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四大家族权势到底多大,造反都不治罪?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贵族仅仅出现在从东汉到南朝的这段时间内,等到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开始以学问应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以后,以门阀制度为根基的贵族算是彻底蹦溃了,而期间我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贵族就是东晋—王、谢、桓、庾这四大家族。也正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作为当时可以左右东晋皇室司马家的顶级门阀,其中王家和桓家都造过反,却没有成功。除去相对低调的庾家,谢家八万私人武装的北府兵可以抵抗前期百万大军,但是谢家并没有取而代之,反倒是谢家的家奴“刘裕”最后起兵取东晋代之,成为了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这一切是为什么呢?(由于篇幅过长,今天就先讲讲造反的王、桓二家故事)
王家:
谈到东晋四大家族,我们首先要说的就是被称为“琅琊王氏”的王家,其权力巅峰为中书监—王导。琅琊王氏的奠基人是西汉宣帝年间博士谏大夫王吉,随后历经数代,终成门阀。到了王导这代,恰逢五胡乱华,西晋灭亡,而王导早年便于当琅琊王的司马睿交好,两个人可谓是无话不谈的好基友。
看着外族入侵,王导和自己堂弟王敦一面用自己的权威安抚北方群臣,一面建议晋元帝司马睿南渡联络南方士族,这才最终使得东晋建立,并渡过最为困难的前期时光。也正是如此,作为开国功臣的王导和王敦两兄弟,一内一外,几乎完全架空了司马睿。当然,司马睿自己也意识到这点,所以登基大典的时候甚至请王导同升御床,非常明显,连皇帝都说这天下是王家和司马家一起的,可想王家当时的富贵。这就是著名的“王与马,共天下”。
但正所谓帝王心术,跟你说“共天下”那是给你面子,可千万别当真。所以司马睿一边提拔其他士族,一边削减王家实力。公元322年,手握重兵的王敦以诛镇北将军刘隗为名,起兵造反。按照一般的套路,王敦起兵谋反,朝中自然就有大臣叫司马睿尽诛王家。可惜虽然司马睿一直在削王家的权力,却并没有答应,而王导也非常识相的率领这宗族子弟二十多人在皇宫门外痛哭请罪。
其实司马睿很明白,东晋内在王导,外在王敦,如果再逼迫王导怕是刚刚建立起的政权都要毁了。而对王导来说,“琅琊王氏”响当当的当世贵族,是先人多少积累换来的,绝不能把名声毁在自己手里,担一个叛贼的千古骂名。于是司马睿和王导各自给了一个台阶,王导就立马亲自挂帅前去劝阻王敦。可惜,这一切都不顺利,王敦势力越来越大。
太宁元年,也就是公元323年,此时晋元帝司马睿已经驾崩,长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很明显,他老爸都没啥权力,他自己更加了,这同时也给了王敦决定废帝自立的机会。可惜王家注定只有为相的命,没有为帝的命,王敦在这紧要关头居然病倒了,并且病情越来越严重,在公元324年直接就去世了。失去主心骨的“王敦之乱”自然而然就这么土崩瓦解。
而“琅琊王氏”经此之后,再无异心。以王导为首的王家也依旧得到了新帝的器重,随后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等在中国历史上足以称为“书圣之家”的王氏一族。
桓家
在东晋四大家族中,除了王家造过反以外,还有就是桓家。但是王家造反是完全失败了,桓家却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这是怎么回事呢?
桓家的历史相对于王家就短多了,虽然桓家是传统儒学世家谯国桓氏的后代,但是东晋桓家真正发迹应该算是晋元帝时期的桓彝。也正是前文我们提到过的“王敦之乱”。当时晋明帝令桓彝为散骑常侍讨伐王敦,王敦之乱平叛之后逐因功被封赐予“万宁县男爵”,由此飞黄腾达,平步青云。
不过很可惜的是,公元327年苏峻之乱爆发,桓彝奉命讨伐却不想被叛军暗杀,但这同时也给了自己年仅十五岁的儿子—桓温扬名立万的机会。公元331年,苏峻之乱逐渐平定之后,待机多时的恒温终于手刃当时策划此事的叛徒,逐被东晋人士所称道。又因为其人姿貌伟岸,器宇不凡,被称为当世俊杰,娶了晋明帝长女南康长公主为妻,先是承袭父亲万宁县男的爵位,随后加封辅国将军,开始在朝野之中崭露头角。
但是这并不是桓温真正发迹的时候,随着他开始进入东晋军事系统,桓温的机会越来越多。公元346年,桓温上疏朝廷,请求伐蜀,未等朝廷开口,便已经率军出征。不想仅仅一年之后,桓温已经灭掉了蜀地的成汉政权,恒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风头一时无两。为此,恒温决定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自此有了后来的“三次北伐”。公元354年,北上伐前秦;356年北上伐羌族姚襄;369年再次北上征讨前燕,但是正如当初伐前秦的时候一样,桓温的动机被当时还未崭露头角,后来的前秦宰相王猛一语言中。桓温真正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同时为了不让后方空虚,每每不尽全力,导致了三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但即使失败了,桓温也已经牢牢掌控了东晋兵权,成了东晋第一门阀。正是恒温亲口说的:
“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
由于征讨前燕时桓温损失惨重,当然目的既然已经达成,就没有必要再出生入死,恒温逐返回朝中,掌控东晋朝堂。公元371年,等不下去的桓温带兵入宫,威逼司马奕退位,迎司马昱入朝,是为晋简文帝。
既然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就没什么好再遮掩的,桓温在铲除朝中异己之后,逐准备取东晋而代之。可惜的是如王敦一样,桓温在这个关键节点上居然生病了,这这样于公元373年去世了。老爹的志愿儿子来完成,曹操是这样,司马懿是这样,桓家也是这样。公元403年,桓温的儿子桓玄逼迫晋安帝禅让,桓玄十天后正式称帝,国号楚。
通过王家和桓家的事情,作为一个本身就是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的东晋,皇室可以掌握的力量太少太少。而且由于没有科举制度,王家和桓家可以源源不断地在帝国建立自己的势力,这就使得即使王敦谋反,桓温犯下滔天大罪,就算是在他们死后,他们的权力依旧可以交替到自己的后辈手中,使得东晋皇室不得不继续倚重,甚至无法回收权力。而之后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皇权将永远高高在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