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基督教的第二次大分裂怎么造成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433
转发:0
评论:0
揭秘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基督教的第二次大分裂怎么造成的?,在所有新教派别中,英国国教和罗马天主教最相像,它和天主教最大的区别在于首脑不

  在所有新教派别中,英国国教和罗马天主教最相像,它和天主教最大的区别在于首脑不同:罗马天主教以教皇为普天下所有基督徒的唯一首脑,而安立甘派则把英国国王奉为首脑,谁继承英国王位,谁就担任教会首脑,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其他方面的差别,包括仪式、理论、教义、组织机构等差别都不大;当然,天主教教堂装潢华丽,宗教仪式也更加豪华,国教教堂就平实得多,仪式也比较简单。这样,新教派别就很多了:派、茨温利派、浸礼会派、加尔文派、安立甘派,等等。这些教派在教义、礼仪、宗教理论诸方面都有不少差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承认教皇的权威,不承认罗马教廷。这使新教在那个时候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一旦人们否认罗马教廷的精神权威,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上帝直接沟通,那么每一个人就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而对宗教做出自己的解释。这样,基督教仍然存在,对上帝的信念仍然存在,但自由的思考已经形成了,一百个人读圣经可以产生一百种理解。

  就好比我给同学们布置作业,让你们读一本书,然后写读书笔记,除非你们互相抄袭,或者到网上下载,否则你们一百个人写来的作业应该是一百个样子,有一百种不同的感想。不要以为不相信宗教才能解放思想,其实在宗教的框架内也可以解放思想。这样,大家就能体会到宗教改革的巨大意义。不过,并不是天主教才对人们的思想造成束缚,新教可以同样固执,同样造成思想束缚。新教各派也信仰不同的人,和天主教对新教的没有两样。在那个宗教极端的时代,谁都把自己看作“上帝的选民”,是真理的拥有者,为了信仰,为了“真理”,为了“上帝的事业”,人们互相争斗,彼此打得死去活来。那个时代是宗教战争的时代,马丁·以后,西欧在差不多一个世纪里深陷在宗教战争中,不仅德意志如此,整个西欧都是这样,都在打仗,甚至中欧也在打,而战争的理由就是信仰不同。

  一直要打到大家都意识到靠战争解决不了问题,谁也不能消灭谁,上帝其实没有站在任何人一边—直到那时,宗教战争才停止了,每一个教派都开始承认其他教派存在的权利。而其他教派也承认这个教派存在的权利,到那个时候,宗教纷争才平息下去,人们学会了相互容忍。于是,在1648年,战争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各个教派都取得了存在的权利。但是,因信仰或意识形态不同而大打出手的现象并没有停止,直至现在,西方仍然以意识形态或政治制度为理由发动战争,并且把它说成是“解放”别人。不同的是,16、17世纪的宗教战争中,信仰的因素可能更强烈一些,人们有更加虔诚的信仰;而现在,意识形态被用作发动战争的借口,这些借口连发动战争的人都不相信。

  我们看看现在中东的情况就可以知道是怎么回事。受到新教冲击,天主教岌岌可危,面对强大的冲击波,天主教几乎要崩溃。这时,天主教开始进行自我更新,这叫“反宗教改革”。“反”在这里,功不是“反面”的“反”“反动”的“反”,而是“反过来”“相反方向”的“反”。中国人常常把“反宗教改革”理解为“反对宗教改革”或抗拒宗教改革,这种理解并不对;“反宗教改革”的意思是反过来进行的宗教改革,那么,什么是反过来进行的宗教改革?马丁·的目标是摧毁现有体制,重建一个教会组织,教会由此产生。原有的教会就进行抵抗,抵抗的方式是它也改革,不过改革的目标是维护原有的体制和结构让现存教会延续下去,这就是“反宗教改革”。

  所以反宗教改革也是改革只不过它的目标是维护现有体制、不让的改革将其摧毁。马丁·的出发点本来很单纯,他讨厌教会腐败,因而反对教会腐败;但反着反着就触及天主教的根了,最后变成“挖根运动”,要挖掉天主教的根,摧毁罗马教会。渐渐地,罗马教廷也看出了问题所在,问题就出在腐败上。所以,为了保护天主教会,最好的办法就是败,自己败,根治腐败把腐败清除了,地位也就巩固了一—当时的教廷就采取了这种对策。一连有好几个教皇都决心根治腐败,而且确实做得不错,这很不容易,因为自我革新非常艰难。

  罗马教会中连着出现了几个廉洁的教皇,他们兢兢业业决心很大,把腐败的官员撤职了,任用有能力、有奉献精神的人担任高级职务,再由他们去撤换一层一层的腐败分子,最终把局面扭转过来,至少把非常严重的腐败现象克服了。这样,天主教会就重新站住脚,再一次取得信徒的信任;如果不出现这样的“反宗教改革”,天主教会可能早就崩溃了,早就没有了。在这个过程现了一个新的团体耶稣会”,它很有名。最早到中国来传播基督教的就都是耶稣会士,例如利玛窦、汤若望等。这些人很有奉献精神,带着一种宗教的狂热追求自己的理想。他们不是无能之辈,他们有知识,掌握着由文艺复兴熏陶而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并且有很高的人文素养。

  这样一批人集结起来,组成一个新的传教团体叫耶稣会,并且得到教皇的认可。新团体的发起者叫依纳爵·罗耀拉,他原本从军,后来受伤退伍,组建这个团体后,就以军队的组织方式进行管理,最高的领导叫“将军”,就是他自己;在他之下,每一个层级都有一位指挥官,按军队等级称作“旅长”“团长”“连长”等,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入会时要宣誓无条件服从,要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耶稣会在后来被很多人否定,有些人甚至将它描述为恐怖组织,专干杀人越货的勾当。在历史上,确实有耶稣会士运用暗杀手段清除异己,但另一方面,耶稣会又不乏像利玛窦、汤若望那样的人。耶稣会对恢复罗马天主教的地位与影响发挥了很大作用,它是“反宗教改革”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此外还要向大家介绍特兰托宗教会议。从1545年开始几乎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在这些会议上,教会高层对天主教中有争议的理论、教义、礼拜仪式和基本原则等进行审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应该维护过去的传统,不对天主教做根本性的改动。反宗教改革也是成功的,在清除教会流弊方面,它最终与宗教改革殊途同归。并且,两种改革最终都和民族国家联系起来了:新教国家把新教作为民族的共同信仰,巩固了新生的民族国家;而天主教国家也把本国教会改造成国家的教会,用国家主权压倒了教会的权威。经过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一个普世的、全欧洲的罗马教会其实已经不存在了,所有的教会都变成了国家的教会,成了民族国家的精神机构,这是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完成时最终出现的情况。

  宗教改革造成基督教的第二次大分裂。第一次分裂发生在罗马帝国晚期,东西教会分裂,形成后来的东正教和天主教,分别存在于东欧和西欧。第二次分裂也有地理上的分界线:新教,不管属于哪一派,基本上分布在西欧北部和中部,如英国、北欧、德意志北方和低地国家;旧教即天主教基本上流行于西欧南部,包括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意志南方区域。这种情况一直到今天仍然差不多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宗教改革的背景宗教改革的影响是什么
欧洲宗教改革最早发生在德国,当时的德国还没有真正建设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各个势力派别镇守一方,各自为政。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皇帝只能寻求教会的帮助,企图依靠教会的力量来维护自己对于国家的统治。教会趁机剥夺了皇帝的统治权,让皇帝成为了教会的傀儡。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以此作为导火索展开的。宗教改革配图在十六世纪的德国,国家领土四分五裂,中央缺乏健全有效的管理方式,德国王室并没有实际拥有统治权。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在历史客观要求的背景之下需要德国统一中央集权来进行社会形态的变革。此外,在封建割据的状况之下国内经济涣散,德国民众生活困苦,而在思想上还要受制于教会的统治。从这一点上来说,宗教改革的背景就是由德国的内忧和教会的外患这两方面构成。在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下,马丁・勇敢的站了出来,领导民众认清教会的腐败和教皇的贪婪,借助德国民众对于现状的愤怒来推动宗教改革的进行。德国各地教民纷纷走上街头,揭露...
· 德国宗教改革
德国宗教改革,又称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公元1517-公元1546年,由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的一场宗教改革运动。起因是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德国人民的极大不满,1517年,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不堪重负的的德意志人民的怒火终于爆发。10月30日,维滕堡大学教授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九十五条论纲》,要求辩论赎罪票的功效,但无人向路德应战。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此后,马丁·路德又发表一系列文章,提出了他的宗教改革内容:他认为信徒皆祭司,即信徒不必通过教会,就可以和上帝直接沟通。教士不是信徒与上帝之间的中介,强调信徒可以唯因信仰称义。他还宣称唯独《圣经》才是信仰的权威,每个教徒都可以读《圣经》,并且亲自将《圣经》译成了德文。马丁·路德的改革在很短时间内就传遍了全国。1520年6月,教皇宣布路德的学说为异端,路德则声称教皇是“异教徒”。随后,路德的学说在瑞士等国得到响
· 加尔文为何进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的创新点在哪
加尔文在文艺复兴后掀起了宗教改革活动,主要就是反对教会的极端统治、宗教教义的异化,但是其实改革的本质还是发展新兴资本主义,加尔文在这场改革中,走在时代的前沿,他的思想则带领着人类走向了新的宗教文化,这是基督教发展的重要一步。1936年,加尔文出版了《基督教要义》这本书,发表核心思想就是先定说,更主张不再拥护主教制。同时要在日内瓦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这就是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开始标志。但是第一次在日内瓦的改革提案却并没有通过,主要原因还是当时日内瓦地区的人民还没有想到自己的需求,而加尔文的思想则被他们看成了是异端,所以加尔文受到了日内瓦的驱赶,他只好逃到法国的边境。在法国边境,加尔文不断思索着已经开始了的改革运动,他的朋友和老师也不断的鼓励着他,这一切终于让他振作起来,并在1541年成功的再次被请回到日内瓦,过去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开始标志已经不再了,但是加尔文的思想却给当时的人类带来了全新的风...
· 英格兰宗教改革
背景英格兰在玫瑰战争之后,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之下,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体制。很多英格兰民众有着传统的信仰,但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也传播到了英格兰。民众对于天主教会的支配以及天主教会的大量财产控制不满,并产生了批判的意识。英国宗教改革直接原因虽然是君主制下英国王室和天主教会政治以及经济的冲突,但是在国内仍然有很多支持者。亨利八世在位时期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凯瑟琳亨利八世第二任妻子安·波林亨利八世原忠实于传统的信仰,被罗马教皇称为“信仰的拥护者”。在哥哥威尔士王子亚瑟死后,与亚瑟王子的妻子,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阿拉贡的凯瑟琳结婚。但是,由于凯瑟琳长时间只养大一位女儿,他认定凯瑟琳不能为他生下继承人,并且与女侍官安·波林发生了婚外情。亨利八世向教皇提出离婚,但是由于凯瑟琳的外甥——查理五世兼任西班牙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教皇不敢得罪,权衡之下没有同意。寻求用别的方法解决结婚问题的亨利八世,在时
· 拉响宗教改革的导火线:赎罪卷的出现
宗教改革的实质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政治运动。这场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一改天主教会对人民的垄断局面,世界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是宗教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宗教改革纪念碑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民主观念一步步在深化,文艺复兴运动正呼吁更多的个人自由平等,天主教会却在剥削民众,阻碍着整个欧洲的发展步伐,这场改革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之所以这样定义宗教改革的实质是因为改革源头在于政治目的,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进行批判和打击,使其在西欧各国各领域不再有特权。这样一来,国家王权得到了加强,整个社会合理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也得以建立起来,经济随之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没有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人们对于宗教信仰有了自主选择权,思想解除了束缚,社会整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多亏了文艺复兴,西欧各国才意识到文化以及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兴办学校,教学内容也逐渐多样化,涵...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