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辛弃疾最狂傲的一首词,最后3个字争议千年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146
转发:0
评论:0
辛弃疾最狂傲的一首词,最后3个字争议千年,世间文人多懦弱,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也有例外,在我国最弱的宋朝就有一

  世间文人多懦弱,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也有例外,在我国最弱的宋朝就有一位“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他就是辛弃疾。

  这个被后世誉为“词中之龙”的文坛巨匠,一生都是传奇。20岁时,他支身连追敌军三天,抢回大印;更曾只带着50骑兵,深入敌营活捉叛徒,一夜千里将他押回临安。这些似乎只会出现在说书先生嘴里的传奇,却生生地发生在这个大宋将领身上。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他的词才那么豪情万丈,每次读来都令人热血沸腾。无论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还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亦或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

  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最狂傲的一首,霸气十足无人能及,最后3个字更是被争议千年,就是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作这首词时辛弃疾已有58岁,近暮年的他被罢官,闲居在江西。虽心中满腔愤懑,却丝毫不改豪放本色。词的大意是:我已年老,朋友不多,飘落四方。如今已生华发,对万事一笑而过。这世间诸事,没有什么能让我真正的快乐了。只觉得眼前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它看我也一样。毕竟我和它论才情和样貌,却相似。我在窗前独饮,想到陶渊明写《停云》时,也应和我一样。江南那些沽名钓誉之人,怎能体会到这其中的真谛?我回头长啸,风云乍起。我从不恨自己见不到古人,只恨他们见识不到我的狂傲。这世间最了解我的,不过是那二三人而已。

  为什么说这首词是有着无人能及的狂傲,只看这三句话便可知一二。第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面对自然的傲气,一般文人以青山入句,都满心敬畏,唯有辛弃疾以一生的高风亮节,与青山比肩。后一句,“情与貌,略相似”,更似能与青山交流,他相信自己的才情青山必然也是知道的,这样的豪放,难得一见。

  第二句是“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在当时是怎样神一般的存在,他是洁身自好的第一隐士,他的《停云》更被当世人誉为经典,辛弃疾将自己此情此景与靖节先生相提并论,可见他内心的仰慕,也可见他的清高。

  第三句则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这里的“古人”指的就是陶渊明这样的名士,这世间能理解他的人不多,他希望自己这片冰心能被真正的雅士看见。最后那句“二三子”是谁,后世一直有争议,到底辛弃疾的知已是哪几位?有人认为是他在世间的几位朋友,但放在此处,明显不合适,这并非一守怀友诗;更多人认为大概是古代圣贤,除了陶渊明,或者还有辛弃疾一直欣赏的屈原,孔子等人。不过这个,或许只有辛弃疾自己知道了。

  这首辛弃疾暮年所作的词,与他壮年时相比,狂傲不减半分,反而更加直抒胸臆,令人震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苏轼最豁达的一首词,千年来无人能超越
有人喜欢苏轼的词,有人喜欢他的画,还有人喜欢他的东坡肉,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喜欢苏轼的理由。这个人见人爱的词坛巨匠,身上有着任何文人都没有的魅力,而这种魅力的源泉就在于他的豁达和洒脱。他把所有的豁达都写进了他的词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看尽历史的通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知晓聚散的智慧;“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是对爱情的洒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寄情山水的自在。每每读起这些词,仿佛三千世界都在其中,令人释怀。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苏轼最豁达一首经典词,千年来无人能超越,特别是最后一句,安慰了多少心酸。《临江仙·送钱穆父》一别都门三,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首词作于苏轼53岁时,是苏轼为好友穆父送行而作。穆父是苏轼多年好友,一生官场沉浮却能不改初心...
· 辛弃疾被罢官在家时,写了一首很伤感的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词人、思想家、爱国将领,今天山东济南人氏,他的词以豪放著称,写得大气磅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而且他还在自己的词作,处处表达了一种人生愿望,想要收复北方失地,应当说在南宋众多的词人中,辛弃疾是比较独特,不仅词写得很独特,另外他的身份,也比较独特。由于他是出身在当时已经被金国占领的北方,后来他偷偷地跑回到南方,积极地投身到抗击金国的战争中,但是由于他的出身,时常是遭到人的弹劾,并没有受到重用,这也使得辛弃疾一辈子痛苦不已。辛弃疾的大多都写得很是优美,同时他与李清照被后世并称为“济南二安”,另外与苏轼又被称为“苏辛”。辛弃疾的词可以说每一首,那都是经典之作,而且很多的比较经典的作品,还被收录在了课本里,所以他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词人之一。那么说起辛弃疾的词,相信对于很多爱好诗词的朋友来说,一定是不会陌生,他很多的作都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例如他的...
· 破阵子是谁写的破阵子是辛弃疾的一首词
破阵子是谁写的,破阵子是辛弃疾的一首词,我们应该多学习过这一首词,这首词气势豪迈,主要描写的是战争中的景象。而且当时比较战乱,对于作者来讲,也是通过这首词来寄托美好的前景。诗中的景象还有一些战争的场面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破阵子》,唐教坊曲,一名《十拍子》。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唐太宗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按《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网络配图其它词例前段起句,晏词别首“湖上西风斜日”,湖字、斜字俱平声,又一首“忆得去年今日”,去字仄声;第二句,陆游词“放教昨夜浮名”,放字、昨字俱仄声;第三句,程垓词“簇定熏炉酥酒软”,簇字仄声,熏...
· 他是辛弃疾的莫逆之交,写了一首非常凄美的词
说起古代词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宋代词人,不管是婉约如李清照,还是豪放如辛弃疾,都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名传千古的佳作。而辛弃疾作为豪放派代表,更是被人称为“词中之龙”,和苏轼并成为“苏辛”,和李清照并称为“济南双安”。他的词作多以风格豪迈为主,涉猎题材甚广。不过笔者要说的并不是辛弃疾,而是他的莫逆之交刘过的一首词。刘过词风和辛弃疾相近,为人也是一样,忧国忧民,一生耿直,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虽然文学成就没有辛弃疾高,但是这首词却是才情满满,最后6个字更是惊艳之句。《唐多令》-(南宋.刘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这首词作的白话译文如下:枯萎的芦苇叶子堆满沙洲,浅浅的流水从冰冷的沙子上面流过。二十年以后重新登临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船还没有系稳我就急忙赶往故...
· 宋朝最懒的词人,一生只写一首词却成千古名篇!
有些时候,一个人的名气,不是由他作品的多少决定的,而是由他最令人辉煌的作品所决定的。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了很多写了无数诗歌,但是却并不惹眼之人,比如乾隆,此人一生之中写出了四万首诗,但是却没有一篇为后人所记住。相反的,一些比较懒惰之人,比如北宋词人时彦,此人在一生之中只写了一首词《青门饮》,但是却成为了千古名篇,而词中的最后一句更是惊艳了后人上千年。时彦,字邦彦,古河南开封人,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己未科状元。时彦是个自幼便好学之人,因此才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并迈入仕途。然而,进入仕途之后的时彦过得却并不幸福,还因为出使辽国失职而被罢免。而在时彦出使辽国之时,他看着辽国的风光,心有感慨,想到了家中的人,于是便做出了《青门饮》这首词。青门饮北宋·时彦胡马嘶风,汉旗翻雪,彤云又吐,一竿残照。古木连空,乱山无数,行尽暮沙衰草。星斗横幽馆,夜无眠,灯花空老,雾浓香鸭,冰凝...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