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他是名臣之子,一生清廉去世时仅有46枚铜钱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3
转发:0
评论:0
他是名臣之子,一生清廉去世时仅有46枚铜钱,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清官的故事。他是历史上一位名臣的儿子,出身可谓高贵;他在5岁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清官的故事。他是历史上一位名臣的儿子,出身可谓高贵;他在5岁时便受到皇帝的封赏,待遇可谓优厚;他成年后又娶了当朝宰相的女儿为妻,地位可谓显赫!然而就这样一位富贵之人,一生为官极为清廉,从不贪婪,生活极为清贫,在他去世时,身上仅有46枚铜钱,而且他的儿女们连丧葬费都凑不齐!他可谓古今清官之表率,廉吏之典范,欲知此人是谁,究竟有何与普通官员不同之处,且看本回分解。

  老子英雄儿好汉,此人不是旁人,他便是宋朝第一名臣,中国古代第一清官包拯的次子包绶。说来包绶的出生是充满坎坷的,可以说是差点没有成为包公的儿子。怎么回事呢?本来包拯有个儿子叫包繶,是其妻董夫人所生,但包繶20岁便去世了,董氏再没有给包拯生育第二个儿子。数年后,包繶唯一的才四五岁的儿子也夭折了,看来包拯要绝后了。

  本来包拯还有个侍妾媵孙氏,不过她早早地就被包拯打发回娘家了,所以包拯就断绝了有第二个儿子的希望。然而,也许是上天不愿让百姓的父母官包青天绝后,包拯又奇迹般地有了第二个儿子。

  事情是这样的,包拯的侍妾滕孙氏被他打发回娘家时,已经怀有身孕,她回去后不久就生下一名男孩,但她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并没有把这事告诉包拯。但是包拯的儿媳崔氏却知道这事。崔氏是包拯长子包繶之妻,也是出身名门,她是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她知书达理,善良贤惠。当初包繶去世时,她才过门一年多,完全可以改嫁的,而且包拯也不忍心她年轻守寡,也是支持她改嫁的。

  但崔氏执意为丈夫守节,而且她认为公婆失去儿子后肯定很悲伤,也无人养老,所以就坚持守在包家,替自己早逝的丈夫为公婆尽孝。崔氏确实是一位孝顺媳妇,她不但对包拯夫妻俩尽心尽孝,还牢记“不孝有三,无后第一”的古训,因为她的儿子早夭,已经违背了这个孝道的第一准则,所以就想办法为包拯带来一个后代。她还真做到了。

  因为崔氏为人善良,她跟包拯的侍妾滕孙氏感情也很好,所以滕孙氏怀孕这事怎能瞒她呢?于是崔氏便背着包公夫妇,私底下不断派人送钱财衣物等到孙家,帮助滕孙氏的生活。等到滕孙氏生下儿子包绶后,因为家贫,不便很好的抚养儿子,崔氏便又偷偷将包绶抱养在自己房里,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养育包绶的责任,她名为长嫂,实为养母,因为她明白,这可是包拯仅有的儿子了。崔氏开始不想把这事公开,一是因为包拯不太喜欢滕孙氏才把她打发回娘家的;二是崔氏想给包拯老夫妻俩一个惊喜。于是她把包绶辛辛苦苦地养了一年。

  到第二年,包公便60岁了,他举办了个简单的生日PATY,庆祝寿辰。毕竟是当朝重臣,你不举办个庆典也说不过去,仁宗皇帝也不愿意。但包拯毕竟一代名臣,一代清官,他也只是弄了个仪式,意思意思罢了。当他在生日宴上接受大家的恭贺时,尽管高兴,但也未免露出一丝不快,或者有某种伤感之情。大家也都明白,已到花甲之年的包大人没有子孙传后,尽管自己一生英明,也未免遗憾。可就在大家为包公惋惜之时,一个奇迹出现了。

  儿媳崔氏突然抱着一个婴儿走了进来,她对着公婆盈盈一跪,道,“请公婆大人恕罪,贱媳今天无礼了!”包拯一惊,道:“不知贤媳何罪之有?”此时包拯夫人也是十分惊愕,令她吃惊的不是崔氏说的话,她也许根本没有听清儿媳妇说的是什么,她只是把目光紧紧地落在了崔氏抱着婴儿身上。她怎么会抱个小孩?其中必有缘故!难道她……这太不可思议了!她整天一副贤惠的、孝顺媳妇的模样,一副贞洁女的样子,怎么会有个孩子?这不打我包家的脸吗?包夫人一时头晕目眩,简直如五雷轰顶!

  可包拯毕竟见过大世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件保持了异常冷静的态度,他继续说,“有什么事情,起来说!”可崔氏坚持跪着,道,“若公公大人不原谅我,媳妇决不起身!”包拯无奈,于是说,“好好好,原谅你!快说。”崔氏这才站起,把一切都说了。还没有说完,包夫人已经是激动得稀里哗啦,她叫道,“傻孩子啊,你怎么不早说?快把孩子给我!感谢上苍,怜我包家!”此时老包也是老泪纵横,感动的说不出话来。

  周围的人倒是热闹啦。大家都热烈地欢呼起来,“恭贺包大人喜得贵子,后继有人了!”“包大人,罚酒一杯!”“包大人,这是又过生日,又添贵子,双喜临门啊,哈哈哈,罚酒!”此时,连平常不苟言笑,据说平常从不会笑的黑老包也要笑了,他擦了擦眼泪说,“哈哈哈,老天不负我也,感谢上苍!”于是生日宴会气氛更加热烈起来。大家也都夸崔氏真是个好媳妇。

  因为是在生日宴上得到儿子的,所以包拯期初把儿子取名为“包綖”,后来才又改为包绶。綖绶二字大概取“延寿”之意。此后包拯夫妇把自己的儿子包绶视若掌上明珠,但也是严格教育,希望他长大成材。但包拯毕竟年事已高,四年之后,他便去世了。由于包公德高望重,连皇帝宋仁宗都亲自前往包家灵堂吊唁。当仁宗看到灵前的包公仅有的儿子包绶时,禁不住鼻子一酸,眼里布满泪水。此时的包绶还是个五岁的小娃娃,却已经失去父爱了。只见包绶穿着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他可是堂堂包大人的唯一的儿子啊!向来以仁义著称的仁宗皇帝不由得十分感动,于是他决定必须照顾一下这位千古名臣、一代大清官的后代!

  随后宋仁宗赐与包家许多财物,还钦封5岁的包绶为太长寺太祝。5岁的小孩被皇帝封赏,可见包公的地位。包家为包公举行完丧礼之后,小包绶便跟着家人,护送着父亲的灵柩从开封回到老家合肥,从此包绶在老家合肥渐渐长大。由于包拯夫人已经年老,所以对包绶的抚养和教育主要就由崔氏来承担了。崔氏本是包绶的嫂嫂,但崔氏像母亲对待儿子一样,对包绶细心抚养和教导。她还请了名师教育包绶。包绶这个大名还是崔氏给起的。

  包绶八岁时,正逢朝廷三年一次的祭祀圣典,百官照例晋升一级,包绶也由“太长寺太祝”升为“大理评事”。包绶小小年纪,便已取得当年包公考中进士之后才得到的同等的爵位,不久他又转为“承事郎”。这样,包绶还是童年之时,就具有了八品官的地位。

  这虽然违背了包公生前的遗愿,因为包公生前刚直不阿,大公无私,一直不赞成对朝中大臣子弟的加官进爵的照顾,但朝廷还是对他的唯一的儿子给予了很大破例的照顾,这也许可以理解,也从侧面证明了大宋朝廷或者宋仁宗的恻隐之心。做为一代清官的包公,一生清贫,而且没有机会照顾自己的儿子,那么就让国家承担起来,想必九泉之下的包大人也该放心了吧。

  不过包绶也十分有志气,他没有在朝廷的优越的待遇之下,成为一个只知道享乐的纨绔子弟,没有养尊处优的感觉,而是努力读书,勤奋好学,他知书达礼,处事低调,为人耿直,爱憎分明,处事很有主见,对自己要求也十分严格,胸有大志,有乃父遗风。包绶九岁时,包公夫人董氏病逝,包绶彻底成了孤儿。但是包绶不孤,因为他有嫂嫂,崔氏仍然像母亲一样对待包绶。

  包绶成年后,嫂嫂崔氏还为他娶了媳妇,期初娶的是庐州知州张田的女儿张氏。但不久,张氏不幸早逝,崔氏再次主婚,又给包绶娶了个媳妇。这第二个媳妇可是不同凡响,她是大宋名臣、当朝宰相文彦博之女文氏。包绶可是幸福极了。然幸福的事情还没有完。他的嫂嫂崔氏可谓是一位大好人,在包绶第二次结婚之后,她便派人到开封一带寻找包绶生母孙氏,又将孙氏接回合肥,让包绶母子团聚,包绶简直幸福死了。

  好人有好报,崔氏在包家守节二十年,对公婆极尽孝道,又对包绶悉心教养,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也使朝廷颇为赞赏,后来宋哲宗下旨加封她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为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成为一段佳话。

  崔氏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病逝,享年六十二岁,可谓善终。崔氏生前对包绶亲如母亲对待儿子一样,当然包绶也对她像母亲一样很孝顺,在后世的一些戏剧里,包绶对崔氏便是以嫂娘称呼的,可见他们之间的似海深情。崔氏去世之时,包绶正在开封最高学府里担任国子监丞,闻讯之后,悲痛欲绝,连夜奔丧回到合肥,为其嫂披麻戴孝,犹如对待生母一样。包绶跟其父亲包公一样也是位至仁至孝之人。

  当然,包绶也跟其父一样,是位彪炳千古的清官。包绶的忠孝仁义和才识得到朝廷广泛认可,特别是其岳父宰相文彦博更是对其赞赏有加。宋仁宗去世后,文彦博便向继位的宋哲宗呈了《举包绶》的奏章,特别推荐他。宋哲宗便赐包绶做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团练判官,这是包绶第一次做官。包绶不负众望,他在任期内执法严明,大公无私,办事认真,毫不贪图财利富贵,深得老百姓拥护和爱戴,被认为是百姓的好父母官。连他的直接领导,濠州知州也十分佩服他。

  知州见包绶虽身为名门之后,却低调从事,不骄不躁,而且礼贤下士,他遇到什么大事便常与包绶讨论,包绶也对知州直言不讳,二人相处甚欢,合作愉快。包绶三年任满,离开濠州时,老百姓也是恋恋不舍。他首次当地方官便博得了一个‘廉洁勤政’的好名声。

  包绶之后便调至开封,升为七品宣义郎,分配做少府监丞,主要负责管理天子使用的龙袍、车驾、宝册、符印、旌旗等物。这个工作很繁杂,可谓千头万绪,但包绶却处理的井井有条,赢得了王公大臣们的赞许,大家纷纷上奏推举他,尤其是包公的生前好友宰相文彦博,再次为自己的得意女婿出马,他向皇帝的推荐奏章写的最为恳切,说:“故枢密副使包拯身被忠孝,秉节清劲,直道立朝,中外严惮,先帝以其德望之重,擢为辅臣,未尽其才,不久薨谢。”并指出“包拯之后,唯绶一身,孤立不倚,能世其家,恬静自首,不苟求进”,由于受到满朝文武大臣倾力举荐,包绶再次受到重用。

  他先是被任国子监丞,继而进为宣德郎,再升为六品通直郎。不久,包绶又被任命为汝州(今河南汝州市)通判。包绶到汝州后,仍然是兢兢业业,为民办事,坚持“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为官原则,他仍然是严明执法,公事公办,铁面无私,有其父包拯为政之风,被老百姓称为“小包公”。

  后世的戏剧,比如京剧、豫剧都有《小包公》这个经典剧目。在之前的农村,小包公跟他父亲黑老包一样有名气,会唱老包戏的也都会唱小包公戏,特别是在河南、山东、安徽的乡村,甚至有不少女演员都吼小包公戏。可见包绶在民间的影响力。总之,经过包绶的努力,不久,汝州便呈献一片平和清明的景象。包绶再一次由于优秀的政绩和优良的民间口碑,被朝廷晋升为六品朝奉郎。

  包绶在汝州任职期满后,调离汝州时,汝州百姓扶老携幼,为他夹道送行。官当到这个地步,也算是值了!

  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包绶调任谭州(今湖南长沙市)通判。他前去赴任时,途经合肥老家,没有久留,一安排好家事,便出发了。包绶一路乘船从南淝河进巢湖,后入长江,再迎着滔滔江水,溯流而上。

  要去一个新的地方上任了,他心中一如这江涛,心潮澎湃,想到自己的人生将进入一个新的台阶,不仅踌躇满志,对前途充满信心。可是天妒英才,正值年富力强的包绶此刻竟踏入了一条不归之路。在去谭州的途中,他在船上突然患病,船只开到黄州附近时,一代清官,包绶便不幸病逝,撒手归西了。可惜一代英才,天降清官,就这样永远地走了,包绶当年才48岁。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啊!

  做为包拯的次子,包绶去世后,人们都很悲伤,因为包公再也没有儿子了。可当人们打开包绶的行李,整理他的遗物时,却被深深地震撼了。人们发现包绶的所有的遗物中,除了任命状,就是一些书籍、文具,和很少的生活必需品,竟找不到任何一件值钱的东西。包绶五岁便被宋仁宗赐为“太常寺太祝”,后来又掌管过大内珍宝,一直到六品的达官贵人,他去世时衣袋里只找出四十六枚铜钱!无怪乎,人们这样猜测他的死因,他不仅是生病致死的,包绶可能也是因饥饿而死的,至少饥饿导致了病情的加重。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包绶共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当时他们还都没有成年,他们的父亲去世时,六个儿女居然连丧葬费都凑不齐,甚至他们都无法将包绶的遗骸从湖北黄州运回老家合肥!可见包绶平常为官是多么廉洁!本来一个州官,俸禄就不多,包绶又儿女较多,他一点也不贪污受贿,自然家贫了。

  包绶过世后,他的儿女们只有依靠官府和亲戚接济度日,直到16年后,包绶的儿子包耆年、包景年都已成家立业,经济稍有好转时,才把父亲包绶的棺骨从湖北运回,葬入合肥包氏祖坟中。包绶和妻子文氏的合葬墓紧邻在包公墓的左下侧,棺木直接埋入土里,与平民葬式没有任何区别,随葬品大都是随身携带的日用品,如果没有墓碑,恐怕谁也不知道此地长眠的是包公的儿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海瑞多清廉去世时仅有俸银八两旧衣数件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千里海防告急,出现了严重的倭患记载,“丛说乙卯年,倭贼从浙江严衢过饶州,历徽州、宁国、太平而至南京,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当时这72个倭寇竟然没死一个人,杀到南京,13个城门吓得紧闭,更让人扼腕的是,相传当天这72人“宿于板桥一农家,皆酣饮沉睡”。《金陵琐事》感叹:当时如果有人探到底细,派官兵过去,可以轻松杀个干净。这样好看的故事,就是周晖所写。他一生都没有追求功名,隐居在门西花露岗一带的尚白斋,但知识渊博,学养深厚,名气驰誉乡里。网络配图南京大学教授夏维中介绍,当时周晖与当时的南京名人如焦?(状元,官至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著名史学家)、朱之蕃(状元、官至礼部侍郎,著名书画家)、顾起元(探花,官至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著名史学家)等,都是好朋友。而且这些名人对毫无官职的周晖却赞赏有佳。顾起元,就称赞周晖为著名诗文家、史学...
· 海瑞有多清廉?去世时仅有俸银八两旧衣数件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周晖从其稿本《尚白斋客谈》中精选相关内容,编成了《金陵琐事》四卷,后来又编成了续编、再续编各四卷。3套书都是记述明初以来南京掌故,上涉国朝典故、名人佳话,下及街谈巷议、民风琐闻。内容广泛,可信度比较高,有的如海瑞事迹、倭寇犯南京等皆可补正史、方志没写到的地方。史料价值极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者的高度重视。图片来源于网络海瑞死时只有俸银八两、旧衣数件晚清学者薛福成说,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他会投四个人的票:汉代的汲黯、唐代的宋璟、宋代的包拯和明代的海瑞。海瑞一生,经历了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从任小官知县开始,就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后,历任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一路”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
· 海瑞到底有多清廉?去世时仅有俸银八两旧衣数件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千里海防告急,出现了严重的倭患记载,“丛说乙卯年,倭贼从浙江严衢过饶州,历徽州、宁国、太平而至南京,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当时这72个倭寇竟然没死一个人,杀到南京,13个城门吓得紧闭,更让人扼腕的是,相传当天这72人“宿于板桥一农家,皆酣饮沉睡”。《金陵琐事》感叹:当时如果有人探到底细,派官兵过去,可以轻松杀个干净。这样好看的故事,就是周晖所写。他一生都没有追求功名,隐居在门西花露岗一带的尚白斋,但知识渊博,学养深厚,名气驰誉乡里。南京大学教授夏维中介绍,当时周晖与当时的南京名人如焦竑(状元,官至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著名史学家)、朱之蕃(状元、官至礼部侍郎,著名书画家)、顾起元(探花,官至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著名史学家)等,都是好朋友。而且这些名人对毫无官职的周晖却赞赏有佳。顾起元,就称赞周晖为著名诗文家、史学家、书画...
· 海瑞到底有多清廉?去世时仅有俸银八两旧衣数件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千里海防告急,出现了严重的倭患记载,“丛说乙卯年,倭贼从浙江严衢过饶州,历徽州、宁国、太平而至南京,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当时这72个倭寇竟然没死一个人,杀到南京,13个城门吓得紧闭,更让人扼腕的是,相传当天这72人“宿于板桥一农家,皆酣饮沉睡”。《金陵琐事》感叹:当时如果有人探到底细,派官兵过去,可以轻松杀个干净。这样好看的故事,就是周晖所写。他一生都没有追求功名,隐居在门西花露岗一带的尚白斋,但知识渊博,学养深厚,名气驰誉乡里。南京大学教授夏维中介绍,当时周晖与当时的南京名人如焦?(状元,官至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著名史学家)、朱之蕃(状元、官至礼部侍郎,著名书画家)、顾起元(探花,官至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著名史学家)等,都是好朋友。而且这些名人对毫无官职的周晖却赞赏有佳。顾起元,就称赞周晖为著名诗文家、史学家、书画...
· 史上海瑞有多清廉?去世时仅有俸银八两旧衣数件
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千里海防告急,出现了严重的倭患记载,“丛说乙卯年,倭贼从浙江严衢过饶州,历徽州、宁国、太平而至南京,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网络配图当时这72个倭寇竟然没死一个人,杀到南京,13个城门吓得紧闭,更让人扼腕的是,相传当天这72人“宿于板桥一农家,皆酣饮沉睡”。《金陵琐事》感叹:当时如果有人探到底细,派官兵过去,可以轻松杀个干净。这样好看的故事,就是周晖所写。他一生都没有追求功名,隐居在门西花露岗一带的尚白斋,但知识渊博,学养深厚,名气驰誉乡里。南京大学教授夏维中介绍,当时周晖与当时的南京名人如焦竑(状元,官至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著名史学家)、朱之蕃(状元、官至礼部侍郎,著名书画家)、顾起元(探花,官至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著名史学家)等,都是好朋友。而且这些名人对毫无官职的周晖却赞赏有佳。顾起元,就称赞周晖为著名诗文家、史学...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