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施银花:越剧四大名旦之一,女子越剧的开拓者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38
转发:0
评论:0
施银花:越剧四大名旦之一,女子越剧的开拓者,女,越剧演员。浙江省嵊县施家岙村人。名列《中国越剧大典》名人卷。她是女子越剧

  女,越剧演员。浙江省嵊县施家岙村人。名列《中国越剧大典》名人卷。她是女子越剧的开拓者,女子绍兴文戏时期的著名旦角,有"花衫鼻祖"之誉。唱腔上学习、继承男班名旦琴素娥的花腔,婉转圆润,被称为"施腔"。被誉为"越剧泰斗"、"越剧皇后",并冠为"三花"(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之魁。曾移演《雷雨》,开女子越剧表演时装戏之先河。

  1923年,入第一副女子绍兴文戏科班习小旦。学艺刻苦专心,得师傅金荣水悉心教学,脱颖而出,成为科班头牌,在启蒙戏《双珠凤》中饰演主角霍定金。

  1924年1月,科班携带了刚教会的《双珠凤》、《玉连环》、《龙凤锁》、《四香缘》、《后双金花》等5出大戏到上海演出,首演于闸北升平歌舞台。

  其后回到嵊县、绍兴、杭州、嘉兴一带演出。在演出时又学唱绍兴大班,学会了《宝莲灯》、《百花台》、《二度梅》等戏和[流水]、[二凡]、[三五七]等板式。

  1927年2月,她与屠杏花、王湘芝领衔演出于上海神仙世界。

  同年首进浙东名城宁波,揭开女子越剧涌入甬城之序幕。后一度离开舞台。

  30年代初期复出,以客师身份搭班,演出于宁波、绍兴一带。

  1931年7月,在宁波上演新编戏《少女出世》,向京剧学习,开创了女子越剧最先在台上使用布景装置。

  1937年6月,与屠杏花作为四季春班客师,演出于上海通商剧场。

  1938年6月,以她和屠杏花为首组成"第一舞台",开始了被誉为"银杏并蒂"的合作局面达3年之久。先后演出于通商、皇后、天香等戏院。

  自1938年10月始,聘编导编演了新戏《潇湘秋雨夜》、《情海恨图》、《冰娘惨死》、《小孤孀》、《痴心女》、《真假嫦娥》、《孝女寻父》、《杀妻救母》、《僵尸招亲》等。

  1939年7月,在大中华戏院首次演出了从申曲移演的《雷雨》,饰演繁漪,开女子越剧表演时装戏之先河。

  1940年10月,又演出了时装戏《黄慧如和陆根荣》,饰演黄慧如。还演过清装戏《杨乃武与小白菜》。

  1941年9月与尹桂芳配对演出于同乐戏院。12月19日起,同由老生改演小生的徐玉兰合作演于老闸戏院,直至次年3月5日。之后,离开上海在宁波一带演出。

  1950年初夏,随丈夫王金宝去台湾。她一心想把家乡戏花开宝岛,参加凯歌越剧团为客师,演出《碧玉簪》、《梁祝》、《沉香扇》等戏达四五年,赢得声誉。后患乳腺癌去世。

  艺术成就

  女子越剧开拓者。其唱腔被称为"施腔"。

  1925年在嘉兴演出时,在琴师王春荣的帮助下,吸取京剧[西皮]的音调和过门,改胡琴1-5定弦的[正调]为6-3定弦的[四工调],开创了女子越剧一代新腔。通过演出,她又创建了各种"起调"(亦称"叫头"、"讨调"),有一般起调、哀伤起调、哭泣起调等,以表达不同人物的感情,富有韵味和感染力。[四工调]的创造是越剧音乐发展的里程碑,促进了女子越剧的大发展。

  代表剧目

  拿手戏有《方玉娘》、《玉蜻蜓》、《十美图》、《双金花》、《二度梅》等。1937年,上海丽歌唱片公司为其录制了12张唱片,其中单独灌录的有《方玉娘祭塔》、《游庵认母·哭图》、《果报录·思唐》、《刁刘氏游四门》;与小生屠杏花合灌的有《前游庵》、《盘夫》、《二度梅》、《劝秋香》、《游庵认母》、《楼台相会》、《孟丽君看图》;与老生沈兴妹合灌的有《大堂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剧四大名旦之一:姚水娟的艺术生涯
姚水娟(1916年-1976年12月10日),女,演员。浙江省嵊县后山村人,原名姚文贤。姚水娟,1930年进群英舞台科班学艺,先工生,后工旦。开笔师父为男班演员竺焕泉,教得细、教得深。武功师傅为绍班的竺基焕,教得严、教得狠,使姚初入梨园就学得扎实的基本功。在科班后期又得女子越剧创始人金荣水的亲授,学会了几出"新衣戏"(小衣戏),如《倪凤扇茶》等。教学中注重人物内心感情的表现,致使姚的表演以细腻传神取胜。学演期间,饰《蜜蜂计·狱中缘》一折中薛小英一角,演得情深意切,众口赞绝,为姚崭露头角的出名戏。由此,未出师门便于1932年春被"越新舞台"聘为客师,流动演出于嵊县、宁波、绍兴城乡。6年中对〔四工调〕的唱腔有所创新,并尝试将路头戏改为详细幕表制。事业走红1935年8月,在宁波大光明戏院上演新编戏《仙宫艳史》,使用了机关布景,姚的演功出色,《时事公报》上称她是继施银花前辈之后的新秀,冠以花容月貌...
· 越剧四大名旦是如何成名的?她们有多厉害?
熟知越剧的朋友们都知道,越剧有越剧皇后,越剧皇帝,还有“三花一娟”,三花一娟也是风靡一时,都是女子越剧“四工腔”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早期越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期的越剧文化带你了解被称为越剧三花一娟的越剧四大名旦。三花——施银花施银花(1910——1984),女,演员。浙江省嵊县施家岙村人。习小旦。学艺刻苦专心,得师傅金荣水悉心教学,唱、做俱佳,脱颖而出,成为科班头牌。1924年1月,科班携带了刚教会的《双珠凤》、《玉连环》、《龙凤锁》、《四香缘》、《后双金花》等5出大戏,来上海演出,首演于闸北升平歌舞台。其后回到嵊县、绍兴、杭州、嘉兴一带演出。在演出绍兴文戏之时,又学唱绍兴大班,学会了《宝莲灯》等戏和(流水)、(二凡)、(三五七)等板式。1925年,与琴师合作首创适合女演员的“四工腔”,人称“施腔”,在相当长的时间施银花成为越剧主腔。1926年,在嘉兴演出时,在琴师王春荣的帮助下,吸...
· 越剧
名称来源越剧,又叫绍兴戏,英文名YueOpera。目前对越剧的最早起源有争议,由于当时各地各人说法叫法不同,而目前可靠资料记载也各有出入,致使人们对越剧名称演变的缘由和各时期的定名时间尚未有准确的考证和认同。一般认为源于浙江等地的民间戏曲。当前主流观点一般认同以下说法:早期在嵊县(现嵊州)地区农村形成时因其以随处都可以演唱,故被称为“落地唱书”。后随落地唱书发展,收到当地民众欢迎和喜爱,逐渐形成了规模,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开始演变为在农村草台(草台是指为农闲时在婚丧嫁娶或节庆庙会等特殊日期上进行戏剧杂耍等表演的业余班子而搭建的临时戏台)演出的戏曲形式,其被称为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草台班戏等。发展到1939年,越剧已在上海有了很多戏迷和喜好者,但是这十数家戏班在报刊广告和其他对外宣传中并未统一名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文戏、草台班戏等名称都各自沿用。后被“越吟舞台”头肩花...
· 越剧
在摇篮期,它并不被称为“越剧”,而被叫作“的笃班”(因其伴奏只用笃鼓和檀板击节)或“小歌班”。“小歌班”最初多为农闲时临时组合的业余班子,以后逐渐有了职业“小歌班”。这一时期的“小歌班”主要演唱在嵊县的民间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落地唱书调”,即〔吟哦调〕,巡回在桐庐富阳、海宁、杭州一带演出,所唱剧目有:《卖婆记》、《箍桶记》读青炭》等等农村题材小戏,史称吟哦调时期。1916年左右,“小歌班”开始到上海走动,经常与绍兴戏大班同台演出。这使“小歌班”大开眼界,他们不仅学着绍剧用起了丝竹乐器,吸收了绍剧(流水)、(二凡)、(三五七)等唱腔,在表演艺术上,都有了可观的改进,在此基础上,还向在上海接触到的各剧种、曲种如:曲种如:昆剧、京剧、港簧戏、余姚的“秧歌班”、“杭州的“武林班”等积极学习,一时,“小歌班”在唱腔曲调、板式、文物场乐器配置、舞蹈、表演、化妆等舞台艺术的方方面面,都...
· 越剧流派
历史1940年代,越剧第一代流派形成,包括袁雪芬的袁派、尹桂芳的尹派、范瑞娟的范派、傅全香的傅派、徐玉兰的徐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代流派形成,包括戚雅仙的戚派、陆锦花的陆派、王文娟的王派、张云霞的张派、吕瑞英的吕派、金采风的金派、毕春芳的毕派。越剧的流派唱腔对推动越剧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越剧流派面临停止发展的境况。有人认为,流派唱腔甚至成为创新的阻力。主要流派尹派由尹桂芳创立,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浪荡子》中的“叹钟点”。主要演员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赵志刚、萧雅、王君安、茅威涛等。徐派由徐玉兰创立。代表作有《北地王》中的刘谌,《追鱼》中的张珍,《春香传》中的李梦龙,《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园记》中的张楚华,《西厢记》中的张生等,是徐玉兰的代表作。主要演员有金美芳、徐小兰、刘丽华、汪秀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