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她是傅派创始人傅全香,也是越剧十姐妹之一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349
转发:0
评论:0
她是傅派创始人傅全香,也是越剧十姐妹之一,傅全香,原名孙泉香,1923年8月30日(农历七月十九)出生于浙江嵊县后庄村

  傅全香,原名孙泉香,1923年8月30日(农历七月十九)出生于浙江嵊县后庄村。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越剧“傅派”创始人,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她广学博取、勇于开拓;在新越剧基础上,拓展了“写意”风范,并造就了真假声完美融合、华丽多彩、荡气回肠的傅派唱腔,誉称“越剧花腔女高音”。其代表作有《梁祝》《情探》等。

  2017年4月,傅全香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傅全香的女儿刘丹代为上台领奖时说,“小时候邻居家孩子过年都做新衣服。妈妈改旧衣服给我穿,她说,因为你是傅全香的女儿,更要朴素。但是买书,妈妈从不吝啬,把世界名著整套买回家。”傅全香在经历乳腺癌手术、抽掉两根肋骨,两周后仍坚持去香港演出。刘丹担心母亲身体,“但她说,有那么多观众在等我们,不能让观众失望!”

  记得2016年春节前夕,新闻记者随上海越剧院工作人员探访在医院养病的傅全香。听说越剧院老同事来了,傅全香用眼神示意:还记得当年为她设计戏服的“小姑娘”。刘丹说:“妈妈身体好时,还喜欢哼《杜十娘》,连医生都听熟了。”

  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的从艺历程

  师傅一脚踢到前台

  1923年8月,傅全香出生在浙江嵊县一个穷山坳的贫农家里,9岁时离别双亲,到近乡一所尼姑庵里拜师学艺,跟着“四季春班”走上了浪迹四海的艺人生涯。1986年10月18日《解放日报》上,傅全香撰写的《师傅把我一脚踢到前台》一文,回忆了自己的从艺经历,让人忍俊不禁。

  “讲到我的第一次登台,实在有趣得很。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同袁雪芬都在嵊县‘四季春’女子越剧班小班,说来也真可怜:我们这个‘四季春’,大班小班六十个姊妹,光袁雪芬一个人识字,别的都一个大字不识,连自己名字也写不来。开始学戏,除了口传心授,班里管事的,还把每一个人的台词写在一块布条上交给大家。我根本看不懂,可还是郑而重之地把它放在一只自己心爱的火柴盒子里(要知道我们这些山沟沟里的穷孩子,即使火柴盒也很难拾到。偶然拾到一只,就当宝贝一样藏在身边当玩具)。后来看到大家都不识字,干脆连这小布条也不发了,唱词全部口传心授。有的记性差,记不牢,唱不好,就要‘吃手心’。

  同班姊妹中,数我与沈爱连最小,我记性好,师傅一教就能记住,从来没有因此吃过“手心”。可是我从小顽皮,挨‘手心’,在这方面挨得最多。沈爱连不顽皮,可记性差,老背不出台词,常常要我代她记。她家里比较有钱,妈妈常常带了花生、山芋干、南瓜子这类东西来看她。她就拿这些东西同我“交换”:我替她提一句台词,她给我五颗花生,或者十粒瓜子。两姊妹相处得顶好。

  第一次登台,是在嵊县柳岸村。我在《三仙炉》这个戏里,扮白赛花小姐的丫头。小姐的未婚夫凤鸣满门抄斩,他一个人逃出。白家二老就要赖婚。小丫头听到了,就急急忙忙上楼报知小姐。报信这一段重头戏,我在登台之前,天还没黑,师傅早就替我化好妆,扎了一个大包头。十岁的娃娃,大包头一扎,就头昏眼花;时间一长,更加难过,头痛之外,还一个劲要呕。硬撑着,撑得眼泪水嗒嗒滴。脸上胭脂花粉,被泪水淋得一塌糊涂,有人一看便骂:‘侬哪能弄得象吊杀鬼一样!’要登台了,师傅匆匆忙忙帮我整理一下,把门帘一掀。我刚跨出一步,一眼望去,只见台下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一慌,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头一缩,又退回了后台。谁知脚跟还没立稳,师傅招呼也不打一个,就朝我屁股上狠狠一脚,硬把我从后台踢到前台。挨了这一脚,一到台中心,自然昏头昏脑,乱了章法,本来是急匆匆上楼报信,却不料脚步、身段变成下楼了。

  嗨!这一错,台下可开了锅了:‘这只小猢狲,晕头转向上楼下楼也调错了!’‘侬这只小猢狲,调错了,调错了!上楼!上楼!’台下这么一喊叫,倒把我叫醒了:反而不慌不忙,重新退到上场门,一边跑圆场一边唱:‘可恨夫人黑良心,要把小姐图赖婚,要把姑爷送官办,我急急上楼来禀报。’唱完,再登登登上楼报信。一路演下来,居然不再出洋相。特别是因为嗓子好,又拼了命唱,这四句唱词一出口,台下竟来了个满堂彩。有些观众马上议论:‘看不出这小猢狲,上场昏过了,倒唱得蛮有样子!’‘我看这小猢狲,会出山的。’我父亲孙琴心(我原名孙泉香),是‘四季春’的鼓师,那天‘串红台’,也是他打的鼓,从头看到底,开头为我捏一把汗,看完也开心得不得了。

  回到后台,我自己却担心师傅鲍金龙会不会再踢我一脚,包头也不拆,呆笃笃坐在那里,一声不响。师傅看了,只说了一声:‘侬为啥不去拆头?’我听了如逢大赦,赶紧把头拆了。拆好头,师傅仍旧一句不骂,只关照一句:‘唱戏总要给众人看的,从今以后到随便啥地方,都不要怕!’

  师傅这句话,大大壮了我的胆。以后唱戏,就不怕了。而且来得喜欢抢戏演。只要让我登台,跑龙套也好,翻跟斗也好,比什么人都起劲。不过,一直到长大,一碰到扎大包头,就“条件反射”,头晕、头痛、想呕。等到我自己一当角儿,就干脆把它废了。”

  1941年傅全香与尹桂芳、竺水招搭班演出,合演《盘夫索夫》《白蛇传》《玉蜻蜓》等。

  1943年春,她到“四季春”挂头牌,戏班更名为全香剧团,邀范瑞娟初次合作,演出《临终》《武家坡》等。

  1944年8月与徐玉兰搭档,演出《浮生六记》《黄金与美人》《铁窗红泪》等。

  1947年傅全香参加上海越剧界“十姐妹”为筹办上海越剧学校与实验剧场而举办的联合义演,在《山河恋》剧中扮宫女戴赢;同年,她再与范瑞娟合作,组成东山越艺社,演出新编古装戏《天涯梦》《李闯王》和传统剧《梁祝哀史》《四大美人》等剧目。

  1948年,傅全香参加芳华剧团,与尹桂芳联袂演出《桃花扇》《鲁男子》《乱世佳人》。

  1949年,傅全香与范瑞娟三度合作,重组东山越艺社,在明星、丽都等戏院演出《万户更新》《孔雀东南飞》等。

  1950年8月,两人率团赴京公演,毛泽东主席首次看了她们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2年,傅全香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凭借《梁山伯与祝英台》获演员一等奖。

  1954年,她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又凭借《西厢记》红娘获表演一等奖。

  1957年傅全香主演田汉剧作《情探》,并于1958年摄制成电影,后又主演《江姐》《两块六》等现代戏。

  傅全香不计较名利,在越剧《皇亲国戚》中,她的名字排在许多青年演员之后。八场戏中,傅全香饰演的窦皇后只有两场戏,其中一场只有几句台词。她说:像她这样年近花甲的老演员,登台演出已为时不多,要繁荣越剧事业,还须一批在艺术上有发展的中、青年演员来挑梁接班。培养下一代要靠传、帮、带。有时也需要在台上“托”一下,这不仅对下一代是个鼓励和支持,也有助于提高演出质量。 傅全香并不因为戏少就少花力气。她一如既往,像演全戏那样严肃认真对待排练,即使没她的戏,她也早早来到排练场,辅导青年,并为整个戏出谋划策。

  谈及越剧流派的继承和发展,傅全香的话至今振聋发聩,“一、不管怎么改革,必须保持、丰富、发扬越剧固有的特色,而不能丢掉这种特色。我们要的是‘推陈出新’,而决不是‘推倒重来’!一句话:不管怎么改,越剧必须是越剧。二、正是从这个根本要求出发,培养新生力量,必须严格进行越剧基本功的训练,必须努力培养各个不同流派的接班人。三、学习流派,必须先实行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讲究一个‘像’字和一个‘准’字:先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一字一腔、一招一式、原原本本学过来,学像,学准,学好,学精;然后,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推陈出新,在不断实践中,加以丰富、提高,逐步发展成为新的流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傅全香
生平傅全香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一等奖奖状。嵊州越剧博物馆藏。1923年8月3日,生于浙江省嵊县后庄村。1947年,与范瑞娟合作成立东山越艺社。1948年参加芳华剧团,与尹桂芳联袂演出。1951年8月1日,参加华东越剧实验剧团。艺术成就傅全香擅长越剧花旦,唱腔优美,被誉为“越剧花腔女高音”。其唱腔被称作“傅派”。学生有何英、颜恝、陈飞、陈艺、陈颖、颜恝、陈岚、胡佩娣等。主要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情探》中的敫桂英,《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李娃传》中的李亚仙等。作品列表《梁山伯与祝英台》饰演祝英台《情探》饰演敫桂英《杜十娘》饰演杜十娘《李娃传》饰演李亚《劈山救母》饰演华山圣母《孔雀东南飞》饰演刘兰芝《江姐》饰演江姐《人比黄花瘦》饰演李清照
· "越剧十姐妹"之一:竺水招的生平简介
竺水招,原名竺云华,1921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灵娥村,越剧小生流派"竺派"创始人,"越剧十姐妹"之一,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2岁离开就学数年的本村义学堂,进晋溪后山村之天蟾舞台科班学艺,工小生兼学花旦。因谦逊好学,练功刻苦,打下扎实的武功基础,成为女子越剧中少有的擅长武功的演员之一。在浙江乡镇演出时,与尹桂芳义结金兰。1933年离开就学数年的本村义学堂,十二岁进晋溪后山村之天蟾舞台科班学艺,工小生兼学花旦。因谦逊好学,练功刻苦,打下扎实的武功基础,成为女子越剧中少有的擅长武功的演员之一。在浙江乡镇演出时,与尹桂芳义结金兰。1939年进上海。1940年10月与尹在同乐戏院再度合作,任二肩旦。1941年起在上海长期与尹桂芳合作。1942年4月,与傅全香任"并头肩"。表演细腻妩媚,清新脱俗,唱腔甜润而柔糯,尤以《三看御妹》一剧最受欢迎,报界有"乐而不淫的花衫佳材"之评语。1942年8月起加入姚水...
· 古代女性涂傅诸香——傅粉
傅粉是中国女性最古老的妆扮内容之一,今天香天下带你了解古代女性怎么巧用香料傅粉。张华《博物志》称“纣烧铅作粉,谓之胡粉。或曰周文王时妇人已傅粉矣”。秦汉以后,粉中逐渐开始添加香料,《齐民要术》中载“作香粉法”:“唯多者丁香粉合中,自然芳馥。”实际上不止是丁香,还有檀香、沉香、乳香等香料以及多种花香也可以添加在粉中和香。这些香粉涂抹在女性身上使女性的模样看起来更加讨人喜欢。“玉女翠帷熏,香粉开妆面”;“渐次红潮趋靥开,木瓜香粉印桃腮”;“扑粉更添香体滑”,表达了女性傅了香粉之后令人愉悦的形象。还有一些形容粉的香气的诗词,例如:“香粉嚼余浓不散。唾花误染缕金裳”;“迎风细荇传香粉,隔水残香见画衣”。中国古代女性用傅粉可不止是抹脸,还涂抹身体,一般在浴后使用,汉代已出现。《飞燕外传》中载:“赵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沉水香,坐燎降神百蕴香。昭仪浴豆蔻香,傅露华百英粉。帝常私语樊嬺曰:后虽有异香,不如...
· 浙江省-绍兴-嵊州傅全香
傅全香,原名孙泉香,1923年8月3日出生于浙江嵊县后庄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0特殊津贴。1933年,她入四季春科班学习花旦,1940年以《恒娘》一剧声誉鹊起,1943年在“四季春”挂头牌,50年代初期,傅全香在《十八相送》和《织锦记》中首开定腔定谱先例,她广泛借鉴京昆和评弹的唱法,在程派“真声假一点,假声真一点”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特色:嗓音明亮宽广,唱腔俏丽多变,表演富于热情,被誉为越剧界的“金嗓子”、“越剧花腔女高音”,创造出越剧“傅派”。
· 越剧流派
历史1940年代,越剧第一代流派形成,包括袁雪芬的袁派、尹桂芳的尹派、范瑞娟的范派、傅全香的傅派、徐玉兰的徐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代流派形成,包括戚雅仙的戚派、陆锦花的陆派、王文娟的王派、张云霞的张派、吕瑞英的吕派、金采风的金派、毕春芳的毕派。越剧的流派唱腔对推动越剧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越剧流派面临停止发展的境况。有人认为,流派唱腔甚至成为创新的阻力。主要流派尹派由尹桂芳创立,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浪荡子》中的“叹钟点”。主要演员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赵志刚、萧雅、王君安、茅威涛等。徐派由徐玉兰创立。代表作有《北地王》中的刘谌,《追鱼》中的张珍,《春香传》中的李梦龙,《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园记》中的张楚华,《西厢记》中的张生等,是徐玉兰的代表作。主要演员有金美芳、徐小兰、刘丽华、汪秀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