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府兵制因何而产生,如何发展,最终又因何消亡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13
转发:0
评论:0
府兵制因何而产生,如何发展,最终又因何消亡呢?,府兵制是西魏宇文泰创立、北周武帝承继发展、隋唐两代君主不断改革完善、最终在唐

  府兵制是西魏宇文泰创立、北周武帝承继发展、隋唐两代君主不断改革完善、最终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消亡的军事制度。

  公元543年,西魏权臣宇文泰大败于邙山,西魏军被东魏军斩杀六万余人,可谓惨败而归。

  正因为当时,缺兵少人的西魏有被东魏举国灭掉的巨大风险。

  所以为了保家卫国,防止被敌国所灭,宇文泰便迅速搜集兵源组织壮士集结成军,即大规模招募关中陇右的汉人豪强家族子弟来当国家的正规士兵,史称其广募关陇豪佑以增军旅。

  创建府兵制的宇文泰

  一时间,为了保家卫国这一共同目的,西魏的汉人和鲜卑人在宇文泰的统筹兼顾下,逐渐改变原来汉人种地、鲜卑人打仗的一贯做法,开始共同参军保家卫国,胡汉交融的府兵制便由此而生。

  宇文泰创建府兵制的具体措施是确立名为八军、实为六军的总体军制,以暗合鲜卑的八部制和西周的六军制,借机广收鲜卑人和汉人的人心。

  西魏六军的编制为:最顶层设八个柱国,除总统军权的宇文泰和充当摆设的元欣外,其余六柱国,每柱国下辖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辖两个开府,共二十四个军;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

  府兵制的领导机构

  就这样,整个金字塔形的军事领导机构便初步形成。

  领导机构有了,还得有士兵给这些军事领导管带,府兵制创立初期,宇文泰编制的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这样算来,六柱国合计需要筹集精兵四万八千人。

  为了选到真正能打仗、能保家卫国的士兵,宇文泰虽然将选兵范围定得很广泛(汉人、鲜卑人都可入选),但将选兵要求定得很严格。

  入选府兵的第一个条件是家产富裕,有入选府兵资格的家庭,得身居六户中等以上,得有经济实力提供弓刀一具;第二个条件是家庭男性成员的人数得多,只有壮年男丁在三人以上时,该家庭中的男人才有资格被挑选为府兵,男丁少的家庭得种地交赋税服劳役,不得参军;第三个条件是兵员能力得过关,当然这是指士兵得身强体壮。

  宇文泰将要求定得严格,是因为府兵待遇很好,这样才能激励士兵奋勇作战。宇文泰规定:只要入选府兵,其全家免除苛捐杂税,府兵本人在建功立业后还可按功劳受赏。

  眼看待遇如此多利少弊,关陇豪佑便纷纷响应宇文泰号召入选府兵。

  招收完府兵后,宇文泰规定,全体府兵,每月的上半个月要操练步伐、巡防之类的基本功;下半个月,则要在同州一带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如此一来,府兵在士兵身强体壮的基础上训练,便熟能生巧得专业善战起来,同时,府兵家属可免除徭役赋税,建立军功后可升官发财,所以府兵接受训练、领命作战时自然可心无旁骛地热情训练、光宗耀祖地拼死奋战。

  凭借创意满满的府兵制,本来大败亏输有亡国之危的宇文泰重新振作起来,他和他的侄子宇文护、儿子宇文邕,靠府兵制的巨大潜力和巨大威力,先后扫平巴蜀、攻下荆州、攻灭北齐。

  而后,隋文帝杨坚凭借府兵制攻灭南陈,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在一起的隋文帝杨坚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隋炀帝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最主要的一点是将府兵制与均田制挂钩,隋文帝规定,府兵除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还要与其家属一同列入州县的户籍,如此一来,府兵军人及家属与一般百姓一样,也可以按照均田制获得一份田地耕种。

  隋文帝杨坚将府兵制向兵农合一(府兵制下的军人,亦成为均田制下的农民)方向发展,即规定府兵平时在家务农,发展经济,遇到战事时,就紧急集合,放下锄头,拿起武器,为国家而战。

  此项改革,虽然解决了府兵的土地安置和国家的物资生产问题,但也为府兵制的没落和消亡留下了隐患。

  到了唐代,府兵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其基本单位变为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折冲府的长官是折冲都尉,副长官为果毅都尉。

  全国折冲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十二卫指左右领军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东宫六率指左右司御率、左右卫率、左右清道率。

  十二卫分别设置一位大将军,并直接服从于皇帝;东宫六率则效命于太子。

  府兵的选拔,每三年进行一次,征选的原则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皆均,先取多丁”。

  府兵一般21岁入军,到60岁退役,在服役期间,府兵可免除赋税徭役,但出战时的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和粮食、均需自备。此外,每十人还得共同准备供运输的马(或驴)六匹,即所谓“六驮马”。

  自备军资对于府兵来说,是很沉重的负担。

  府兵平时的职责是轮流到京城宿卫,号称“番上”,遇到特殊情况,府兵会出征或戍防外地。府兵在和平时期在各自的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到了冬季农闲时便集中参加军事训练,如此唐朝府兵便实现了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双重目的,此举既保证了府兵的安全生产和战斗力,也减少了国家的开支。

  从总体来看,唐朝府兵制的意图也很明显,府兵军府较多时有六百三十四府,可谓遍布全国,总兵力60余万,可是关内道,竟设置了二百六十一府,占全国军府三分之一以上,至于其余军府,则依次设置在河东、河南、河北、陇右诸道,而其它诸道,则至多不过十府,少则只有二三府(如江南、岭南)。

  这种厚此薄彼的军府布局,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军事意图,能够保证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最重要的是,府兵的调遣权是皇帝通过尚书省兵部牢牢掌控的,中央十二卫长官和地方的州县长官均无权私自调兵。国家遭遇战争时,一般由皇帝临时任命将军统率府兵出征,打完战争后,将军回到朝中任职,府兵回归各自军府。一般情况下,将帅没有统兵之权,在战时,将帅会临时与府兵们结合在一起,作战完毕,将帅就得立刻将府兵们遣散回各自军府,将兵符交还兵部。

  府兵的调兵权由尚书省下辖的兵部管辖

  总之,兵部调兵权和将帅临时统兵权的严格分离,确保唐朝统治者对府兵能够做到绝对控制,能够强有力地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前面提到,隋文帝将府兵制下的军人,改革成了均田制下的农民,府兵军人便极为依赖均田制,因为他们的军资需要自备,所以田地粮食产出便是他们的必要收入,用以购买军资。

  唐朝前期,国家施行的均田制还能确保官僚贵族和百姓均能分得田地耕种。

  但是,由于官僚贵族可得到的土地很多,而百姓常常得不到充足的土地,特别是,永业田和口分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或转让,所以官僚等贵族的大规模土地兼并渐渐抬头,因为越来越多的百姓为不时之需(婚丧嫁娶)或意外之患(瘟疫灾害)而变卖各自的土地,这导致官僚贵族和富商、寺院争相强买百姓的土地。

  曹操曾认为,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田制就因为官僚贵族、富商、寺院的强买式壮大而变得分田不均,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社会矛盾因此加剧。

  所以均田制的崩坏,也导致府兵制度逐渐走向衰亡。

  因为一旦均田制下的田地被大贵族、大官僚、大商人垄断了,大多数府兵便没有田地生产粮食,没有用以购买军资的收入,就会自残逃役、随意逃跑;同时,府兵本来实行着三年轮换守边的制度,但由于西方吐蕃和北方的不断壮大,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统治下,唐朝边防战争越来越频繁,长期驻守边疆的府兵数也越来越多,府兵的戍期也越来越长,甚至远远超过三年,边疆将领也频繁克扣兵士的军饷、掠夺兵士的军资,驻守长安的府兵还被达官贵人随意奴役,就这样,依附在均田制上的府兵制便因为均田制的崩坏、统治者严令的延期戍守、边关将领的克扣掠夺、京城豪族的随意奴役而消亡。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鉴于军府无兵可交,唐玄宗遂下令停止折冲府的征发府兵,府兵制终于废止。

  宣布废除府兵制、采纳募兵制的李隆基

  综上所述,府兵制兴于西魏危急存亡之际,后帮助宇文家族扫平了北方,帮助隋文帝扫平了南方,隋文帝鉴于军府人数众多后勤供应不足,便将府兵制与均田制联系起来,后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发展壮大,府兵制极于全盛,可是由于唐高宗李治、武则天的随意糟蹋,由于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和官僚、贵族对农民田地的强买式兼并,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同时,依附于均田制上的府兵制便如无根之木般逐渐消亡,最终被募兵制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月球如何产生?
月球的产生是否源于地球和一颗火星大小的原行星之间史诗般的碰撞?科学家们并未对这一巨型碰撞理论进行普遍审查,因为其中一些细节尚未证实为真。例如,地球和月球的化学组成成分是如此相似以至于这暗示了月球其实来源于地球,而非一次单独的撞击所致。然而其它模型表明,快速旋转的年轻地球在撞击过程中可能喷射了大量的熔岩,从而形成了化学组成成分相似的月球。
· 谥号是什么?其是如何产生的?
如今我们会发现,我们对于帝王都是有一个特定的称号的,比如汉武帝,隋文帝这种,其实都是对他们的谥号,而这些谥号在他们在世的时候都是不知道的,甚至不会用这种称号来称呼自己。那么谥号是什么?其是如何产生的?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谥号其实是指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死后,后人按照其生平事迹做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就会反映在谥号当中,也就是说谥号并不是人人都能获得的。谥号也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从西周开始的,一直到清末,几乎每个朝代的帝王,还有一些有地位的大臣都是有谥号的。那么谥号是如何产生的呢?要说谥号的形成,在传统的说法中,是在西周早期,也就是《逸周书·谥法解》中有所提到的周公制谥。不过后来一些学者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是,谥号是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而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谥号在周王室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时候是得到广泛施行的,直到秦始皇时期,认为谥...
· 古代货币的发展史,古代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货币文化非常丰富的国家,随着社会盛昌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商品流通也逐渐从以物易物变成了以通用货币进行交易,而货币的发展时间也是非常久远的,早在殷商西周时期就出现了金属铸币,那么古代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货币的开始最早出现货币文化,是在夏朝,当时出现不同商品价值不同无法完成等价交换,所以就出现了货币。不过最开始的货币是以贝类为主的,当时是流行齿贝,然后打孔串起来,这样也方便人们携带,并且当时贝类都是天然形成的,也比较好看,所以除了交换,还可以作为装饰物,只是到了殷商时期,商业经济是要比夏朝活跃的,这就导致商品交易量和交易数额有所增加,随之使用的货币量也增加了,特别是在商朝后期,如果只靠贝类作为货币已经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求了,所以就出现了很多替代品作为货币,其中铜质贝币就是一种替代品,而这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最早的金属货币。图源自网络到了春秋时...
· 如何发展乡村旅游业呢?
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乡村自然与人文资源并以之为吸引物而开展的旅游活动,其旅游的主体是市民而不是村民。乡村旅游包括生态旅游景观与农业休闲旅游两个概念,是生态旅游和农业旅游结合而深化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活跃乡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中国大部分乡村根本无法搞工业,但有好山好水、好的生态和特色农业,其市场前景广阔。对于那些生态保存完好的山清水秀之地,特别要警惕那种所谓的工业承接转移,其代价是污染环境,贻害子孙后代。其实中国乡村与城市之间应当有一个隔离带,形成“乡村围城”现象,让城里人走进乡野,返璞归真;让乡村人进城,感受现代文明。这种城市与乡村之间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互换,为乡村提供了商机,为游走于城乡之间的人群提供了广阔的创业空间。乡村旅游项目发展建设,总的来...
· 不其伏氏消亡史:因经学而兴,因贵戚而亡
墙里藏国宝伏生立大功“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尚书》是一部传奇之书,从尧舜到春秋,在岁月里流传着。据称,它成为“书”是因为孔子从文献中选取了值得后人效法的102篇,才继续流传。一部经典的皇室文献,璀璨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它的留存,便与伏氏有关。伏生(公元前260-公元前161),原名叫伏胜,济南郡人,据证是今邹平人。伏生自幼喜读经典,所以很早就接触了大量的国学经典。只不过,《尚书》太难了!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尚书》难懂是由于文章是由当时的口语写成的。所以,如果要是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还能顺着翻译,要是充满俚语的口语,由于时代久远,猜读起来就显得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了。伏生为了读懂《尚书》,“以绳绕腰领,一读一结,十寻(八尺为寻)之绳,皆成结矣”(《酉阳杂组》)。读一遍结一次绳,八十尺的绳子上都是结。经过潜心研究,伏生终于通古论今,在秦朝初年成为朝廷设经儒学博士,也就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