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宋朝都快赢了,为什么还是签订了澶渊之盟?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8
转发:0
评论:0
宋朝都快赢了,为什么还是签订了澶渊之盟?,王安石以这首《澶州》款款之笔叙述了辽兵南侵,真宗亲征,将澶渊之战与宋辽之约娓

  王安石以这首《澶州》款款之笔叙述了辽兵南侵,真宗亲征,将澶渊之战与宋辽之约娓娓道来,高度赞扬了丞相寇准的远见卓识,说他是“欢盟从此至今日”的第一功臣。澶州宋、辽之间订立的合约使宋辽之间战事告一段落,维持了近120年的和平时期。

  岐沟关之战兵败后,宋太宗再也无意北伐,于是对辽国采取守势。淳化四年(993),太宗采纳沧州节度副使何承矩在河北屯田的建议,在河北开浚沟洫,种植水稻。这一合理措施起到了在边防积存谷粮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备御契丹,遏制契丹骑兵的纵横奔冲。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十月,辽圣宗与其母萧太后亲率大军二十万大举侵宋。当时忠武军节度使傅潜镇守镇州、定州和高阳关一线,过于怯懦,虽有步骑八万,但不敢交战。于是辽军大肆进攻,先破狼牙诸寨,后攻威虏军、宁边军、祁州、赵州、邢州、洺州。真宗忙派人督傅潜出战应敌,傅潜不得已,就让范廷召等带兵一万,到高阳关迎敌。

  咸平三年正月,范廷召和康保裔合兵一处,和辽军大战于高阳关西。由于敌众,傅潜又拒发援兵,宋军将士浴血奋战,范廷召血战而退,康保裔身陷重围,兵尽矢穷,死于阵中。辽军乘胜渡河,劫掠淄、齐。宋真宗于是亲率大军到达大名。辽军见宋大军已到,便率军北撤,范延召一直追到莫州(今河北任丘)夺回大批人口与物资。这就是高阳关之战。

  长城口之战与望都之战咸平四年十月,辽军再次南侵,宋真宗命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王显在威虏军(今河北徐水)布阵迎敌。初时王显不见辽军动静,就把军阵转移到中山(今河北唐县西南)。十月十六日,辽军骑兵突犯威虏军,宋前阵钤辖张斌和保州团练使杨嗣等在长城口(今河北徐水北)大破辽军。据王显向真宗奏称,此战破敌两万余,斩辽大王、统军、铁林、相公等十五人,敌军丢弃甲马甚众。

  咸平六年四月,辽军数万骑兵又犯宋境,进围望都(今属河北省)。定州行营都部署王超、副使王继忠和镇州桑赞率兵救援望都,在城南康村与辽军大战,从午战至子夜。次日又战,辽军烧毁王继忠粮道,围王继忠军数十重。王超、桑赞带兵退守定州。王继忠只得孤军奋战,最后将士们不顾伤重,仍拼死力战,退至白城时,力尽被俘。望都之战因为将领驻兵不援,配合不力而使宋兵大败。宋辽高阳关之战、长城口之战和望都之战,双方各有胜负,基本上势均力敌。

  宋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圣宗与萧太后率军南下,号称二十万,围攻定州,来势凶猛,十一月直逼黄河北岸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澶州离都城仅二百多里,朝廷上下闻讯大惊。王钦若奏请真宗迁都金陵,而陈尧叟则主迁至成都。只有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由宋真宗亲征,以鼓舞士气,安定人心,击退辽军。真宗决定御驾亲征,并在寇准的坚持下,渡过黄河到达北城。寇准说:“陛下若不过河,则人心不稳,难以震敌。现在王超已率精兵驻扎中山,扼敌咽喉;李继隆、石保吉分兵布阵,亦抑辽军两肘;各路援兵将到,不可迟疑。”真宗登上澶渊北门、黄龙旗出现城楼之时,河北将士们远远望见皇帝御盖,顿时人心沸腾,欢声雷动,呼声响彻数十里,宋军士气大振。

  真宗命寇准总揽大权,抗御辽军,首战告捷。双方相持十余天,契丹统军、顺国王萧挞览领兵出战,威虎军头领张环掌管床子弩,发出飞矢,当场射死萧挞览,辽军大挫士气。此时宋军几十万已达澶州附近,辽军犯兵家大忌,孤军深入,亦急于撤兵,于是辽就派人求和。寇准想让辽称臣,并献出幽州之地。但是真宗君臣皆不愿开战,一心议和。于是宋派曹利用到辽营谈判。

  通过不断交涉,宋辽双方达成协议:一、维持原有疆界,相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真宗为兄,真宗称萧太后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各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逃亡越界的人,双方都要遣返,沿边城市只能依旧修治,不得增加城堡和开挖河道等。另外,在辽军撤退时,宋军不得邀击。澶州又叫澶渊,这个盟约就被称为“澶渊之盟”。至此,宋辽战事基本结束,这一和平局面维持了一百余年,北宋北方州县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生产开始恢复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澶渊之盟让宋朝蒙羞
1004年九月,萧太后燕燕以索要关南为名,南侵宋朝,一路攻城掠地,势如破竹。九月中旬,辽军前锋达到遂城、顺安军等地,宋将魏能、石普等率军抗击,虽互有胜负,但辽军并未攻下遂城和顺安军。辽军又东侵保州,结果战败,随后进攻定州。宋朝总管河北防务的都部署王超,按照宋真宗赵恒的诏令设阵于唐河,手拿诏书,按兵不动,怯敌拒战,贻误战机,导致辽军继续南下,其锋锐不可当。这时,在朝廷内部,大臣们对于赵恒是否北上亲征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副宰相王钦若偷偷地做赵恒的工作,希望他迁都江苏南京,枢密院大臣陈尧叟则请赵恒逃往成都,京都之内一片张皇失措之态。宰相寇准非但不同意迁都,反而要求赵恒北上亲征,而且说服赵恒,罢免了王钦若的副宰相职务。在寇准的耐心劝说下,赵恒终于终于答应北上亲征。不过,赵恒刚刚抵达滑县附近,随行大臣又纷纷提出南逃迁都,赵恒又打不定主意了。寇准坚持要赵恒亲征,见对方动摇,又拉来老将高琼一起做赵恒的思想...
· 细说宋朝22:澶渊之盟
从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辽战争的主动权从宋朝移向了辽朝,辽军频频进扰北宋边境州县,但互有胜负,辽军未占绝对优势。真宗即位,辽朝对宋朝传达的和好意愿不予理睬,并在咸平二年(999年)深秋再次大规模攻宋。在忻州刺史柳开的鼓动下,宋真宗决定效法太祖、太宗率军亲征,岁末抵达大名府(今河北大名)。这时,辽军已在掳掠了河北和山东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州县后顺利北撤,真宗亲征并没有给辽军以实际打击。但在群臣的称贺声中,真宗真以为御驾亲征取得了伟大胜利,作《喜捷诗》命群臣唱和。然后班师回京,结束了这次亲征。其后三年,辽军每年南侵,以便为更大规模攻宋作试探性准备。景德元年(1004年),圣相李沆去世,真宗立即把另一位“潜邸旧臣”毕士安提拔为参知政事,并许诺将拜他为相,还问他谁可与他共居相位。士安说:“寇准忠义兼备,善断大事,己所不如。”以寇准的资历才干,真宗早该让他入相的,但真宗似乎不喜欢他“好刚使气”的个性,才久...
· 澶渊之盟
简介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背景自咸平二年(...
· 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在什么时候签订的
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在什么时候签订的据史料记载,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的时间,为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从历史背景上分析,澶渊之盟时间在北宋王朝行将没落之际,宋真宗已然兴起了都城南迁的念头,国力较宋太祖刚刚建国,满怀雄心壮志欲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时期已大相径庭。公元982年,辽景宗耶律贤去世,十二岁的辽圣宗继位,继续将伐宋定为大辽国策。而此时,朝政大权却掌握在圣宗之母——萧太后手中。景德元年,辽圣宗携萧太后御驾亲征,亲率辽国大军南下,入侵北宋。消息传到宋都,宋真宗惊慌失措,急忙携带后宫家眷欲南逃。在宰相寇准的极力劝阻下,软弱的宋真宗才勉强答应前往澶州督战,鼓舞三军士气。一时间,大军压境,双方在澶州城外展开激战。由于宋国主帅杨业早年战亡,此时宋军已无经验丰富的统帅,因而战斗力有限。然而宋军依然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坚守辽国大军背后的几处城镇,又出其不意,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国大将萧挞览,从而有力...
· 为什么说澶渊之盟是失败的例证?澶渊之盟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说澶渊之盟是失败的例证?澶渊之盟有什么影响?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澶渊之盟,一直是受后世指责的失败例证。已往的史书认为,宋既不能消灭契丹,反而在盟约中承认辽政权,又开“岁币”之例,以至两宋“积弱”,局面江河日下。但却很少有人述及当日之。北宋立国之初,北边之契丹已于数十年前先建立独立国家。宋的正统地位是后人封的。后晋皇帝石敬瑭936年割“幽云十六州”与契丹,从上、事实上,该地区都已成为契丹领土,而此时后周和宋还没建立。后周世宗北伐,“收复”其中的瀛莫二州,实为对契丹的侵略。宋继周后,于979年至986年间三次进攻契丹,也应视为对契丹的侵略。宋军三次都是先胜后败,契丹一直处于防御态势,只是在名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诱敌深入、切断粮道的策略下,才击败宋军,但也无力南下攻宋。形势实为宋强辽弱。《辽史》也载当时辽军命令对宋朝“不许深入,不攻城池”。而今日之传统史家,无视契丹人也是人,无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