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辽东三杰之一的孙承宗:优秀的抗清名将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30
转发:0
评论:0
辽东三杰之一的孙承宗:优秀的抗清名将,说起明朝著名的历史人物,除了朱元璋、朱棣这些明君和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估计

  说起明朝著名的历史人物,除了朱元璋、朱棣这些明君和徐达、常遇春这些名将,估计能让我们想起来的就只剩下太监了。作为封建王朝的特有产物,太监简直就是阴险毒辣的代表,他们在内对皇帝进献谗言、陷害忠良,在外则作威作福、欺压百姓。而魏忠贤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害死了许许多多的忠臣良将,可以说是恶贯满盈。但是,有一个人他惹不起,这个人是天启皇帝的老师,还是护卫国家的干城,大名鼎鼎的袁崇焕是他的学生,他就是孙承宗。

  《明史》上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说以这个人的才能,恢复失去的江山可能不容易,但是如果信任他把权力交给他,稳定固守现在的领土是完全可以的。能得到这样的评价是十分不容易的,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要是明朝皇帝重用他,清朝取不了天下。这个让清朝人也十分忌惮却又尊敬的人,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孙承宗。

  天启二年,一封群众的举报信摆在了天启皇帝的案头,信上说辽东前线部署有误,要是这么安排山海关不保。天启皇帝是一个优秀的木匠,但是对于军事是个二把刀,他把自己的老师,已经升任兵部尚书的孙承宗请了过来。信上写到山海关守将王在晋在关外八里处修筑了新城,并且准备调遣四万军队驻守,光读信上的内容,觉得这么做似乎并没有不妥,于是孙老师决定亲自去山海关看看。

  当他在山海关绕了一圈后,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王在晋是白痴。至于为什么说王在晋是白痴呢,《明史》上记载了原因,新修筑的城池和里面的四万守军抵挡不住努尔哈赤的进攻,要是遇到八旗军全力攻打,很快就会破城,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在敌人攻进来的时候争取时间,让山海关守军做好准备。但是新城距离旧城太近,清军攻破新城,四万溃兵便会向着山海关撤退。清军在后面追,溃兵在往城里涌,山海关抵挡不了这样的阵势,分分钟就会完。

  在处理了王在晋后,孙承宗接见了写举报信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焕。此时的袁崇焕还只是个无名小卒,孙承宗与他彻夜长谈,发现这是一个人才,将来必然是大明王朝的栋梁,孙承宗与袁崇焕不谋而合,一致认为想要坚守山海关,必须坚守一个地方——宁远。孙承宗决定在宁远筑城,这个任务他交给了袁崇焕。当然仅仅一个宁远,战略纵深还是不够,经过苦心经营,孙承宗又在努尔哈赤眼皮子底下拿下了锦州。

  但是他知道,凭借几座孤城是无法抵抗努尔哈赤的,他要先练兵。此时的辽东守军大约有七万人,看着数量很多,但是不中用。先不说一万多吃空额的假人,更可恨的是还有一些老兵痞,领工资是带头冲锋,打仗的时候带头撤退,还时不时玩个“杀良冒功”的把戏,可以说是御敌无方,扰民有术。

  对于这些人,孙承宗很客气的让他们走了,他招募了一些战斗力很强的人——难民,他们在家好好种着地,突然就有后金士兵冲了过来,杀了他的家人,烧了他的房子,怀有如此深仇大恨的人,打仗是不需要动员的。这样的人,孙承宗精挑细选,招募了七千人。

  有了坚城和精兵,就可以打败努尔哈赤了吗?当然没这么容易,努尔哈赤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为他有一支强大的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就像爸爸教育儿子,不管是正面冲击还是侧面包抄,步兵都无法与骑兵对抗。即使侥幸打胜了,也会陷入追不上的尴尬境地。所以,要想打败努尔哈赤,就只有用骑兵对付骑兵,所以孙承宗建立了明朝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关宁铁骑。

  经过几年的经营,孙承宗建立起了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它就像一把锁,保护着明朝的东大门。明朝能延续二百七十年,可以说孙承宗有很大的功劳,直到明朝灭亡,这条防线都没有被攻克。但是可惜世事无常,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破坏,李自成进入北京后霸占了陈圆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将“关宁防线”拱手让人。孙承宗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不得不说实在是非常可惜。大家对于孙承宗还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末辽东三杰分别是谁,辽东三杰都是怎么死的?
明末时期有三位军事统帅,他们在辽东抗击后金入侵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后世称之为辽东三杰,他们分别是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这三位都是万历年间的进士,纷纷走上了官宦生涯。他们都曾担任辽东军事最高长官,辽东经略。但毕竟他们不是皇帝,头上还有众多领导,所以不可能改变整体战略,也不可能左右局势发展。或许他们做得不够完美,但能够在内忧外患之下,忍辱负重,保卫国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明末辽东三杰,他们的结局如何呢?熊廷弼他曾两次经略辽东。在萨尔浒之战中,经略杨镐指挥的号称四十七万大军惨败,天启皇帝受不了,所以命熊廷弼代杨镐为辽东经略。熊廷弼到任后采取的是力主坚守政策,斩逃将,督造军器,修缮城堡,反对浪战,并联合朝鲜牵制后金,卓有成效。但是朝中很多人认为他胆小怕事,借机弹劾他。在第二次经略辽东时与巡抚王化贞矛盾很大,他们一人主战,一人主守,结果招致失败。而他也卷入党争,最终...
· 他是辽东三杰之一,立下赫赫战功最后被阉党害死
https://imgs0.zupu.cn/news/1/20191014/8cc542d2-9dd3-4782-beac-5707ed7d8fae.jpghttps://imgs0.zupu.cn/news/1/20191014/8cc542d2-9dd3-4782-beac-5707ed7d8fae.jpghttps://imgs0.zupu.cn/news/1/20191014/8cc542d2-9dd3-4782-beac-5707ed7d8fae.jpghttps://imgs0.zupu.cn/news/1/20191014/8cc542d2-9dd3-4782-beac-5707ed7d8fae.jpghttps://imgs0.zupu.cn/news/1/20191014/8cc542d2-9dd3-4782-beac-5707ed7d8fae.jpghttps://im...
· 关于孙承宗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孙承宗的传奇典故
孙承宗,明末伟大的军事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民族英雄;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一、外财不富苦穷人孙承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照理说读不起书。但孙承宗的父亲孙麒深知没文化就不能成才,就省吃俭用,哪怕从牙缝里抠也要供孙承宗上学读书。于是就送他到城西关学堂去念书。同学读书的儿童内都是官宦富家子弟,他们瞧不起孙承宗。恰巧有段时间班级里经常失窃,不是丢东西就是丢钱。这帮富家子弟就怀疑上了孙承宗。于是他们就去到先生那里“告状”。要求把孙承宗赶走。教书先生是个很有学问的宿儒。在他眼里,孙承宗虽说穿着破旧,生活贫寒,但聪明用功,品德优秀,便从心里十分喜爱,觉得孙承宗是可教之材,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栋梁。富家子弟们“学舌”说孙承宗偷东西,老先生根本不信。他摇着头,笑嘻嘻地说“我敢担保,孙承宗决不会做那样的事。”一些学生不服气。老先生就出了个主意,说咱们试他一试。第二天清晨,老师拿了一锭银子放在教室门口...
· 抗清三公是指哪三个人?抗清三公的简介
抗清三公指明末率领江阴十万百姓抵抗清军的三位主要领导者: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清政府颁布剃发令后,江阴(在今江苏)人民举行了反清起义,共推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为领袖,坚持"头可断,发决不可剃"的气节。抗清三公阎应元阎应元,字丽亨,直隶(河北)通州人(今北京通县),民族英雄。崇祯辛巳年,赴任江阴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应元领兵拒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他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绩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南明朝廷本想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因母亲病重,且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散居。任江阴典史(相当于正科级公安局长)期间,率六万义民,面对二十四万清军,孤城困守八十一天,使清军连折三王十八将,死七万五千人。城破之日,义民无一降者,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口。阎应元被俘后坚决不向清廷贝勒下跪...
· 抗清名臣孙承宗惨遭灭门:明朝丢最后根救命稻草
孙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河北高阳人,他是明末最重要的军事领袖之一。包括袁崇焕在内的大批将领都是经他一手提拔而成长起来的。图片来源于网络孙承宗长相奇特,“铁面剑眉,须髯戟张”,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仅16岁。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学习,次年中举。后随大同巡抚房守士随行赴任,得以一窥边疆形势。大同是当时明朝的边城重镇,孙承宗“杖剑游塞下,从飞狐(河北涞源北飞狐关)、拒马间直走白登(山西大同东)。又从纥干(山西大同东纥真山)、青波(河北清河)故道南下,结纳其豪杰,与戍将老卒,周行边垒,访问要害阨塞,相与解裘马,贳酒高歌。用是以晓畅虏情,通知边事本末”。为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入翰林十年。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充日讲官,辅导太子朱常洛学习,即后来的明泰昌皇帝。泰昌帝继位仅一月而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