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北狄:古代华夏部落对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1
转发:0
评论:0
北狄:古代华夏部落对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周朝人自称华夏,以中原为天下之中心,把中原周围四方

  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周朝人自称华夏,以中原为天下之中心,把中原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北狄是古代华夏部落对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

  春秋中叶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整个春秋时代,乃至战国中叶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仍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这种情况以及春秋北狄诸部的姓族,陕北、山西、河北诸地的戎狄文化遗存,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戎与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显区分,族类却比较接近。

  狄作部称,《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郑国》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不是他们的自称。《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这时晋献公在位,与狄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戎与狄常常混称。

  狄的本义,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断定,是由“远”与“剔除”的含义,“后乃引申之为驱除之于远方之义”。此外,狄还有强悍有力,行动疾快等含义。《尔雅·释兽》说:“麋、绝有力,狄”,邢昺《疏》:“绝异壮大有力者,狄。”《礼记·乐记》说:“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郑玄《注》:“狄、涤,往来疾貌也。”春秋初,在秦、晋、郑、卫、邢等国以北,即今陕北及山西、河北两省的中部与北部,有许多强悍有力的部落,是对中原诸夏的威胁,但当时仍与西戎及伊洛地区之戎统一称为戎,只在方位上称为北戎。至春秋中叶,出现了称上述地区各部落为狄的记载,因其在北,称为北狄。在狄的称谓出现以后差不多100年间,又出现了赤狄、白狄、长狄等许多称号。

  狄,也就是商代的鬼方,鬼方,应该就是周代的隗姓赤狄人,周人称之为狄,北方的非诸夏人都被称为狄,所以又有白狄,长狄,还有周王族同族的姬姓之狄。到了秦汉以后,匈奴这些和古北狄毫无关系的人也被称为狄人。

  战国末期,胡人兴起,匈奴最为强大。胡人以东有东胡,胡人以北有丁灵。战国末年及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所称北狄,都是指胡人、东胡族系各民族。其中丁灵及以后铁勒、敕勒等译名,都在语音上可以与狄相通。但丁灵、铁勒、敕勒是对这些民族的汉语译名,而狄是中原诸夏对北方部落的称呼,两者语源不同,含义也不一样。

  春秋时期北狄与华夏族类相近,而战国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东胡族系,与华夏属完全不同的族系。汉武帝采取“隔绝胡羌”的政策以及赵充国在湟中屯田以制诸羌的举措,说明西汉时对羌与胡已经明确加以区分,但《史记》、《汉书》却没有为诸羌立传,羌人的祖源与史迹仅附在《匈奴传》中叙述,《后汉书》有《西羌传》。直到现在,在一些民族史的论著中,仍往往未能真正把春秋时期的北狄,与战国末及秦汉以后以胡人、东胡族系称为“北狄”这两者之间在族系与历史渊源方面划分清楚。然而把两者加以区分,对研究西戎和北狄的历史与考古都是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少昊简介上古人物之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少昊
导读:少昊(前2598-前2525年),相传少昊是黄帝之子,是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中国五帝之一,中国赢姓及其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的始祖。少昊,昊又作“皞”、“皓”、“颢”,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称朱宣。相传少昊姓己,名摰(亦作质),为黄帝之子,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北),建都于曲阜。传说他能继承太昊的德行,故称少昊或小昊。他曾以鸟作官名,并设有管理手工业和农业的官。活动于山东西南部一带,擅于治水与农耕。相关资料少昊在位期间,因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设工正、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以鸟命官(其实是用不同的鸟作各少昊部落的图腾),少昊的图腾可能是燕子(嬴)。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接任...
· 华夏
参见中华夏朝华夏族黄河文明
· 华夏
生平迁居鄞县,明末贡生,以恩贡入太学。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与董志宁、王家勤、张梦锡图谋抗清,时称“六狂生”。南明鲁王监国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曾联络总兵黄斌卿。顺治四年(1647年)冬,华夏、王家勤、屠献宸、杨文琦等人在宁波发动抗争,因谢三宾的告密而失败,五月初二日被杀,死前大呼:“藿食谋之,藿食死之”,史称五君子翻城之役。著有《过宜言》、《对簿录》。参考书目《海东逸史》卷十四《忠义一》《镇海县志》人物志《华夏传》
· 上古华夏的姓氏,原来是从各个神兽衍变而来!
(一)姒姓甲骨文.金文和《说文解字》中都没有姒字。金文中凡是姓氏的“姒”字都作”始”字。《说文解字》!'始.,女之初也。从女,台声。"”女之初”--语,有点辞意不通,可以存疑。”台声”确是姒姓的本音。上一节所列举的十来个神名中,姒的同音词就是黄能的”能”字。《国语》的黄能,《左传》作”黄熊”,古人对于这两个字,也曾经有所争论;其实,当作神名并且参考同类词的天鼋、玄鼋和龙,两个字的是非早该确定了。(二)董姓《国语.郑语》有一大段关于祝融的记载,大意讲“黎为高,辛氏火正,曰祝融。”其后有八姓:已、董、彭、秃、云、曹、斟、羋。看起来,这是某个时期八姓组织的部落联盟,不是八姓血统的世系。这个联盟既然以祝融命名,则其中必然有一个是祝融的姓,从声韵上考察,就是董姓,因为祝的古音和董都是端纽的字。祝融的别写有烛龙或烛阴。《国语.周语》:有夏之兴也,(祝)融降于崇。《大荒北经》: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
· 周朝和华夏与夷狄戎蛮的关系
周朝和华夏与夷狄戎蛮的关系南蛮民族集团包括许多民族。在周朝,南方民族相继或同时存在的族称主要有荆蛮、越、庸、濮、巴、蜀、僬侥,等等。荆蛮,又称蛮荆,也称荆楚。这个族称在商时就存在了。用于泛称荆山地区及其以南、或荆州地区的蛮民。西周和春秋初年,荆蛮这个族称经常使用,比较活跃。如太伯、仲雍“亡如荆蛮”,“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和宣王时的“蠢尔蛮荆,大邦为仇”、“蛮荆来威”。随着楚国在荆州的发展和强大,它兼并了居于荆州的许多华夏族和荆蛮的国家和部落,荆与楚便逐渐具有等同的含义,出现了荆与楚交替使用或荆楚连用。有些注释家也释为“荆也,楚也”,“荆、楚本号,后改为楚”。楚国统治者,一般认为出自祝融。祝融出自颛顼。祝融应属于华夏族,因居于华夏族的南部,与南方民族发生着更密切的关系。周成王时,举文武功臣鬻熊之后熊绎,封于楚,始有楚国。鬻熊和熊绎是否已融合于荆蛮,缺乏材料说明。但据其后裔熊渠所说“我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