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为什么明朝不适合做武侠小说的时代背景?具体原因是什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1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明朝不适合做武侠小说的时代背景?具体原因是什么,有位网友说:“个人认为,最适合写武侠小说的历史时期,应该是各种矛盾激化最为激

  有位网友说:“个人认为,最适合写武侠小说的历史时期,应该是各种矛盾激化最为激烈的年代。皇帝、忠臣、奸臣、宦官、锦衣卫、东厂、西厂、倭寇、百姓、民间组织、帮派,每一个元素之间都存在矛盾,都可以当作写作的材料。”

  显然,他说的这个时期就是明朝。

  但令人大感意外的是,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明确以明代为背景的,只有一部《碧血剑》,但那也是明王朝快灭亡的时候了。

  金庸为什么不写明朝前期、特别是朱元璋时代的江湖与武林?这或许跟金庸个人的好恶有关,但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会发现朱元璋时代的江湖——如果那时有江湖的话——是多么地寂寞,波澜不兴,根本不适合江湖侠客与绿林好汉生存。

  我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实未必。江湖的形成,需要很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流动性。热爱冒险的游侠、出没不走的盗贼、过往的商旅、押送货物的保镖、游戏人间的浪子、漂泊的剑客、游方僧人、游手好闲的城市闲汉,等等,他们构成了永远平静不下来的江湖。没有流动的江湖客,便不会有江湖。

  但江湖的这一特征,是朱元璋无法容忍的。他建立明王朝之后,马上就社会的流动性,以举国之力建设静止、安宁、井然的社会秩序。朱元璋相信:“上古好闲无功,造祸害民者少。为何?盖九州之田皆系于官,法井以给民。民既验丁以授田,农无旷夫矣,所以造食者多,闲食者少。”

  为此,朱元璋全盘接过元朝的“诸色户计”衣钵,将全国户口按照职业进行分工,划为民户、军户、匠户等籍。民户务农,并向国家纳农业税、服徭役;军户的义务是服兵役;匠户则必须为宫廷、宫府及宫营手工业服劳役。各色户籍世袭职业,农民的子弟世代务农,工匠的子孙世代做工,军户的子孙世代从军,“不得妄行变乱,违者冶罪”。

  朱元璋又要求,士农工商“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农民必须老老实实待在农田上,不可脱离原籍地与农业生产;“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他们每天的活动范围,都必须控制在一里之内,“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就算碰上饥荒,逃荒外出,地方政府也有责任将他们遣送回原籍。从事医卜之人,也“不得远游,凡出入作息,乡邻必互知之”。

  居民如果确实有出远门的必要,比如外出经商,必须先向官府申请通行证,当时叫作“路引”“文引”。

  如果居民不带“路引”擅自出远门呢?后果很严重,被官方发现抓获的话,轻则打板子,重则充军、处死。

  农村中,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人,更是朱元璋严厉打击的对象。他亲订《大诰》,告知天下万民:“有不务生理者,告诫训海,作急各著生理……一月之间,仍前不务生理,四邻里甲拿赴有司。有司不理,送赴京来,以除当所当方之民患。”

  城市中的闲汉也受到朱元璋的残酷。他在南京修建了一座“逍遥楼”,“见人博弈者、养禽鸟者、游手游食者,拘于楼上,使之逍遥尽,皆饿死”。

  经过朱元璋苦心孤诣的努力,社会的流动性被成功地限制在最低程度,明初果然是一派宁静、死气沉沉,“乡社村保中无酒肆,亦无游民”。

  如此井然有序的中世纪社会,还有哪个人敢出去“闯荡江湖”?此时就算“江湖”还存在,也该是多么地寂寥、平静!

  直到明代中后期,随着“诸色户计”制度的松懈,“洪武型体制”的逐渐解体,商品经济的兴起,“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社会才恢复了两宋时期的开放性、流动性及近代化色彩,江湖才重新活了过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为什么不适合武侠小说是真的吗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一位网友说:“人们认为最适合写武侠小说的时期应该是各种矛盾激化最激烈的时期。皇帝,忠臣,叛徒,宦官,金义薇,东昌,西昌,彝族,民间,民间组织,帮派和每个元素之间的矛盾可以用作写作的材料。“显然,他所说的时期是明朝。但令人惊讶的是,金庸的十五部武侠小说显然是以明朝为基础的。只有一个“血剑”,但这也是明朝即将灭亡的时期。金庸为什么不在明初,特别是在朱元璋时代写江湖和武术?这可能与金庸的个人喜好有关,但我们会看看朱元璋时代的历史和文化视角-如果当时有河流和湖泊--它有多孤独,不适合河流和湖泊以及绿色森林英雄的生存。我们经常说有些地方有河流和湖泊。事实上,它可能不是。河流和湖泊的形成需要很多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流动性。冒险的游侠,没有去过的盗贼,过去的商务旅行,货物的保镖,游戏的浪子,流浪的剑客,旅行者,闲散的城市等等,他们构成了永远的平静。河流和湖泊。没有河流和湖泊的流动,就没有河流和湖泊。然...
· 曹操杀华佗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曹操杀华佗曹操杀华佗的歇后语有讳疾忌医和以怨报德两个,都能体现出曹操的性格特征。发明了五禽戏和麻沸散的一代名医华佗,死在了曹操的手中,那么曹操究竟为什么要杀华佗呢,究竟是以德报怨还是讳疾忌医?华佗剧照华佗之死是古代医学史上一个灾难,传说华佗其实志向是当官,在古代社会,特别是汉朝,崇文风气大胜,学而优秀者则可进朝为官,这是无数读数学子的梦想,虽然医者很受人崇敬。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但是上至文武百官,下至百姓农夫,大家对医者有很大的偏见和误解。华佗主要是一个学子,其次才是一个医者,但是他在医学上面有很有天分。在不断给别人看病的过程中,华佗的名声越来越大,有很多权贵来找她看病,华佗隐忍等待时机,就希望能够再结识权贵中找到晋升的时机。当时曹操因为兴建宫殿砍伐一个老梨树,触怒了梨王,曹操开始头痛难忍,手下为了能够治愈曹操,连夜找来了华佗。华佗诊治一番之后,明白曹操的病根在脑袋里,想治愈是不可...
· 阿难为什么是最晚得道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阿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一位对佛经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佛教人士。作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侍者,不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而且充分发挥了他强闻博记的特长,凡是佛陀讲过的佛经,多由他记忆整理传世,现存佛教经典中,凡是以“如是我闻”四字作为卷首语的,均系阿难陀亲听佛说而记录下来,故有“多闻第一”之称。作为佛陀的侍者,他从不媚上压下,以势欺人,而是主张强弱互济,男女平等,竭力劝请释迦牟尼接纳妇女为僧团成员,使佛教僧团拥有僧尼二众。三是作为释迦牟尼的后继领导人,保证了僧团的和睦友善,没有出现大的事件和失误。阿难是佛陀十大弟子中最后一个证果的,其中很大原因是下面这个故事造成的:阿难在当时的僧团中年龄最轻,相貌非常端严,聪明而多闻,佛陀很喜欢他。一天乞食回来,佛陀到处也找不到阿难陀。罗睺罗和其他的比丘都说没有见过他。只有一个比丘报告,说他好像看见阿难陀在邻近“不可接触者”的村落中...
· 为什么普贤菩萨传下的密宗不被认可?具体原因是什么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普贤行愿品》大行普贤菩萨,世称“十大愿王”。作为佛祖的右胁侍,华严三圣之一,普贤菩萨的“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正是世人达不到普贤菩萨的高度,因此佛告诉世人,对于普贤菩萨的愿行智慧“莫生疑念,应当谛受”。你理解不了没关系,只有达到了佛的境界才能理解,所以你现在要做的,就是不起疑心,认真学习。就像三岁的小朋友学国学一样,总有一天能领会其中的真谛!然而世人显然让佛失望了!普贤菩萨“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而传下的密宗,至今已不再被佛家信众认可,甚至被斥责密宗非佛法、邪教!事实上,作为大乘佛法八大宗派之一,密宗不被世人认可的原因除了修行密宗的方式难被理解,密宗的教义、理念是与其余宗派是相通的!它备受世人唾弃的关键并非出于密宗本身,而是根源于这个...
· 历史上的东周前期为什么叫“春秋”?具体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的东周前期,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什么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孔子像)第一,“春秋”一词出自于孔子修订过的史书《春秋》。这本史书记录了东周时期,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前后一共242年的各种大事。这个时间段,和历史上认定的东周前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时间大致吻合,因此,就把东周前期这一段叫做春秋时期。不过,鲁国的《春秋》其实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历史,虽然也涉及到其它诸侯国,但是并不完善,为什么却能以一个诸侯国的历史代表整个东周前期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本鲁国史书《春秋》是经过孔子编纂的。从汉代把儒学提到至高无上地位的时候,作为儒学宗师的孔子,他所修订过的史书,当然也具有了崇高的地位,成为儒家也是整个国家的经典之一。因此,把鲁国的史书名字,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称谓,也是说得过去的。二是鲁国在周朝诸侯国中具有特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