演张苍。说到这出戏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当初在京剧舞台上只有《盗宗卷》这出戏,马连良先生听他的老师萧长华先生说,当初贾洪林留着一个《淮河营》的本子,这个本子讲述的就是《盗宗卷》前面的事情。但是很可惜的就是在贾洪林去世之后,他私藏的本子都被家人烧了。于是马连良千方百计搜索《淮河营》的本子,最后在好友的帮助下找到了汉剧《淮河营》的本子,最后连缀了《赚蒯彻》、《封十王》、《监酒令》、《焚汉宫》等折子戏,连缀为了马派大戏《十老安刘》。这出戏在上映之前,马连良先生把《淮河营》的唱段灌成了唱片,一时间风靡大街小巷,很多人都在猜疑这一段是哪出戏。等这出戏一旦上映之后便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可以说,在宣传上马连良先生都有独特的方法。这就是一个角的厉害之处。

  然后咱们说的就是《春秋笔》这出戏。说到这出戏不得不跟《串龙珠》联系起来。马连良先生的《春秋笔》跟《串龙珠》都是根据山西梆子剧目改编的,《串龙珠》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展示了浓浓的家国情怀,这出《春秋笔》在剧种也能展现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尤其是张恩替王彦丞一死的时候,这就是对于这个思想最好的体现。个人感觉这出戏前面比后面精彩,尤其是《杀驿》一折更是这出戏的精华所在。在这出戏当中马连良更是把他的做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当年戏曲评论家吴小如先生曾经说过马连良做功戏不得不提的两出,一出是早期的《假金牌》,第二出就是这出《春秋笔》。说道这个做功尤其是张恩在弄丢孩子之后,夫人让他逃命,张恩回身正打算要走,夫人说了一句回来,就是这样一个转身的下跪。当初马连良在家里弄了两张椅子,跪的时候必须跪在椅子中间,不知道把膝盖磕坏了多少次才把这个转身练出来,到后来在舞台上演的时候,观众看的就是那么干净利落脆。

  其次咱们说的就是《苏武牧羊》,这是马连良先生比较得意的一场戏,也是马连良先生早期演出比较多的一出剧目。这一出《苏武牧羊》也是马派独有的一出戏。早年间在京剧舞台上有一出戏叫做《万里缘》,在这出戏当中以胡阿云为主角,苏武仅仅是一个配角而已,现在在后世所留下的唱片当中,咱们还能看到王幼卿跟贯大元所灌制的《万里缘》唱片,老生名家王凤卿跟刘鸿声都曾经留下一段苏武在北海牧羊的唱段。但是那个唱是一套唱,后来经过马连良先生的加工,改为一段脍炙人口的二黄三眼“叹子卿身困在沙漠苦海”,后来改为“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马连良把这出戏重新加工,增加苏武出使边关,跟胡阿云招亲等情节。使得这出戏成为一出以苏武为主的剧目。可以说马连良先生的创造能力非同一般,对于剧本,对于舞台他有自己很深的一套体会,所以说在京剧上,马连良有着化整为零,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其实马连良这个化整为零,化腐朽为神奇主要体现在《胭脂宝褶》这出戏上。这出戏分为《遇龙酒馆》跟《失印救火》两大折《失印救火》是京剧舞台上一出标准的衰派老生剧目,而《遇龙酒馆》一般作为开锣戏来演。但是《遇龙酒馆》确实《失印救火》前面的故事,最早言菊朋发现这两出戏,将他们连缀起来,改名为《碧玉胭脂》,但是言菊朋没有演几场便挂了起来。后来马连良把这两出戏重新加工,让这出戏前面重唱,后面重念,突出每一部分不同的重点,使得这出戏一炮而红。尤其是“老王爷登大宝”一段成为了马派爱好者纷纷演唱的剧目。

  今天咱们就简单介绍这几出马派的大戏。其实咱们从这几出戏当中看到一个特点,那就是马连良先生的当时的新戏都有据可依,有根可找。马先生每一出新戏虽然都整改过,但是整改之后的剧目看上去没有任何的突兀感。当初有这样一个现场,当时上演《十老安刘》这出戏,等这出戏唱完后,剧场里无论是观众,还是端茶送水的甚至是门前扫地的老大爷都会唱那一段西皮流水,从这里可以看到马连良的剧目的通俗性。一个戏想要流传下去,想要有观众,最起码要让观众看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京剧老生马连良
简要介绍: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清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父马西园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三叔马昆山在上海唱戏,受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23岁自行组班,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20世纪,他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1931年马连良在天津与周信芳同台演出,因他们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1966年“”时期,因主演《海瑞罢官》而被致死。马连良是与梅兰芳齐名的20世纪...
· 揭秘历史上的京剧“老生流派”前、后四大须生与南麒北马关外唐
喜欢听戏,尤其是京剧,京剧里面又最喜欢老生,因为老生一般是戏剧中男性主要人物,而且老生的流派纷呈,名家荟萃,各领风骚,争奇斗艳,正应了那句话“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几大流派的创始人都是大师级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听他们的唱,绝对是荡气回肠、心旷神怡,犹如天籁之音,绕梁三日而不绝!哈哈,爱听,用得词儿多了点。京剧老生最著名和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形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以及“南麒北马关外唐”了。因为这几个里面都有都有马连良的马派,因此是4+4+3=11-2=9一共九大流派,当然,之前之后也都有老生大家,比如同光十三绝里的程长庚,余派传人、但又形成自己特色的李少春,但是影响最大的还是这九个流派,其中关外的唐韵笙先生由于继承人的凋零,后续无人,人们听得不多,其他八个流派都是戏迷所喜闻乐见的。本人对这八个老生流派都很喜欢,下面按照个人喜好程度排个序:(纯...
· 马连良的代表剧目有哪些?揭秘其人物趣事
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代表剧目《羊角哀》、《要离刺庆忌》、《春秋笔》、《临潼山》、《串龙珠》、《重耳走国》、《十老安刘》、《甘露寺》、《群英会·借东风》、《清官册》、《一捧雪》、《九更天》、《四进士》、《梅龙镇》、《御碑亭》、《十道本》、《坐楼杀惜》、《清风亭》、《三娘教子》、《三字经》、《汾河湾》、《武家坡》、《桑园会》、《范仲禹》、《白蟒台》、《火牛阵》、《胭脂宝褶》、《焚绵山》、《渭水河》、《状元谱》、《盗宗卷》、《断臂说书》、《宝莲灯》、《珠帘寨》、《铁莲花》、《打严嵩》、《广泰庄》、《三顾茅庐》、《法门寺》、《打登州》、《南阳关》、《定军山》、《阳平关》、《胭脂虎》、《苏武牧...
· 京剧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都有谁?
高庆奎: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京剧高派老生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其父高四保(士杰)为清末京剧著名丑角演员。高庆奎与余叔岩、马连良被誉为老生“三大贤”。马连良:“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马连良:因他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谭富英:著名的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四大须生之一。是熟知的现代京剧《沙家浜》中郭建光的扮演者。奚啸伯:京剧老生,后四大须生之一。其祖父裕德是前清文渊阁大学士,后入阁拜相。言菊朋:因酷爱京剧,业余参加清音雅集、春阳友会等票房。演老生。早年经常观摩谭鑫培演出,并从陈彦衡学“谭派”戏,又向红豆馆主、钱金福、王长林等请益,唱、做、念、打均有基础。杨宝森: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主要作品《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定军山》、《四郎探母》等余叔岩: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
· 马连良
生平父马西园,是一茶馆业主,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希望在艺术舞台上得到发展。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先从茹莱卿学武生,开蒙戏即《石秀探庄》,后受业于叶春善、蔡容贵、萧长华等老生名家,并酷爱谭派、贾派艺术。萧长华据孙派《雍良关》,创作《借东风》一剧,传授给他。马连良努力研究,终使《借东风》成为响誉全国的名剧。23岁自行组班扶风社,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1940年代末旅居香港,1950年代初回北京,出任北京京剧团(现在的北京京剧院)团长(总团长),1962年起同时兼任北京市戏曲学校校长。《群英会》、《秦香莲》京剧电影保存纪录了他的京剧表演艺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唱片公司给他录制了许多广播京剧和京剧唱片。1966年12月13日因意外摔倒被送至北京阜外医院,3天后不治。马连良主演的京剧电影:《梅龙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